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書本,面對蘇霍姆林斯基,感受他熱忱、執(zhí)著和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學習他熠熠生輝的教育思想。讓我更加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在這個世界上,這項工作固然充滿了艱難和歷險,但它是值得做的,因為當你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你就一定能夠找到每個人心底蘊藏著的寶藏,也一定能夠想到辦法去挖掘這些寶藏。
一、潤物細無聲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yè)。
具體說,就是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材施教,用愛去撫平孩子心靈上的每一個傷痕,用愛去融化孩子內(nèi)心的堅冰。蘇霍姆林斯基以為“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笨吹竭@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剛畢業(yè)時一些事:我開始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教師,結(jié)果卻不是這樣,哪怕你滿腹經(jīng)綸,口若懸河,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我當時在想是不是教學方法有問題,隨后的教學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魅力確實提升了,但仍有人對你熟視無睹。我當時挺困惑、挺委屈。后來與老教師交談后,才知道問題的所在,原因是我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主動參與到孩子中去,與他們的交流不夠。以后的日子里我放下身份,懷著童心主動找孩子們,主動與他們交流,與他們“打成一片”,作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與他們一起學習,最后師生成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對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愛,同時也得到了孩子們的愛和尊重。
從此,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用心去做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學生自尊的呵護,給學生以尊重,讓學生真正的從心靈深處感化和觸動,這才是教育對愛的詮釋,才是我們真正的細心、耐心與愛心??!設(shè)想一下,如果只是一味的斥責和譏諷,又怎么能換來”浪子回頭”的覺醒呢?當我們帶著孩子門去郊游、去遠足;當我們被大自然的溫馨和明媚擁抱時,在這一瞬間會生出一縷聯(lián)想:我們和孩子在一起,不就是和春天在一起嗎?我們的崗位就在孩子身旁,我們的職責,是守望這些孩子的心靈,撫育他們成長,帶領(lǐng)他們前行。孩子的心,是稚嫩的、純凈的。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我們必須貼近他們、了解他們、愛他們,自己的心也要像孩子一樣清純、端正。
二、絲盡春猶在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為了教育,時刻都應(yīng)提升自己。如何提升自己,我認為“讀書”是最好的,最直接的途徑。我們要引導我們的學生面向未來,走向世界,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領(lǐng)路人的角色。把握每個時機給自己充電加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做到每時每刻都是最佳狀態(tài),才能迎接挑戰(zhàn),上好每一節(jié)課,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wù)。若是連我們自己都無法走出這一步,我們的學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進的步伐?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主的未來與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肩上,任重而道遠,我們更應(yīng)該責無旁貸地讀書,教學相長,充實自己。
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終會匯成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yīng)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段話發(fā)人深省,讓我從本質(zhì)領(lǐng)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們不應(yīng)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應(yīng)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chǔ)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chǔ)知識,應(yīng)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為了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就應(yīng)時時與書籍為伴,處處從書籍中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經(jīng)過幾年讀書實踐,我們嘗到了讀書的甜頭。一位同事在反思中寫道:“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領(lǐng)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廣闊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哺育心靈的母乳,是鑄造靈魂的工具,是啟迪智慧的鑰匙。讀書,能使我的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貧弱,人生不再孤獨。讀書,能讓我們成為有信念、達情理、知榮辱的人?!边€有一位老師由衷地說:“讀書能讓我們講起課來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見地別具,談吐不凡。讀書能夠讓學生從內(nèi)心地佩服我,愛戴我,從而讓我產(chǎn)生職業(yè)的幸福感和成就感?!?/p>
讀書還給了我一個意外的收獲,拉近了我與學生間的關(guān)系。曾經(jīng)課間休息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個學生拿著一本《狼王夢》,隨口問問學生能不能給我看看,學生高高興興地把書遞到了我的手中。誰知一本書讀下來,竟開始喜歡這本書了,于是一本本地找學生借來閱讀,而擁有這套叢書的孩子們也一個個爭相借給我看,幾天下來就讀完了整套十幾本書。這或許是因為一直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緣故吧,總希望自己的心能和孩子的心相通,也就經(jīng)常閱讀一些孩子們的書籍,時不時地與孩子們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如今,讀書成為了學校教師的一種生活習慣,教師們正在實踐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經(jīng)典之言:“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他充實著思想的河流?!币郧坝腥苏f:“春蠶到死絲方盡”,我認為只要不斷學習,不斷讀書“絲盡”也可以“春猶在”。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在對話。很感謝《學學蘇霍姆林斯基怎樣當老師》這本書,用精辟的論述向我展開了更加博大、更加閃亮的教育視野。在今后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我更愿意把蘇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燈塔,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不斷地追尋、思索,做一個不斷進步,感動學生、感染學生的好老師。
參考文獻:
(1)張仁賢:《學學蘇霍姆林斯基怎樣當老師》世界知識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