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初中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初中信息技術課是以傳授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自學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是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與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時代主題相一致的。那么,初中信息技術課怎樣上才能培養(yǎng)出既會學習又懂創(chuàng)新的信息技術預備人才呢?
一、上好信息技術第一課
俗語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的文化和初步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為此,我每學期都會精心準備第一堂課,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jié)者,它的加入便發(fā)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減少疲勞?!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一節(jié)課,如果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便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因此我特別重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動手做網頁》時,我先讓學生瀏覽《合興初中》網站,同學們學習、生活的畫面赫然呈現在眼前,同學們感覺既熟悉又親切,都驚訝地問道:“生活中自己這么熟悉的畫面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網頁里去的呢?我能夠學會嗎?”然后教師再介紹網頁制作方法,同學們就會很樂意接受,效果也會很好。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應盡量喚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和喜愛這門學科,才能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求知識,才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使他們跟上信息社會發(fā)展的潮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三、采取分層教學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受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響,在知識的接受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性較大。比如我們農村初中的學生一部分來自中心小學,另一部分來自村小,由于條件有限,有的村小沒有機房,導致他們從未接觸過電腦,個體差異懸殊。如果在教學中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優(yōu)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這樣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在教學中通過研究,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學習態(tài)度和潛能的差異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yōu)等生,他們電腦基本功扎實;B層為中等生,電腦基礎一般;C層為后進生,電腦基礎差或沒有。上課時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既有統(tǒng)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四、以“任務驅動”為教學原則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該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活動。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每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明確化、通俗化、具體化,讓學生每次上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上機時確有事做、確有收獲。例如,在學習Word表格制作時,我要求學生制作一張精美的課程表;在學習網頁制作時,我要求學生制作班級網頁,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驅動下進行學習,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