左撇子、右撇子、黑人、白人、黃種人……這些因素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單純從生理上講,人們并沒有明顯的閱讀方向的偏好。
曾經(jīng)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以法國和敘利亞的兒童和成人為對象,測試他們觀察事物方向的偏好。實驗的被試者都是右撇子。學者讓他們分別畫出側(cè)面的人臉、汽車、各種工具、小動物等等,來統(tǒng)計這些畫是沖左面,沖右面,還是正面。
實驗結(jié)果是,兩個文化區(qū)6歲兒童都并沒有方向偏好,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但從8歲開始,法國人開始偏好向左,敘利亞人開始偏好向右。
這和法語、阿拉伯語書寫方式一致。
人們對閱讀順序的左右偏好,更像是由文字的書寫方向決定的:讀寫右行文字如英文、法文的文化中,人們更偏好向左;而讀寫左行文字如阿拉伯文的文化中,人們更偏好向右。
實際上,不同古代語言的書寫順序并不相同,恰恰說明了人類并無天生對方向的偏好。
古代的書寫順序遠不止左右橫豎四個方向,它們可以隨意搭配,甚至轉(zhuǎn)著圈書寫。
起初,中國人愛好對稱,書寫順序也為此服務。最早的陶文朱書到壁畫、玉器刻痕中,圖畫文字橫寫、豎寫者均有。至于甲骨文,有“左骨其卜兆向右,卜辭則左行;右骨其卜兆向左,卜辭則右行”一說。
隨著字的不斷規(guī)范化,寫法和方向也逐漸固定下來。
但是,為什么中國的先民約定俗成的書寫格式就是豎寫左行?
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最初使用的書寫材料適合于豎寫左行。龜甲和獸骨用右手刻,更適合從右開始,同時更適合刻豎筆。使用毛筆和紙之后,漢字先左轉(zhuǎn)筆,后右轉(zhuǎn)筆,這樣從右邊開始也有利于手臂的運動。雖然如此,袖子會拂過已經(jīng)寫好的字,但豎寫左行的習慣依舊被保留下來了。
另一種解釋與書寫材質(zhì)有關(guān)。紙張發(fā)明前,中國書寫介質(zhì)長期以竹簡為主,豎寫左行是比較有利的。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會聯(lián)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建議全國印刷品采用橫寫印刷。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和各大地方黨報正式改為橫排右行,時至今日,大陸在絕大多數(shù)領(lǐng)域的漢語出版物都成了橫寫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