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tǒng)的琴聲審美至遲到宋代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標(biāo)準(zhǔn),首重和,以中聲為美,追求中和、平和、淡和;要求琴聲要和諧、協(xié)調(diào)、表現(xiàn)力豐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反對過與不及和煩手淫聲;追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淡、暢、遠、亮等琴聲特征,排斥與之相對的頑鈍、焦咽、過實、過虛、韻短、飄散、重濁等。
[關(guān)鍵詞] 古琴;琴聲;琴樂
中圖分類號:J609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16)12-0014-05
古琴作為樂器,聲音是決定其品質(zhì)的最重要因素,但古琴又不同于一般的樂器,其代表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的音樂審美,因此,傳統(tǒng)的琴聲審美體現(xiàn)著有別于其他樂器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息。古代重要的音樂文獻、音樂家和文人的著作、琴論文獻等,共同勾勒出了傳統(tǒng)琴聲審美的發(fā)展輪廓。歷代的琴聲審美雖然有所變化和演進,但整體上還是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標(biāo)準(zhǔn)。
一、宋代以前
《左傳·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jié)百事也,故有五節(jié),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睆娬{(diào)琴聲要合乎律呂,要有節(jié)制,音高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是中和、平和之聲,明確反對放縱情緒的繁復(fù)手法和過度的音調(diào)。
《左傳·昭公二十年》:“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fēng),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睆娬{(diào)琴聲的表現(xiàn)力要豐富,要和而不同,要求音高要能高能低、音量要能大能小、音長要能長能短、音速要能快能慢、情緒要能高能低、力度要能剛能柔、演奏要能行能止、節(jié)奏要能疏能密,并且相互之間要相濟相和。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敝赋龉徘俅笙液托∠宜l(fā)聲音的特點,大弦的音高低,聲音溫潤;小弦的音高高,聲音清晰。
《琴道》:“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八音廣博,琴德最優(yōu),古者聖賢玩琴以養(yǎng)心。”指出古琴在八音之中聲音最富于表現(xiàn)力,強調(diào)琴聲的大聲不能過大以至于喧嘩,小聲不能過小以至于不聞?!凹毬暡讳螠缍宦劇保矎娬{(diào)了琴體對小音量聲音的響應(yīng)要靈敏。
傅毅《琴賦》:“盡聲變之奧妙,抒心志之鬱滯。絕激哇之淫?!笨隙ㄇ俾暤呢S富表現(xiàn)力,反對過度的聲音。
蔡邕《琴操》:“大絃者君也,寬和而溫;小絃者臣也,清廉而不亂?!眱?nèi)容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上述內(nèi)容基本相同。
蔡邕《琴賦》:“通理治性,恬淡清溢。爾乃清聲發(fā)兮五音舉?!睆娬{(diào)琴聲的靜、淡、清。
《風(fēng)俗通義》:“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內(nèi)容與《新論·琴道》的上述內(nèi)容基本相同,突出琴聲之和。
嵇康《琴賦》:“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翩綿飄邈,微音迅逝”“鸞風(fēng)和鳴戲云中”“眾葩敷榮曜春風(fēng)”“金石寢聲,匏竹屏氣,王豹輟謳,狄牙喪味”等,肯定琴聲的豐富表現(xiàn)力。
謝希逸《琴論》:“聲調(diào)諧應(yīng),大弦寬和而溫,小弦清廉而不亂。”內(nèi)容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上述內(nèi)容基本相同。
白居易:《清夜琴興》,“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yīng)正始音”;《廢琴》,“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夜琴》,“蜀桐木性實,楚絲音韻清。調(diào)慢彈且緩,夜深十?dāng)?shù)聲。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好聽琴》,“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消疾,恬和好養(yǎng)蒙”。突出琴聲的靜、淡、清、暢。
薛易簡《琴訣》:“取聲溫潤,音韻不絕”“清麗美暢”。突出琴聲的溫潤、清麗和余韻悠長,即潤、清、暢。
這一時期專門論述琴聲的文獻不多,并且都是只言片語不成體系,最突出的是強調(diào)琴聲的和與豐富的表現(xiàn)力,要求琴聲音量的大小要適中,也提到了靜、清、潤、淡、暢等琴聲審美。另外,比較重要的是認識到了古琴大弦、小弦不同的發(fā)音特性。
二、宋代
范仲淹《與唐處士書》:“蓋聞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清厲而靜,和潤而遠”“清厲而弗靜,其失也躁;和潤而弗遠,其失也佞;弗躁弗佞,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歟”。突出琴聲的和,強調(diào)琴聲要清且靜,潤且遠,即清、靜、潤、遠。清與靜相關(guān)聯(lián),清就必須要靜;潤與遠相關(guān)聯(lián),潤就必須要遠。
歐陽修《送楊置序》:“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睆娬{(diào)琴聲要淳古淡泊,即古、淡。古和淡相關(guān)聯(lián),有古就有淡,有淡就有古。
蘇軾《歐陽公論琴試》:“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識宮與角,但聞牛鳴盎中雉登木。門前剝啄誰叩門?山僧末閑君勿嗔。歸家且覓千斛水,洗凈從前笙笛耳?!睆娬{(diào)古琴大弦的聲音要和且平,小弦的聲音要亮且清,即和、平、亮、清。和與平相關(guān)聯(lián),和就要平;亮與清相關(guān)聯(lián)、亮就要清。
《夢溪筆談》:“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yún)古塚中拜棺杉木也,聲極勁挺?!敝赋鰞煞N不同材質(zhì)古琴的不同聲音特點,一種清,一種勁。
《碧落子斫琴法》中記述的內(nèi)容較豐富,主要強調(diào)了琴聲要清、暢、中和、韻長等,排斥過實、過虛、過高、頑鈍、焦咽等:
“大意格定尺寸為以調(diào)諧為本,音若清暢斯為得矣?!睆娬{(diào)琴聲要清、暢。
“凡面厚底薄,木濁泛清,大弦頑鈍,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面薄底厚,木虛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音韻飄揚?!睆娬{(diào)琴聲不能太實,也不能太虛,不能短而焦,要余韻悠長;指出大弦的聲音不能頑鈍,小弦的聲音不能焦咽。
“用之在人測之在心,但以聲清為善”“木肉既多只增重濁,安有清快”“亦不問木肉之厚薄,桐梓之堅柔,物于分寸局于體樣,但得虛頑之韻,難求中和之聲”。強調(diào)琴聲的清快、中和,反對重濁和虛頑;指出重濁和清快相對立,中和與虛頑相對立。
“古者先之情性稽之制度,則禮義合生氣之和,遵五常之行,使陽不散,而陰不窒,剛而不怒,柔而不懾?!睆娬{(diào)琴聲陰陽、剛?cè)岫家?,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不能過剛也不能過柔。
“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音促而聲細,面厚肚窄其聲低而窒塞,面薄肚寬其聲高而虛鳴,然琴本無聲之樂,務(wù)存細緊。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長闊,矯欲高鳴,失其琴音?!睆娬{(diào)琴聲要和,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不能促也不能塞,不能過虛也不能過實;指出音促就容易聲細,聲低就容易窒塞,聲高就容易虛鳴。
齊嵩《琴記》:“琴或木短其聲則髙而燋,太長其聲則漫而濁,太厚則其聲鳴而不振,太薄則其聲揚而不實?!睆娬{(diào)琴聲要虛實相當(dāng)、高低相宜;指出聲過高就會焦,聲過低則容易濁,聲過響則不實。
《琴苑要錄·琴書》:“惟要輕[XC1.EPS;P]脆滑為良材也,太硬則無聲,太緩則聲虛。梓須避其心,太硬則聲細而濁,太
[XC1.EPS;P]則聲透下而響”“木既已出,擊而聽之,其聲堅勁清響為妙?!敝赋銮俾暸c琴材材質(zhì)軟硬的關(guān)系,認為琴聲要堅勁清響。文中還有對唐琴聲音特點的記述:“唐賢所重惟張、雷之琴,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雅,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睆堉笍堅?,雷指雷氏;指出唐琴的聲音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像雷氏琴一樣溫勁而雅;一種像張越琴一樣激越而潤。
《斫匠秘訣》:“古琴之音,或如雷震,或如水激,或如敲金戛玉,或如撞鐘擊磬,或含和溫潤,或高明敦厚”“有清流過淺灘,清聲遠雲(yún)端之言也”“雖知有含和甕盎,而不知有溫柔敦厚,雖有撞鐘擊磬,而不知有監(jiān)金戛玉?!敝赋龉徘俾曇舻牟煌愋吞攸c。
《樂書·琴制》:“然斷制之妙,蜀稱雷霄郭諒,吳稱沈鐐張越,宵諒清雅而沉細,鐐越虛鳴而響亮”“凡琴稍高響者則必干,無溫粹之韻。雷氏之琴其聲寬大復(fù)兼濕潤”。指出唐琴有清雅沉細、虛鳴響亮、溫潤響亮等發(fā)聲風(fēng)格。
《琴史》:“以律和聲,則清濁高下之必正也”“盡其和以至其變,激之而愈清”。強調(diào)琴聲的和、清。
成玉磵《琴論》:“蓋調(diào)子貴淡而有味?!睆娬{(diào)琴聲的淡。
陳伯葵《琴說》:“古琴多幹虛,而貴潤實。假如材腐朽如此,則聲也已幹虛,而指下豈復(fù)有溫潤不窮之餘韻耶,此失于好古之過耳?!睆娬{(diào)琴聲的潤、實、暢。
《太古遺音》中記述的內(nèi)容較為豐富,論述了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提出了“琴有四虛”和“琴有九德”,特別是“琴有九德”對琴聲審美的總結(jié)對后世影響很大:
“琴有散聲、泛聲、木聲,三者熟優(yōu),夫泛聲應(yīng)徽不假抑按,自然之聲,是謂天聲,天聲清也。律應(yīng)氣於地,弦象律管入地之淺深,而為散聲之次第,是為地聲,地聲濁也。按聲抑揚於人,人聲清濁兼有者也”“上為天統(tǒng),下為地統(tǒng),中為人統(tǒng)。抑揚之際,上取泛聲則輕清而屬天,下取按聲則重濁而為地,不加抑按則絲木之聲均和而屬人”。指出散音、泛音、按音的不同特點,泛音輕而清,按音重而濁,散音均而和。
“琴有四虛:一曰兌虛,謂槽腹太寬也;二曰散虛,謂膠縫脫落也;三曰濁虛,謂材太慢也;四曰清虛,謂材太薄也?!敝赋銮俾暡荒芴?,并說明了導(dǎo)致琴聲虛的四種情況。[BW(S(S,,)][BW)]
“琴有九德:一曰奇。謂輕、鬆、脆、滑者乃可稱奇。”輕松脆滑的琴材能發(fā)出奇聲;“二曰古。謂淳淡中有金石韻,蓋緣桐之所產(chǎn)得地而然也。有淳淡聲而無金石韻,則近乎濁;有金石韻而無淳淡聲,則止乎清。二者備,乃謂之古?!惫偶创镜邪薪鹗?,淳淡之聲接近于濁,金石韻接近于清;“三曰透。謂歲籥綿遠,膠膝幹匱,發(fā)越響亮而不咽塞?!蓖嘎暭错懥?、順暢;“四曰靜。謂之無[XC2.EPS;P]颯以亂正聲?!膘o即純正、無[XC2.EPS;P]病等雜聲;“五曰潤。謂發(fā)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可愛?!睗櫦从囗嶉L,聲音清,遠而不燥;“六曰圓。謂聲韻渾然而不破散。”圓即聲韻渾然一體,完整不破散;“七曰清。謂發(fā)聲猶風(fēng)中之鐸。”清就像鐸在風(fēng)中發(fā)出的聲音一樣,響亮、純凈;“八曰勻。謂七弦俱清圓,而無三實四虛之病?!眲蚣锤飨野l(fā)出的聲音均勻,都清、圓;“九曰芳。謂愈彈而聲愈出,而無彈久聲乏之病?!狈技匆糍|(zhì)持久,越彈越佳。
“琴有九德”總結(jié)了古琴發(fā)出聲音的九種特點,并將能發(fā)出這九種特點作為琴的九德。鄭珉中先生對這九德分別進行了解釋:“奇,即不尋常;古,即淳淡而無新韻;透,即厚實而不梗塞;潤,即細膩而不枯澡;靜,即不喧囂;圓,即無扁仄之弊;勻,即平均而無大小之別;清,即清激而不粗濁;芳,即愈聽愈覺美好”。[1]
劉籍《琴議篇》:“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zhì)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diào)暢,清迥幽奇,參韻曲折,立聲孤秀,此琴之德也?!睆娬{(diào)琴聲的和,注重琴聲的潤、暢、清、奇。
真德秀《贈蕭長夫序》:“淳古淡泊,與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靜而聽之,大抵厭古調(diào)之希微,夸新聲之奇變,使人喜欲起舞,悲欲涕零,求其所謂淳古淡泊者殆不可得。蓋時俗之變,聲音從之,雖琴亦鄭衛(wèi)矣”“古音之寥寥,聽者欲睡兮;新聲之洋洋,喜不知止兮。自戰(zhàn)國已然,況今之世兮?嗟嗟蕭君,娛眾聽棄兮”。強調(diào)琴聲的古、淡,排斥新聲的奇變。
宋代雖然描述琴聲的文獻仍然有限,但較以前有所增加,特別是出現(xiàn)了較為系統(tǒng)的專門的斫琴文獻,它們對琴聲的記述較為全面,也較為深入。宋代文獻對琴聲的描述出現(xiàn)了清、靜、遠、古、淡、潤、平、亮、暢、奇、圓、勻、芳、透等特點,特別是“琴有九德”,對琴聲的描述和總結(jié)更是全面深入。
“琴有九德”為后世所接受,成為評價古琴聲音好壞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在諸多文獻中都有記述,比如:“以九德兼全與否作為衡量琴音優(yōu)劣的標(biāo)淮,認為只有具備了這些特點的琴,才是完美的琴。稱作‘九德’。這九個字,是指一張琴上的聲音,應(yīng)該具備的九個特點,都具備了就是九德兼全的,才可以稱作聲音純粹無少疵病的琴”[2]“把不具備這九個特點的琴稱為庸材,從樂器來講,這種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3]古琴要做到九德俱全是非常困難的,九德兼全的古琴不論是在過去或現(xiàn)在都是至為稀少的,楊時百曾說:“聲音純粹無少疵病之古琴,千百中不能得一二也?!?[4]
宋代對唐琴發(fā)聲特點的介紹,對于研究唐代的琴聲是一個重要補充。由于時間上距離唐代較近,且很多珍貴的唐琴還能見到,這些記述應(yīng)該比較真實。從宋代的記述來看,唐琴從形體和聲音上可以籠統(tǒng)地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琴體寬大、厚重,聲音溫勁而雅、虛鳴響亮,就是聲音洪大溫潤;第二類是琴體相對窄小、輕薄,聲音激越而潤、清雅沉細,就是聲音沉細清雅。這說明了唐琴所擁有的兩種聲音風(fēng)格,相對來說一種聲音大且潤,一種小且清,但都有潤、雅的特點。從文獻看宋代斫琴也重視這兩種風(fēng)格,不過相對來說更偏愛第二種,這從現(xiàn)存的宋代古琴遺物中也能看出。
古琴整體的聲音風(fēng)格是有差異的,鄭珉中先生曾對古代遺留下來古琴實物做過總結(jié):“古代遺留下來的琴,聲音各不相同,大體可分為三類,即蒼古、清脆和介乎兩者之間的。音量上也有洪大、沉細和介乎兩者之間的。這種差異,是由琴材的木質(zhì)、漆胎的厚薄、斷制的手法所決定的。”[5]這大體與宋代的記載相吻合,上述唐琴的第一類即屬于蒼古類,上述唐琴的第二類即屬于清脆類。不但古琴遺物有這種特點,現(xiàn)在新斫制的古琴同樣有這種特點,這是由琴體的特性所決定的,不可能有一張古琴同時擁有這三種聲音風(fēng)格。
三、元明清時期
《琴律發(fā)微》:“且聲在天地間,霄漢之籟,生巖谷之響,雷霆之迅烈,濤浪之春撞,萬竅之陰號,三春之和應(yīng),與夫物之飛潛動植,人之喜怒哀樂,凡所以發(fā)而為聲者,洪纖高下。變化無盡,琴皆有之……姑以琴之為曲,舉其氣象之大概,善之至者,莫如中和。體用弗違乎天,則未易言也。其次若沖澹、渾厚、正大、良易、豪敦、清越、明麗、縝栗、簡潔、樸古、憤激、哀怨、峭直、奇拔,各具一體,能不逾于正乃善。若夫為艷媚、纖巧、噍煩、趨逼、瑣雜,疏脫、惰慢、失倫者,徒墮其心志,君子所不愿聞也?!笨隙ㄇ俾暤谋憩F(xiàn)力,突出琴聲的中和,總結(jié)出14種琴聲特點。
《立雪齋琴譜》:“先王之樂,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釋”“酌以淡和,或怡然自適,或凄以哀思,或遠杳清冥,或和平廣大,而要必以祗以庸,約乎中正”。強調(diào)琴聲的淡和、中正。
《溪山琴況》:“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為聲音之主宰。”突出琴聲的清。
楊掄《太古遺音》:提出“清、奇、幽、雅、悲、切、嬌、雄”八種琴聲風(fēng)格。
《草春堂琴譜》:“取音之法,青山言之最精,要之二十四況,不外?!搴汀?,古、靜、淡、遠皆從此出?!睆娬{(diào)琴聲的清、和。
《絲桐篇·內(nèi)篇》:“誠得良材,制更盡善,發(fā)音清奇,是亦不減于古琴矣”,強調(diào)琴聲的清、奇;“琴有六病:一曰聲閧,謂腹寬廣也;二曰聲散,謂縫脫落也;三曰聲濁,謂材太慢也;四曰聲浮,謂材太薄也;五曰聲促,謂桐不老也;六曰聲亂,謂徽不的也”,指出琴聲的閧、散、濁、浮、促、亂等六種毛??;“琴有九德”轉(zhuǎn)述《太古遺音》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太古正音琴經(jīng)》:“古琴有九德之美,又須左不按浮,右不抗指,音清不空,音實不宏。”肯定古琴的九德之美,強調(diào)琴聲要清,但不能空;要實,但不能宏。
《琴適》《青蓮舫琴雅》《琴苑心傳全編》均轉(zhuǎn)述了《太古遺音》的“琴有九德”。
《文會堂琴譜》:“古琴雖名,皆有清濁。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其材自變,玉音、石音、金音、泉音及無溫潤之也”“雖琴用桐,然須多年皆朽枯,殆不勝於指,而彈,其聲愈清。又常見琴傳云,古塚中取敗杉材製琴,其極清麗之音而妙也。予議曰:杉材雖有清麗之聲,其必為妙,縱髙不及桐梓也”。指出古琴發(fā)聲的不同類型,強調(diào)琴聲的清。
《與古齋琴譜》:“以音得其堅實清亮,而不致於空浮蔽滯者,庶為中肎。若審音不精,則以空散為洪亮,蔽滯為堅實,每因欲洪亮,而多失於薄,致音閧然者,往往而岡覺”,強調(diào)琴聲的堅實、清亮;“恬淡清潤、沈?qū)嵑殪o、鏗然絕妙之響者,實出於材質(zhì)之輕鬆脆滑,四美俱備竝得製造之精良而然”,指出古琴發(fā)聲的幾種類型,并說明其余琴材和工藝的關(guān)系。
這一時期對琴聲的描述并無新意,基本上傳承了宋代的審美,特別是“琴有九德”的標(biāo)準(zhǔn)。
四、傳統(tǒng)琴聲審美的特征
傳統(tǒng)的琴聲審美總起來說可總結(jié)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首重和,即中和、平和以及宋代以后的淡和?!啊汀蟆胶汀?,反對過與不及;‘中’要求合度,反對過度與不及度。兩者是相通的,‘中’而不‘淫’就是‘平和’,也就是‘和’?!盵6]簡單地說就是中和強調(diào)適中,平和強調(diào)無過無不及;淡和融合了中和、平和,強調(diào)“節(jié)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則誠淡也。至淡之旨,其旨愈長,唯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7],強調(diào)聲音的和順平淡。琴聲之和,即“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帷⑦t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就是要求琴聲的表現(xiàn)力要豐富,這些聲音特征不但都要能體現(xiàn),而且其相互間更要和諧、協(xié)調(diào);還強調(diào)要和而不同,即不能只突出琴聲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而忽略輕視其他,更不能單調(diào)乏味;反對與和相悖的過度或不及,即淫聲、悲樂、鄭聲等。
第二,音高,以中聲為美,反對淫聲。中聲,指音高、速度、節(jié)奏都適中的、合乎律呂的、有節(jié)制的樂音,具體說來就是五聲“大不逾宮,細不過羽”。
第三,音量,要求“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即琴聲的大聲不能過大成噪音而到處流漫,小聲也要能體現(xiàn)不至于不聞,明確反對琴聲音量過大,要求在音量上也要體現(xiàn)和。前人總結(jié)“古琴尚韻,不尚聲勢”[8],正是對古琴音量的貼切領(lǐng)會。
第四,古琴發(fā)聲的風(fēng)格,一類蒼古,一類清脆,還有一種介乎蒼古與清脆之間。宋代記載唐琴的聲音特點“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雅,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宋代以后兩種琴聲風(fēng)格并重,只不過更注重“發(fā)音精實脆透的琴”[9]。
第五,大弦、小弦發(fā)聲的特點?!按笙覍捄投鴾?,小弦清廉而不亂”,即大弦發(fā)出的聲音音高低、音色溫潤,小弦發(fā)出的聲音音高高、音色清晰純凈。
第六,散音、泛音、按音的特點。散音均而和,泛音輕而清,按音重而濁。
第七,追求的琴聲特征。主要有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淡、暢、遠、亮等:奇,即聲音奇特、不尋常;古,即聲音“淳淡中有金石韻”;透,“發(fā)越響亮而不咽塞”,即聲音響亮且流暢;靜,“謂之無[XC2.EPS;P]颯以亂正聲”,就是聲音純正無雜音;潤,“發(fā)聲不燥,韻長不絕,清遠可愛”,“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就是聲音清晰、溫潤、不焦躁且余韻悠長;圓,“聲韻渾然而不破散”,就是聲音完整、圓潤,類似于潤,但圓聲更強調(diào)聲音的豐滿;清,就是聲音響亮、純凈,清與靜相關(guān)聯(lián),“清厲而靜”,清就必須要靜,但清聲更注重音高;勻,“七弦俱清圓,而無三實四虛之病”,就是各弦發(fā)出的聲音要相對均勻;芳,“愈彈而聲愈出,而無彈久聲乏之病”,就是音質(zhì)持久,越彈越佳;淡,聲音平淡,淡與古相聯(lián)系,“純古淡泊”,有古就有淡,有淡就有古,但淡聲更強調(diào)淳淡;暢,流暢、余韻長,暢和潤相關(guān)聯(lián),“溫潤調(diào)暢”,溫潤才能暢;遠,“清聲遠雲(yún)端”,就是聲音幽遠、余韻長,遠與潤、清相關(guān)聯(lián),“和潤而遠”,潤就必須要遠,清就能遠;亮,就是聲音響亮、清澈,亮與清相關(guān)聯(lián),“小弦廉折亮以清”,亮就要清。
第八,排斥的琴聲特征。主要有頑鈍、焦咽、過實、過虛、韻短、飄散、重濁等:頑鈍,指發(fā)聲遲鈍、不靈敏;焦咽,指聲音急促、尖厲;過實,指聲音過于堅實;過虛,指聲音過于空散;韻短,指聲音余韻短;飄散,指聲音飄散不聚;重濁,指聲音過于低沉。
五、結(jié)語
傳統(tǒng)的琴聲審美至遲到宋代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標(biāo)準(zhǔn),首重和,以中聲為美,追求中和、平和、淡和;要求琴聲要和諧、協(xié)調(diào)、表現(xiàn)力豐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反對過與不及和煩手淫聲;追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淡、暢、遠、亮等琴聲特征,排斥與之相對的頑鈍、焦咽、過實、過虛、韻短、飄散、重濁等。
[參 考 文 獻]
[HT6SS][1][ZK(#]鄭珉中.旅順博物館藏“春雷”琴辨[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03).
[2][9] 鄭珉中.論唐琴的特點及其真?zhèn)螁栴}[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03).
[3] 鄭珉中.唐琴:九霄環(huán)佩[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04).
[4][5] 鄭珉中.蠡測偶錄集.古琴研究及其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7—18.
[6]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xué)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60.
[7]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xué)史資料注釋(第2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808.
[8] 張清治.琴境圖說——古琴藝術(shù)的美感境界[J].音樂藝術(shù),1988(0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