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書畫價值決定了市場價格,而藝術作品除了作者自身的知名度外,亦與作品藝術本身的“含金量”息息相關。
丁光熙在《金北樓先生百鳥譜序》中這樣評價金城:“吾鄉(xiāng)金北樓先生,覃精六法,卓然成家,是為有清一代畫家之殿,山水、花卉、人物、走獸,無不精妙。臨摹古本,尤具特長。久為中外人士所稱道。工筆翎毛,直追宋元,迥非凡手所能望其項背。其擔任博物研究院鳥部主時,搜羅鳥類標本甚移。公余之暇,嘗對物臨摹,以借著成專書,供院中參考。蓋欲以科學方法,使留心生物學者,作為范本”??梢哉f,金城是一位具有多方面?zhèn)鹘y(tǒng)文化藝術修養(yǎng)又熟悉西方文化藝術的畫家,一位兼擅花鳥、走獸、山水、人物的全才型畫家。
金城初學戴熙的精細筆法,后接近陸廉夫畫風。他的山水、花鳥、人物都有古意。從其傳世作品來看,盡管可以看到他的興趣多偏向于山水的戴醇士、花卉的陸廉夫,但是顯而易見,他的偏好是在遍涉宋、元、明、清眾家畫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與個人審美相對應的。金城的傳統(tǒng)功力在上世紀初可為眾家翹楚,筆墨嚴謹,少有出其右者。這得益于他臨摹古畫。
自金城入京以來,結識很多書畫收藏大家,“得盡覽各邸所藏,畫學益進”。 同時金城家藏古畫很多,當時墨緣閣(金城的齋號)的弟子都以齋藏古畫為臨本,起步很高。金城的畫從傳統(tǒng)入手,宋、元、明、清,“南宗”、“北宗”,無一不臨摹。他自己在《畫學講義》中也說:“不習宋人之繁難,又豈諳簡易之妙哉。”對于古人所傳之真跡,前修之杰作,潛心揣摩,靜觀臨法,以求自得。所以金城早期的山水畫皆出于臨摹,且多一成不變地臨他甚至在展覽期間也對著畫臨摹,以致日攜筆研坐,刻苦鉆研,并不斷地臨摹古代佳作珍品,藝術技能得以極大提高。
與古人一樣,金城走的也是一條由臨仿到綜合再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只不過因為擔任古物陳列所職務之便,他對臨摹更加看重。上世紀20年代特別是1923至1926年間,他的山水畫多以“摹”、“仿”為題,這些實際上屬于半摹仿的作品,體現出他不僅對宋元山水風格流派了然于心,而且能廣采博收,融會貫通。
摹古能借以學習傳統(tǒng)畫法。金城天資高,深明畫理,加之所見古畫名跡多,學古人,皆深得其精髓,神形俱逼真。其筆力渾厚,墨法精微,皆高出濟輩,一時盛名四揚。他本來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又得總統(tǒng)支持,畫法又精妙,所以,在民國藝術市場上,無論是公卿顯宦,還是收藏諸家,能得其片紙零縑,皆以為寶。
金城山水畫作品在數量上雖不如花鳥,但用功極深。他的善于臨摹的名聲,主要也是在山水畫方面。他接受了康有為“以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以著色界畫為正而以墨筆粗簡者為別派;士氣固可貴而以院體為畫正法”的藝術主張。但同時提出“不率不忘,想由舊章”的觀點:通過復興工筆畫的寫真?zhèn)鹘y(tǒng),而不是移用西法,來恢復中國畫“摹形必極逼肖”的上古傳統(tǒng),復興唐宋院體畫的全盛之勢。
為了更好地說明金城的藝術特點,以能對其市場價值有個清晰的認識,筆者將他的繪畫發(fā)展分為三個不同時期。
早期——28歲以前(1905年以前):從幼年讀私塾到留學歐洲的十幾年,大體都是以臨摹方式自學書畫,沒有拜過專門的老師。這時期的作品雖未發(fā)現,但他在1920年的一次演講中說:“余從事畫學幾三十年。無一師承?;蚵勚r以為異。然溯自晉唐以來。凡工繪事者。周不出于閉門自精。”說明他學畫始于1890年前后。
中期——約29至45歲(1906一1922年)此期作品仍以臨摹為主,兼有創(chuàng)作。秦仲文《近代中國畫家與畫派》說金城“所遺摹古精心之作有二三百件之多”,應多自此時期。靠了這種一絲不茍的臨摹之功,既無家學、又未經師授的金城才成長為名著一時的畫學宗師。
晚期——46至49歲(1923一1926)中國畫學研究會創(chuàng)立后,金城雖投入大量精力操辦會務、招徒授課,但作畫也更勤奮,今天所見金城最好的作品,大都出自這幾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增,雖有臨摹之作,但近于復制式的對臨減少,增加了意臨、臨其大概和邊臨摹邊創(chuàng)作式的作品。涉及到的古代名家有荊浩、米元章、夏圭、錢選、趙子昂、沈石田、仇英、文征明、唐寅、陸包山、徐青藤等。從第二次中日繪畫聯(lián)展結束的第二年(1923)到逝世,四年間所作在有紀年的作品中約占其全部作品的半數。第四次中日繪畫聯(lián)展(1926)金城一人就出品26件,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走獸,是所有參展畫家中作品最多的??梢哉f進人了金城藝術的高峰期。可惜,金城去世太早,尚未到“知天命”之年。不然的話,其藝術會達到更高的層次。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金城師法傳統(tǒng)雖然創(chuàng)造性不多,個人風格不明顯,但其作品還是神形俱逼真,藝術價值較高,因此就決定了其藝術市場的價位。據記載在民國的書畫市場上,金城的書畫可謂一畫難求,價格自然也非常高昂,不會低于齊白石等畫家。
當今市場一路看漲
上世紀90年代,金城的畫作上拍數量并不多,在港臺地區(qū)偶有上拍,但即使成交,其價位也不高,一般在數千至數萬元之間,有的甚至流拍。進入21世紀后,其上拍數量才多了起來,價格也開始漸漸回歸本位。
據雅昌網市場監(jiān)測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金城的書畫突破百萬元的書畫作品總共有六件。其中其1925年作的《荷塘消夏圖》估價僅為25—35萬元,最后以267.32萬元成交,成為個人有史以來拍賣的最高紀錄。為了更好地說明金城的市場概況,筆者跟據不同的藝術種類及裝裱形式,有針對性地分析歷年來金城書畫拍賣行情及大致走勢。
金城的山水價格相對花鳥畫要稍低,但隨著這幾年藝術市場的火爆,其價格也水漲船高。前些年通常只有數萬元的畫作,如今已在幾十萬元之間。如早在2002年,金城《秋葉寒鴉》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僅以2.64萬元成交;其《松蔭清話圖》在2003年的上海崇源拍賣會上的成交價也才3.85萬元。但無論如何,精品之作都是兼具極高欣賞和增值功能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價格自然比一般作品高得多。其《山水人物》立軸估價僅為7—12萬元,最終在2004年的中國嘉德以39.6萬元成交。這在當年的交易記錄中算比較高的價格了。另外,其《江鄉(xiāng)初夏圖》也在第二年的中國嘉德也拍出了42.9萬元的高價。
實際上金城山水畫相當一部分作品是臨古的,并且達到了精妙逼真。這些作品在市場上頗受藏家追捧。金城《仿馬遠山水》在2007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27.15萬元。另外其《臨石谷山水》在201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5.2萬元成交。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金城的山水畫《松巖鳴流》(立軸)在2012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拍出了99.79萬元的高價。2010年北京匡時拍賣會上,金城精品山水畫作《北岳圖》成交為123.2萬元,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掀起了其市場的第一次高潮。這些數據可以看見其價格總是處于上升態(tài)勢。目前每平方尺均價為4元左右。
相比立軸等形式,成扇價格并不高,早年只有數千元。而現在也普遍僅在幾萬至十萬之間,很值得人們收藏和關注。如金城《稚雞圖》扇面在2003年北京翰海以9350元成交。其《雙艷圖》成扇在2008年北京匡時也才以4.7萬元成交;《荒木孤亭》成扇在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10.86萬元。
但物以稀為貴,金城相同尺寸的人物畫作市場相對高些。如2007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尺寸并不大的金城《文房仕女》,就以42.56萬元成交。每平方尺高達八萬元。
在收藏領域,手卷收藏可以說是書畫收藏的最高境界之一。因為手卷向來都是歷代名家的代表作,數量少、作品精。再加上手卷的題跋經常包含了諸多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而金城的手卷也不例外,成為漲值最快的作品,市場價位也最高,這已是通過市場檢驗的事實。如金城《摹沈石田贈吳匏庵行長卷》在2003年上海崇源的成交價為35.2萬元。然而此作在2012年的朵云軒拍賣會上再次出現時,引起了藏家的躁動,現場舉牌不斷,拍賣價格直線上升,最后拍出了241.5萬元的高價。短短九年就翻了七倍之多,讓藏家為之瘋狂。此外,金城《石田山水長卷》在2007年的香港蘇富比也以84萬元轉手。這件臨摹作品把沈周的畫風呈現得淋漓盡致,可謂上乘之作。然更為驚喜的是,2011年北京匡時拍賣中,金城的《臨重江疊幛圖手卷》,經過幾輪的較量,最終拍出了115萬元,再次掀起了金城書畫市場的熱潮。
另外,金城的屏條書畫也經常出現在各大拍場上。屏條一般是成套的,常見的有四條、六條、八條等。不能單掛,多有四季景或臨摹名家的繪畫等,不僅裝飾性很強,也極具收藏價值,因此市場價位也不低。金城 1917年作 《花卉四屏》在2003年北京翰海的成交價是5.5萬元,此作在2012年北京匡時拍賣會上竟拍出了78.4萬元。十年不到竟?jié)q值了十幾倍,真可謂驚人。他的《四季山水四屏》在2006年的中貿圣佳以71.5萬元成交。這件春夏秋冬四屏布局平中見奇,境界引人入勝,畫法工整,墨色沉靜,顯示了金城在山水畫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成就。
除了以上的類型外,金城的上拍作品中也包括一定數量的冊頁。冊頁是古老的書畫裝裱形式,也是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傳統(tǒng)形制中的一種。書畫冊頁是受書籍冊頁裝出現的影響而形成的。由于冊頁易上手,觀賞方便,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時至今日依然是市場的寵兒。但金城的書畫冊頁由于各種原因,前些年經常流拍,即使成交價格也不太理想,但自2009年起,冊頁的價格就猛漲。2010年,北京永樂的《臨陸包山畫冊》以95.2萬元成交。其《臨古集珍扇冊》(十六開選十二)在2011年的北京誠軒拍賣會上成交價更是達到了115萬元。
但市場上最精彩的還是要數金城的花鳥畫,可謂件件經典,并且呈現出成倍的增長,成為拍賣場上最耀眼的明星。如金城 1923年作《春塘浴鵝》2010年北京誠軒以69.44萬元成交。僅僅過去三年,該作再次出現在2013年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成交價竟達92萬元。三年漲了三分之一。無獨有偶,金城 1914年作 《雪禽圖》鏡心2010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80.316萬元。然而僅僅過去一年時間,該作在中國嘉德再次現身時,成交價已達161萬元,一年翻了一番,令藏家大跌眼鏡。同時,金城的《荷塘消夏圖》在2011年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中成交價更是達到了歷史最高價的267.32萬元。
其《富貴錦衣》在2013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以 126.5萬元成交。另外一件金城 《慈烏反哺》精品之作在次年的北京翰海最終以207萬元落槌。這說明精品花鳥畫還是很受市場青睞的,也反映了金城的書畫有著巨大的升值空間,并且勢頭猛烈,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百萬元的作品接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