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出自《詩經(jīng)·小雅·鶴鳴》,比喻對自己有幫助的一些人或意見,原文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他山之石”為題是總結(jié)自己在多年的習作教學實踐中,揣摩到的一些做法和經(jīng)驗,與讀者共勉。
引水開源,豐富生活——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習作內(nèi)容就是生活的內(nèi)容。”可見,習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沒有生活就沒有素材。因此,做為語文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做好引水開源的工作,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體驗生活,使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廣闊和充實。只有這樣,習作才有素材,學生才有真情實感的流露。
指導觀察 比如,觀察自然現(xiàn)象或景觀的形態(tài)和變化;觀察社會和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新見聞;再細到觀察:家里人的言談舉止,校園里的嬉戲場面,農(nóng)村孩子爬樹、踩泥坑的小小惡作劇等等。選定目標后,教師要提出觀察要求,確定觀察重點,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觀察中有所思考和發(fā)現(xiàn)。
實踐體驗 學生觀察了,教師還要給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讓他們把平時觀察所得趁熱打鐵地表達出來,比如利用晨讀、班會隊會、課前預備時間,開展“今天,你觀察了嗎?”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或討論交流,或上臺講述,哪怕只有短短幾分鐘時間,也會為學生的習作積累素材。
讀書萬卷,學以致用——積累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要求中明確規(guī)定:小學六年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指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
閱讀指導。真正的閱讀應該是有目的的閱讀:或背誦、摘抄,或概括大意,或分析寫作特點,或研究如何構(gòu)段成篇,還可以是提煉中心的閱讀和學習方法的閱讀。不管是何種要求的閱讀,教師必須落實到平時的教學當中,有布置、有檢查、有反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學以致用。
模仿起步,漸入佳境——仿寫
小學階段的兒童模仿性特別強,模仿習作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因此,我們主張小學作文應從模仿起步。習作教學中可提倡學生模仿范文的寫作風格,結(jié)構(gòu)思路,謀篇立意和精彩片斷,積極引導他們進行遷移聯(lián)想。如學了《桂林山水》仿寫“離石山水”,學了《故鄉(xiāng)的楊梅》仿寫“柳林的紅棗”,讀了《落花生》寫“垂柳”等。當然,模仿不是照搬,要在“仿”中求“活”,“仿”中求“新”,這才是模仿習作的意義所在。
模仿范文來源:課本范文、學生作文范文、課外佳作、教師下水文。
勤于練筆,功到自成——練筆
習作水平要想有提高,需課內(nèi)課外同時開弓。這就要求學生開展練筆活動。勤于練筆,功到自然成,可以說,“小練筆”已躋身于新課改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中,成為語文教學園地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練筆方法有:日記練筆,教師讓學生把一天中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一周兩次日記或組內(nèi)每天輪流日記,只要不放棄“記”,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大大提高;閱讀練筆,中高年級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寫寫讀書筆記;課堂練筆,以課文內(nèi)容為材料,把語言的運用與對課文的理解結(jié)合起來,讀寫結(jié)合,讀寫遷移;課后練筆,教師要很好地利用教材中安排的課后小練筆,使學生及時把在課文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運用到小練筆中。只要堅持,就會有效果的。
評改得法,集思廣益——評改
好作文是改出來的,這里所說的“改”不是單獨的批改,而是要讓學生成為評改的主人,而教師則應該研究怎樣去引導和點撥。具體做法:
自評 習作完成后,首先讓學生自讀欣賞,給自己的習作下評語。在自評過程中做到“三讀三改”,一讀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順序,充實內(nèi)容;二讀改正錯字和病句;三讀下總評語。
互評 自評完后,全班交換習作互相評改。全班互評時,每生一篇作文,注意好、中、差搭配組合,好對差、中對中,要求每個同學對每篇習作拿出意見,并和自己的習作相互對照,使學生在比較中進步,在評改中提高。在互評的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在全班朗讀自己習作的精美片段,師生共賞,評議其美妙之處,從而相互啟發(fā)。
師評 針對自評互評結(jié)果,教師提出優(yōu)點和不足,寫下自己的建議,要多給予表揚,不足之處委婉提出,評語既要珍視習作亮點,更要張揚個性體驗。
集體評議 在以上三種評改方法的基礎上,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兩到三篇習作進行集體評議,讓全班學生發(fā)表建議,如需學習的地方在哪?需修改的地方在哪?或讓好的同學談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這樣經(jīng)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評改,一篇篇好的習作便應運而生。而在整個評改過程中,學生既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明確了努力的方向,也學到了習作的方法,真正是一舉多得。
個別面評 對于一些學困生,教師也要格外關(guān)注,他們自己習作就差,而自評互評時也達不到老師的要求,這時,教師就需進行個別指導,把指導修改的過程變成指導作文的過程。讓這一部分孩子也逐漸成長起來。
在習作教改的征途上,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希望這些“他山之石”能夠讓各位語文教師借鑒和運用到自己平時的教學之中,從而雕琢出一塊塊光彩照人的美玉來。
(作者單位: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qū)城內(nèi)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