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新時期國家針對不同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區(qū)域、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扶貧方式。在“精準扶貧”內涵中,精準化理念是核心要義,精神脫貧理念是戰(zhàn)略重點。筆者認為:家訪雖然不是扶貧,但是兩者之間也有相似之處,特別是“精準扶貧”的先進理念,可以給廣大一線教師進行精準家訪提供有益的啟示。
精準家訪的目的與任務
扶貧目的是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實現(xiàn)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家訪的目的總體上講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了解家庭,加強家校之間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但就不同對象、不同的主題而言,應該是有具體的、不同的目的。如調查近期孩子為什么上課精力不集中的原因,家訪中則重點咨詢孩子作息時間如何安排的、睡眠時間足不足、課外作業(yè)多不多、參與校外培訓機構輔導的任務重不重等;調查學生不乘校車而選擇步行上下學的原因,家訪中則側重了解家庭經(jīng)濟狀況、孩子步行安全系數(shù)、安全保障措施等。通過家訪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從而達到家訪的目的。每次家訪的任務都應該是清晰的、精確的、可行的,而不是空洞的、模糊的、不切合實際的。
精準家訪的對象
“精準扶貧”,首先要對扶貧對象精確識別。同樣,家訪也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訪問的對象。一般來說,特殊學生、特殊家庭是家訪的重點對象。情況比較嚴重的先行先訪,情況一般的晚行晚訪,情況根本不嚴重的放在最后去訪。家長提出需求的及時訪,家長反對家訪、拒絕家訪的盡量不訪。監(jiān)護人有多個。核心人物,能起主要作用的,多訪;反之,要少訪。這是精準家訪對象的基本要求。此外,要根據(jù)學?;顒又黝}確定家訪對象。如:學校要求圍繞“減負提質”的主題做好一次家訪。在選擇對象時,則要從學生學習成績及學習基礎的好、中、差上分類確定合適的人選,以獲取各類學生課業(yè)負擔方面最真實最全面的信息,為做好調整和改進減負策略掌握第一手資料。
精準家訪的時機與方式
家校之間的溝通要講究時機成熟、方式合適,這樣才能使得雙方拉近情感的距離,心情舒暢,形成和諧的氛圍,提高談話的效果。因此,學校教師要先預約,征求家長意見后,再確定雙方合適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方法。千萬不要突然襲擊,讓家長措手不及??梢灾苯油ㄟ^孩子了解家庭的基本情況,擇機而行。如父母在不在家,上什么班,近期心境如何等。筆者所在學校,教師家訪通常安排在周一教師例會結束并在食堂吃過晚飯后這段時間。這樣,教師不需要回家買菜煮飯,可以騰出時間安心家訪,同時又與家庭同步,晚飯后家長可以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打理好家務迎接教師來訪。家訪地點不一定要在家庭,還可以另約在某個茶座或休閑幽靜的地方,可以營造更加溫馨的氛圍,使溝通更加有效。精準家訪時機和方式能使家訪事半功倍。
精準家訪的方法與策略
教師上門家訪應以教師為主導,家長為主體。教師要在預約單上明確本次家訪的目的和任務,引導家長預先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案,進而發(fā)揮家長的能動作用。孩子的教育缺不了家長的參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甚至是終身老師。因此,家訪中要克服和消除家長那些不正確的思想與心理,如“成績第一”的思想、崇拜學校依賴教師的心理、“望子成龍”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與同伴或鄰居攀比的想法等。教師要針對不同家長的不同的思想觀念、心理狀態(tài),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啟發(fā)和引導家長科學育兒。家訪一段時間后要進行回訪,了解家訪后的效果,然后針對新的情況實施新的方法、策略。其目的就是精準引導家庭科學培育子女,這是精準家訪提高實效的重點和關鍵。
精準家訪的記錄與評價
家訪應做好書面記錄,把基本情況和特別有價值的信息記載下來,以作為個案研究、教育檔案或學校教育宣傳的重要材料。其主要信息包括活動的目的、任務、時間、地點、人物、談話內容、活動照片、初步效果、自我評價等。精準記錄就是要攝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并保存下來,收入班級教育資源庫。家訪評價主要指教師家訪后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家長對此活動的總體評價。精準家訪評價就是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總結此次家訪活動的成功與不足之處,糾正細微的錯誤或偏差,提高精確率,就是要關注學生、家長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支持還是反對,是滿意還是反感,是贊同還是基本一致。這有利于冷靜反思,進而在反思中提升新一輪家訪的能力,促進家訪工作水平“再上一層樓”。
家訪工作不該粗放,應該精準,它關系到家校溝通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孩子教育的成敗得失。教師在制訂家訪方案時,一定要精細預約、篩查、定員、訪問、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具體行動時還需捕捉契機、講究方式、精選策略、及時記錄、考量效果等,要做到既能預設程序、按部就班,又能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傊?,精準化理念應該始終貫穿于家訪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家校之間的溝通,凝聚家校教育合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泗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