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更代之際,中華大地烽煙四起。先是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與官府鏖戰(zhàn)十七年,最后逼得崇禎皇帝煤山自殺,大明王朝傾覆。繼而是清軍入關南下,血雨腥風三十九年,建立大清政權。這半個多世紀的戰(zhàn)亂,使中國幾成一片焦土。如此亂世中的人們,免不了會產生對美好世界的強烈向往。太平、安寧、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佛教給出了一種答案,那就是去“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又稱“凈土”,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理想之國。信仰中的“凈土”與現實中的“焦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成了社會大眾在苦難中極重要的精神寄托之一。這輩子受苦受難無可奈何了,希望來生能去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不再有痛苦。在這樣的背景下,瓷器生產商應這種社會心理需求,創(chuàng)作出表現佛國“凈土”的瓷畫:“凈土天樂圖”。(見本文附圖)
所謂“天樂”,是指天上的美妙音樂。在“凈土宗”的典籍中,“天樂”是西方“凈土”標志性的特征之一。瓷畫“凈土天樂圖”就是按照佛經中對“天樂”的表述來創(chuàng)作的。
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記載,佛曾告訴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這段文字中的“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就是瓷畫“凈土天樂圖”創(chuàng)作的主要依據。所有“凈土天樂圖”畫面,主要元素都是懸浮空中的樂器!
細看“凈土天樂圖”的畫面,我們可以發(fā)現此類圖案其實有兩種類型:第一型圖中,樂器是以圓點為背景的(圖1-圖3)。這種圓點在明清瓷畫中是星星的常用表示方法,用在這里顯然是表示樂器懸浮于空中的意思。相對來說,這一類型的“凈土天樂圖”出現的時間要早一些。第二種類型的“凈土天樂圖”中,樂器以鮮花為背景(圖4-圖11)。它的出現要遲一些,其實是第一型“凈土天樂圖”的改進型。值得注意的是圖3,雖然它主要是以星星為背景,但星星中也有一枝花,這表明它帶有兩種類型過渡的性質。
“凈土天樂圖”出現改進型,也是有依據的。在《佛說阿彌陀佛經》中,佛告訴舍利弗說:“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边@段經文中說到佛國“常作天樂”的同時,又說“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币馑际窃缤砹鶗r,天上會落下“曼陀羅”花雨。改進型的“凈土天樂圖”就是把“天樂”與“雨花”兩個佛國奇景組合在一起的畫面。
瓷畫“凈土天樂圖”為什么要選擇“天樂”作為“凈土”的象征?這與“凈土宗”極重視念佛的聲音,以及念佛時配合的音樂有關。“凈土宗”以一心念佛為修行的主要法門,早在唐代時,“凈土宗”四祖法照大師就發(fā)明了“五會念佛”的方法。據《佛光大辭典》“五會念佛”條說:
五會念佛“為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所創(chuàng)之念佛法門。又作五會真聲。法照模仿《無量壽經》中風吹寶樹,出五音聲,而定五會念佛之法,令道俗欣羨凈土。此儀式每集合音聲佳美之道俗數人,威儀齊肅,分為五會,依五種高低緩急之音調而念佛。其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為平上聲,亦緩念,第三會非緩非急念,第四會漸急念,第五會阿彌陀佛四字轉為急念。此五會念佛具有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凈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疾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F在日本真宗本愿寺派猶持守此一念佛法門。”
這“五會念佛”法,簡直如多聲部合唱一樣的精彩。與念佛相配合的樂器演奏,“凈土宗”也很重視。法照撰寫的《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嘆五會妙音贊”說:“五音兼能凈五蘊,聞名永劫離囂塵。西方鼓樂及弦歌,琵琶簫笛雜相和。一一唯宣五會法,聲聲皆說六波羅。”其中提到與念佛聲配合的樂器有鼓、琵琶、簫、笛等等。明清時的“凈土宗”念佛之法未必有唐代這般講究,但應該也是很看重的。所以,選擇“天樂”來創(chuàng)作瓷畫是彰顯“凈土宗”法門理想的辦法。
下面我們通過本文收集的瓷畫“凈土天樂圖”,再來看看明末清初國人心目中的佛國“天樂”樂器,究竟有哪些種類。首先,處于畫面中心的主要樂器有兩種:一種是琵琶(圖1—圖4);另一種是鼓(圖5—圖11)。由此可以判斷,這兩者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天樂”樂器。為什么鼓與琵琶是最重要的呢?或許因為它們是法照所說的“西方鼓樂及弦歌”中的代表性樂器。
其次,以星星表示天空的早期“凈土天樂圖”中,比較容易辨認的樂器似乎還有簫或笛(圖1上方,圖3左側)、箏(圖1下方)、木魚(圖1右側,圖2下方)等。以雨花表示天空的后期“凈土天樂圖”中,除了有上述樂器外,還出現了箜篌(圖4、圖6左側)、磬(圖4、圖6上方)、檀板(圖4、圖6右側,圖7、圖10左側)、鑼(圖4、圖6下方)、笙(圖8、圖9右側)等等。這些在當時應該是人們想象中能產生美妙“天樂”的樂器,同時也可能是社會上實際演奏佛教音樂的主要樂器。明代從萬歷年開始,演奏宗教音樂的流行樂器稱作“十番鑼鼓”,又稱“十樣錦”,其中就包含“鼓、笛、木魚、板、撥鈸、小鐃、大鐃、大鑼、鐺鑼……”(見《閱世編》卷十)
演奏“凈土天樂”的樂器與人間的普通樂器,性質上當然不是一回事。它們是具有神性的樂器,發(fā)出的是虔誠念佛的聲音。那么,這一點在瓷畫中該如何來表現呢?工匠們采用的辦法是給它們添畫飄帶,這在以鼓為中心的第二種類型的“凈土天樂圖”中表現得更明確。飄帶是明清瓷畫中表示器物具有神性的常用手法之一,有此細節(jié)就更好地顯示“凈土天樂圖”的畫意所在了。
佛教的西方“凈土”給明末清初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以希望,而瓷畫“凈土天樂圖”則把這種希望圖像化、直觀化。這樣的瓷畫給人民帶來心靈的慰藉,它的歷史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隨著戰(zhàn)亂的結束和康乾盛世的到來,人們對佛國“凈土”的向往漸漸地淡了下來,于是瓷畫“凈土天樂圖”也就悄悄地退出了瓷器紋樣的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