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教學就是“口舌之耕”,語言是教師課堂的重要工具。但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師處于“話語霸權”地位,課堂評價性語言的缺失,教學對話缺乏引導性和針對性……如此多的課堂問題擺在我們眼前。這讓我們在提高對課堂語言有效性的重視的同時,又不得不去思考初中語文課堂到底需要怎樣的課堂語言,我們又應該怎樣去做呢?
初中語文教學語言大致分成了導入語,提問語,評價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精心設計導入語。優(yōu)秀的教學語言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在課堂的一開始,如果老師能用精彩的開場白成功吸引到學生們的注意,這堂課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半。精彩的導入語應該是切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如在講《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關于父愛的文章時,可以在開頭先讓學生講講自己與父親的故事。在講授朱自清的《春》時,更可以用幾個排比句將學生帶入春風和煦萬物生機的春天。
巧妙運用提問語。有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教師不熟諳發(fā)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闭Z文課堂上,思維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的提問語言一定要具備針對性和啟發(fā)性,所謂針對性,就是指教師的提問語言要緊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如何一步步解決重難點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在語言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從而將課堂交給學生,而不是老師自己在唱“獨角戲”。
靈活應用評價語。教學是一個多方反饋的過程。學生將想法形成觀點反饋給老師,老師評價潤色后將內容反饋給學生。評價看似簡單但卻大有學問。我認為教師的評價語首先應該做到自然真誠,同樣一個“好”字,用平淡無奇的話語講出來和用鏗鏘有力的語調講出來絕對會是兩種課堂效果。情感的激勵是能體現在語言上的。不只是表揚,在指出學生的不足時,也要注意語氣和方式。其次,評價語也要創(chuàng)新多變,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評價語應和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相聯(lián)系,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在教授語文這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時,更應該有意識的關注課堂語言的有效性。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在緊扣教材和全面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創(chuàng)設優(yōu)秀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提高學生聽課效率,擴充課堂知識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