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場所。教師只有讓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互相切磋,思維碰撞,才能讓深度的數(shù)學學習成為可能。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筆者通過測量、剪拼、計算等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等底等高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方法,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會轉化思想;通過猜想、觀察、比較、驗證等活動,讓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能借助學具或圖示解釋其推導過程;讓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出示課本86頁主題圖,并說:“這是某小學校園門口的平面圖,上面有很多平面圖形,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學生回答: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評析:回顧舊知,喚醒學生對長方形面積的認知,為探索、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學習做鋪墊。
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教師說:“這兩個花壇哪個面積大。老師課前做了布置,把比較的方法在組內交流,看你們組共有幾種方法(組內交流)?”全班交流釋疑——
生1(組長):我們認為兩個花壇一樣大。三種比較方法,琪琪格為大家講第一種方法。
生2:第一種方法是“數(shù)格子”,長方形中橫著數(shù)6格,豎著數(shù)4格,4×6=24,共24格;平行四邊形中,整格有20個,其余8個不完整的拼成4個整格,也是24個,面積一樣。大家有疑問和補充嗎?
生3(他組):數(shù)格子法好嗎?
生1:不好,畫圖時可能不精確,結果會不準確,還費時。
生3:我用的是剪拼的辦法,把平行四邊形沿高剪下一角,拼到右邊成長方形,長方形經(jīng)過測量和上面這個一樣。
師:怎么測量的?
生3:用尺子,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都是6cm和4cm,面積一樣。
師:在我們數(shù)學中這叫“割補法”。
生4(他組):平行四邊形沿中間的高剪開,左邊紅色部分移到右邊空缺處,成一個長方形,新、舊長方形面積一樣大。
生5(他組):一定要沿高剪嗎?
生4:是,如果不沿高剪,拼出來的可能不是長方形(借助操作演示)。
生6(他組):割補法好嗎?
生7(他組):不好,平面圖形可以剪下來割補,生活中的花壇不能剪切。
師:你能聯(lián)系生活想問題。
生4:長方形的面積=長×寬=6×4=24cm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6×4=24cm2,面積一樣。
生8(他組):你怎么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高×底”呢?
生4:看書。
師:你能從書上借鑒學習方法。
生1:謝謝大家,我們組的匯報到此結束。
師:他們匯報的如何?
生:(紛紛回答)講解詳細、分工明確、想法很好、思路很清晰、問得問題有意義。
評析:課堂是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場所,每個學生心中都蘊藏著心心相印、同聲相應的潛能。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了個體先學——小組內交流——全班展示三個環(huán)節(jié),有效促進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個體之間的相互切磋,思維碰撞,使深度的數(shù)學學習成為可能。
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說:“我們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高’計算,有其他想法嗎?”學生:“長方形的面積=長×寬=6×4=24cm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鄰邊=6×4.5=27cm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于長方形。”教師接著說:“請同學們利用桌子上的學具,動手操作驗證正確方法?!比嘟涣鳌?/p>
生1:長方形的面積用“長×寬”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用“底×鄰邊”。
生2:“底×鄰邊”不對,拉動長方形框(框架演示),面積變了,底和鄰邊沒變。
師:誰能證明它的面積一定用“底×高”?
生3: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演示),減下來的部分平移到另一邊,成為一個長方形,新長方形和原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成了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成了長方形的“寬”,長方形的面積是“長×寬”,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是“底×高”。
師:思路清晰,請大家用手中的學具,照樣子說一說。通過驗證,我們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在什么情況下,它的面積也可以用“底×鄰邊”計算呢?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演示),把它拉成長方形,這時長方形的“長”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此時長方形的面積就可以用“底×鄰邊”計算。
評析:我們常常是為了“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定位學習,如果孩子不能在當下的學習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何談?chuàng)碛形磥淼男腋W習。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的目標“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所以需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猜想、觀察、比較、驗證等數(shù)學活動,在自主探究與同伴互助的過程中,以學習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當下整個學習過程中。每一位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挑戰(zhàn)固有的認知情境,展示并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個性化經(jīng)驗,享受著柔和而溫暖的幸福學習氛圍,最終促進了兒童的學習與成長。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q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