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和諧健康,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教育。師生之間溝通的關鍵在于教師。我們要相信情感的力量,感情才是最能征服人心的利器。教育教學中,在對學生“動之以情”的基礎上,再“曉之以理”,最后就能達到師生和諧共鳴以及贏得贊同的目的,進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筆者在平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積累了一些經驗。
用作文評語與學生進行對話
一句句紅色的評語是永開不敗的花朵,是熠熠閃亮的星光,能點亮學生豐富而溫暖的內心世界,能塑造更加美麗的人格,能描繪更加輝煌的人生。針對各個學生作文的不同情況,筆者盡量讓作文評語取得“傳遞——反饋——再傳遞——再反饋”的最佳溝通效果。比如:對不按時完成作文的,寫上評語“老師相信你!今后你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文的”;對書寫潦草不細致的,寫上評語“聰慧的你一定會把字寫的工工整整的,老師相信你”“你很能干!如果把字再寫得工整一點兒,那就更好了”;對不愛動腦思考的,寫上評語“刀越磨越利,腦越用越活,老師一直看好你”;對抄襲作文的,寫上評語“誠實是一種美德,用你的智慧和雙手去完成,將是一件更完美的事”等。諸如此類的評語,是無聲的贊美、激勵、喚醒和鼓舞,其中傳遞著愛護,表達著期盼,啟迪著智慧,能給學生意外的驚喜和深深的感動。在這無聲的對話中,學生感受到了關愛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促使他們慢慢改掉生活和學習中的壞習慣,認清自我,并樹立學習的信心。
筆者常常強調學生作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即“說真話,抒真情”,所以時常會從作文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有位女生在作文中隱約地提到:她收到了男生一張紙條,不知該如何應對。透過細膩的文筆,可以看出她的矛盾心情。為避免面談交流的尷尬,筆者便借作文批改進行了一次真誠的疏導。等她下一次的作文再交上來時,筆者發(fā)現(xiàn):“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著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腳步也堅定了?!边@時,筆者心中的那塊石頭才算落了下來。其實,這種作文批改方式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而且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通過周記走進學生心靈
語文教師大都工作繁忙,事務纏身,往往無暇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而周記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師生之間在年齡、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找不到溝通的切入口,就有可能導致師生關系僵滯,給教育教學帶來阻礙。語文教師可以把學生周記作為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梁。要求學生記下生活中的真實感受,讓周記成為學生流露真情實感和對人生思考的陣地。要求學生寫周記,不只是與老師溝通,還可以全面訓練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教師對學生周記的適時點撥非常重要,既能滋潤學生的心靈,又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能提高學生的悟性。更關鍵的是,學生向老師吐露心聲的同時,也期待老師的知心話語?;叵胱约旱膶W生時代,每當作文發(fā)下來的第一時間就是仔細去品讀老師寫的每句評語,總希望能從字里行間找到老師對自己關注,每每發(fā)現(xiàn)有表揚鼓勵的話語,心里總像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甚至還會在其他同學面前炫耀。筆者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也一樣希望得到老師真誠的肯定與贊揚,并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一來一往,學生就愿意說出心中的話,這樣老師也掌握了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書信便條成為溝通的信使
書信便條是學生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因為它形似師生之間在說悄悄話。當前的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復雜,由于個性和不善表達,難以同老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每當這時,通過書信便條交往來探視學生的內心世界,或許是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讓學生從筆端讀出老師對他們的關愛與呵護。例如:當學生犯錯時,一張小紙條“請來辦公室一趟,老師有事找你”,既避免了當眾叫出去的尷尬,也給了他一個悄然悔過的機會;當學生學習狀態(tài)不好時,可在他的作業(yè)本中夾一張小紙條“你最近有什么不開心的事?上課總是容易分心走神!說出來,老師幫幫你好嗎?相信老師,會替你保守秘密的”。對于情況特殊的個別學生,小小的便條或許無法讓其傾訴,這時可以與之用書信交流,鼓勵他,請他相信老師,大膽地向老師吐露心聲;老師也一定要真誠地為其寫好回信,引導他解決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并為他保守秘密。這些小小的書信便條,會讓學生細細品味甚至終生難忘。因為他們在收獲老師真誠交流的同時,能感受到老師就在自己身邊,正時刻關愛自己。
目前,筆者正在收集整理學生基本信息,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設計祝福話語,利用網絡平臺給他們送去生日祝福的話語,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時刻都在老師的心中,樂于跟老師無障礙溝通。其實,與學生溝通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千變萬化的。但目的只有一個,充分了解學生,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努力讓學生發(fā)展?;诋斀竦目萍妓剑热缍绦?、QQ、微博、微信、班級論壇等,都可以成為師生感情融合的紐帶。在這些虛擬的平臺里,學生們更樂于暢所欲言,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自己。筆者相信:自己與學生的交流,一定不會局限于傳統(tǒng)的作文點評或書信便條等。筆者會加強學習,適應當前環(huán)境下的信息交流,與學生一道走進時尚的網絡交流平臺,傳遞情感、交流信息,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更好地為語文教育教學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安希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