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氣候變暖使得很多城市飽受洪澇災害、水質污染以及水資源匱乏之苦,園林綠地建設受此影響也比較大。傳統(tǒng)模式下的排水以及防洪基礎設施,功能相對比較單一,無法應對當前的雨洪問題,而且缺乏雨水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生態(tài)價值。本文通過對雨洪管理與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建設之間的關系分析,就優(yōu)化設計的要點,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
【關鍵詞】雨洪管理;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設計;要點;研究
1、雨洪管理與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之間的關系分析
從實踐來看,雨洪管理與園林綠地建設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雨洪管理基礎上的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建設,具備雨水資源有效利用等特點,通過對雨水
徑流系統(tǒng)化管控和利用,可以實現雨水的滲透、滯留、凈化以及傳輸和調蓄利用。在園林綠地規(guī)劃設計過程中,采用雨水滲透以及凈化等措施,可實現對地下水資源的有效涵養(yǎng)以及保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避免水環(huán)境污染、降低管控費用,從城市發(fā)展視角來看,經濟節(jié)約效益非常顯著。雨洪管理與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園林綠地系統(tǒng)中的雨水收集、傳輸以及調蓄利用等,可以起到節(jié)水降耗之目的,對于減少供水消耗、降低排水工程建設成本,具有非常顯著的經濟效益。基于規(guī)劃設計視角來看,雨洪管理與園林綠地系統(tǒng)建設,所涉及到的并不是單一的地塊,其中包含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環(huán)境,比如水文、排水條件等,均需充分認知以及合理利用??傊?,保護天然地表水資源、改善水環(huán)境以及充分揮土地資源的效益,是雨洪管理以及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規(guī)劃設計的主要目標?;谟旰楣芾淼墓?jié)約型園林綠地設計,符合節(jié)約型社會構建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節(jié)約型園林規(guī)劃建設的體現。
2、設計要點
基于雨洪管理的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設計,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以下將從幾個方面就設計的要點,提出一些建設性建議。
2.1.公園綠地設計要點
(1)綜合公園設計時旨在加強徑流控制
對于多數綜合公園而言,一般都需要營造水景,雨洪管理設計過程中,除了雨水滯留,還應當有效利用收集的雨水。比如,通過植草溝設置,將匯水區(qū)的徑流有效地引入調蓄水塘中,以為補充水源。雖然在降雨不均以及氣候相對比較干燥的地區(qū),可利用的雨水量非常有限,但是較之于地下工程設施,長期景觀效益得以體現,而且可在雨季來臨時收集大量的徑流,從而降低外來補水量。條件適宜時,綜合公園可與城市水系結合,建立調蓄水塘及用水系統(tǒng),通過對水位空間的有效控制,緩解排洪壓力。實踐中,為確保水體水質的穩(wěn)定性,水體交界位置建議增設人工濕地,以提高外界輸入、公園輸出水體的質量。
(2)道旁綠地設計時旨在加強滯留滲透
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設計過程中,道旁綠地需注意,建議利用交叉點、傾斜地以及不規(guī)則用地進行綠化設計,以供休憩、鍛煉或進行小型文娛活動。園林中的小
型綠地,較之于綜合公園,建設面積相對比較緊湊。徑流控制時,應當充分考慮承接道旁綠地的地表徑流,從而阻斷雨水流入市政管網。道旁綠地徑流管控設計,以滯留滲透為重點,通過透水鋪裝、建設雨水花園以及下凹綠地等方式,全面改善徑流水質。比如,上海世博園道旁綠地,其具有雨水收集、凈化以及滯留設滲透等功能,實際上就是一個有效的生態(tài)節(jié)約型處理系統(tǒng)。
2.2附屬綠地設計要點
(1)各類綠地設計
第一,集中緊湊型設計模式。園林綠地設計時,應當盡可能保持現有地形地貌,保留當前的排水系統(tǒng),并將其作為雨水徑流疏導的載體。在使用功能應用基礎上,建議采用緊湊型設計模式,如下圖所示。
同時,應當盡可能減小路寬,減少不必要鋪裝,適當增加道路的曲度,營造園林安全環(huán)境。在園林建筑布局設計時,建議選擇中心圍合式形態(tài),提高鋪裝場地的集中度,增加綠地空間和園林綠地率,從而為地表徑流基礎設施的規(guī)劃布局提供用地和控制;采取集中緊湊型設計模式,可以從源頭上有效削減雨水徑流量,實現節(jié)約降耗之目的。
第二,路側石調整?;谟旰楣芾淼膱@林綠地道路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路側石,通過平整和切割路側石,實現雨水滯留。在交通量相對較大的園林主干道、次干道,建議布設開槽式預制混凝土路側石以及預制構件嵌入式路側石,可有效引入地表徑流,保持路側石完整性,有利于保護游客安全。交通量相對較小的支路,建議選用局部切除式路側石,如下圖所示。
如圖3所示,切口越長、設置越密,允許的入流量就越大。緊鄰綠地邊界位置,建議采用平整路側石,沿道牙布設卵石帶,這樣可對雨水進行前期過濾。
第三,用徑流管控設施替代管網設施?;谟旰楣芾淼墓?jié)約型園林道路綠地設計時,建議采用雨水花園以及植草溝等,替代排水管網,并且允許路面徑流在土壤、植被中滯留和滲透,以此來減小管道壓力。通過布設景觀設施,可有效削減徑流量,優(yōu)化調整排水管網尺寸。該種方式的節(jié)約價值體現在,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道路設施構建成本,而且還可以提高徑流水質,雨水地表滯留可增加環(huán)境舒適度。
(2)基于綠地特征的網狀徑流系統(tǒng)設計
園林綠地點線面特征非常顯著,多以綠地以及道路綠帶為基礎,基于核心開放空間,構建相對比較獨立的系統(tǒng)。園林綠地設計時,應充分利用綠地特征以及雨洪管理設施,構建一個徑流網狀管控系統(tǒng)。
第一,逐一布設,構建網狀徑流管控系統(tǒng)。在相對比較完整的徑流管控系統(tǒng)中,路面徑流經透水鋪裝入滲,然后順應坡度匯入到植草溝之中。同時,雨水由植草溝輸送到下游匯水區(qū),由調蓄水塘承接,并將該區(qū)域區(qū)作為公共空間。徑流滯留、調蓄設施以及傳輸設施等,分別與道路綠地有機融合在一起,營造出可持續(xù)的排水景觀。排水管網與雨水花園以及植草溝等相連,將超容納極限的徑流量匯入到下游水體之中。同時,網狀徑流管控系統(tǒng),能夠有效平衡美化、空間開發(fā)以及水質改善等需求。
第二,增設調蓄設施,以備用地限制。自然排水狀態(tài)下,綠地景觀設施設計時,需根據場地匯水量優(yōu)化調整。具體設計過程中,受用地限制時,低勢區(qū)域的調蓄水塘難以有效滿足徑流需求時,可在上游增設受納設施,從而使雨水無需匯集到獨立區(qū)域,即可就近存入小面積池塘之中,以此來消減徑流量,減輕調蓄水塘負擔。比如,某園林綠地雨洪管理系統(tǒng),由若干個分散的小池塘、雨水溝渠以及終端調蓄水塘組成。多余水量通過導流渠,經綠地鋪裝匯入鏈狀池塘內,深度平均在0.3米,寬度在1.5至10米之間。多余水量,匯集到低處調蓄水塘之中。該區(qū)域地下水位相對較低,而且池底均進行了非滲透處理,以確保水景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雨洪管理的現代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設計過程中,應當立足實際,從園林綠地拓展方面加強雨洪管理,融入和拓展節(jié)約設計理念,強化徑流水質以及流量管控,實現低成本節(jié)約型園林綠地規(guī)劃設計之目的,最終實現其功能價值以及經濟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易玲.節(jié)約型園林設計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1).
[2]刮宏波.節(jié)能型技術在風景園林施工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5,(09).
[3]賴娜娜 袁承江.北京屮山公闊雨水收梁利用及下凹式綠地的建造[J].中國公園,2011,(04).
[4]谷樹忠,曹小奇,張亮.科學理解、扎實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N]人民曰報,2012,(11).
[5]車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16,9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