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人臺音樂包括唱腔和牌子曲兩個部分。在每一個曲目中,由于感情的需要,將不同情緒、不同節(jié)奏、不同速度的唱腔分為亮調、慢板、流水板及快板等。本文主要針對唱腔音樂的板式變化做分析研究。
[關鍵詞]二人臺;唱腔;板式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2-0044-02
二人臺在舊社會稱為“打玩藝兒”。因為是兩個人就可演出一臺戲,故命名為二人臺,是蒙漢勞動人民共同培養(yǎng)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植根于民間,在流傳過程中,吸收了山西、陜北、河北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同時融合了蒙漢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歌曲,逐步發(fā)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戲。它肇始于民間社火、歌舞及民歌等,形成于清末,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它主要流行于內蒙古西部地區(qū),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舞臺語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它產(chǎn)生的年代,據(jù)考證始于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從二人臺的傳統(tǒng)劇目《走西口》的唱詞中,便可找到確切的根據(jù),如:“咸豐整五年,逸事出了個鮮,將逸事出自在山西府太原……”再從未經(jīng)改動的《打連城》唱詞中亦可證實,如:“咸豐年間海棠村,蘇家的姑娘打連城……”基于上述論據(jù),足以證明二人臺產(chǎn)生的年代是在清咸豐年間,及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二人臺音樂包括唱腔和牌子曲兩個部分。在每一個曲目中,由于感情的需要,將不同情緒、不同節(jié)奏、不同速度的唱腔分為亮調、慢板、流水板及快板等組成。本文主要針對唱腔音樂的板式變化做分析研究。二人臺唱腔音樂的表演,雖然合乎一般的戲曲藝術規(guī)律,但絕不是簡單的套用,而是緊緊抓住了二人臺的特點。二人臺的唱腔板式,多為二人臺獨有,如“亮腔”“捏子板”“回板”等,雖然可以在大劇種里找到相對應的名稱,但二人臺始終運用自己的叫法。有些板式名稱雖然和大劇種相同,但曲譜卻完全是二人臺的。
在民間的演唱演奏中,一般由慢板、流水板、快板組成,稱為“三板式”,“三板式”是二人臺的基本演唱板式。
二人臺唱腔音樂《畫扇面》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亮腔、慢板、流水板和捏字板,本文從不同的板式進行分析,從而對板式的變化逐一研究。
亮調:位于演唱開始部分,以散板形式演唱慢板的第一句或前兩句,使唱腔更加高亢激昂,起伏跌宕如長河流水,從而吸引觀眾,起到烘托氣氛、開場的作用。速度標記一般用散板標記,即“サ”。如譜例1。
譜例1(亮調)
慢板:位于亮腔演唱完畢后,進入的部分。慢板是流水板的放大和加花,速度較流水板慢些,曲調委婉曲折、細膩有致,音域平穩(wěn),情緒深沉,似涓涓細流,擅長刻畫和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常用4/4,有時候會運用變拍子演唱,如2/4和3/4相互出現(xiàn)的節(jié)拍方式。如譜例2。
譜例2(慢板)
流水板:也稱為原板,即唱腔的基本板式,位于慢板之后。我們常見的二人臺唱腔和牌子曲所吸收的民歌,其原貌基本都保留在流水板中。流水板的唱腔,明快清晰、以說代唱、節(jié)奏鮮明,像雨后激流。由于演唱情緒的需要,流水板從速度上衍生出兩種板式,即快二流水和慢二流水??於魉?,又稱緊二流水,速度快于流水板,多用2/4拍子。慢二流水,又稱快三眼,速度慢于流水板,多用4/4拍子。這些板式,或簡化,或加花,或悠揚委婉,或歡騰熱烈,無不表現(xiàn)了民間藝人們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卓越的旋律技巧。如譜例3。
譜例3(流水板)
快板:又稱捏字板,即簡化的流水板旋律,時值擴大了一倍,節(jié)拍同時壓縮了一倍。梆子每小節(jié)敲擊兩下,被藝人們稱為“雙打”。演奏急促,唱腔火爆,詞多并合,恰如激流拍岸。速度快于流水板,多用1/4或2/4拍子。如譜例4。[LL]
譜例4
二人臺唱腔板式可謂變化豐富,板式的衍變派生、唱腔的速度情緒、節(jié)拍的混合變換,都是二人臺唱腔音樂的特點。萬變不離其宗,勤勞質樸、善良聰慧的人民還是找到了可循的規(guī)律,并代代相傳、繼承發(fā)展。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說過,創(chuàng)造音樂的是人民。無疑,民歌的產(chǎn)生、生存和發(fā)展需要人民的支持,需要學者的堅持。民歌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期待著更多的研究和探討。
[參 考 文 獻]
[1][ZK(#]張存亮,田昌安.二人臺史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2]趙星.民族音樂藝術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3]賈德義.山西河曲傳統(tǒng)二人臺.[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2.
[4]楊紅.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河曲民間戲班與地域文化之互動關系[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5]李建軍.論漫瀚調的文化交融性[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