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教師”的我,不久前剛剛結束了半脫產(chǎn)的教師培訓任務,原本帶著懷疑的心態(tài)參與學習的,其間,越來越感覺到此次培訓的不可多得。以下是我培訓過程中最深的四點感受。
一、色換位,英語教師更加理解學生的在校狀態(tài)
目前,普通中小學日常管理中普遍注重教學過程的規(guī)范化,學校教研活動中的議題主要是教學方法的研討。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樣態(tài)”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內容之一。很多教師習慣了日常的教學生活,基本上還是以“教學計劃”來指導自己的工作,而客觀上缺乏對學生在校學習狀態(tài)的了解。參加半脫產(chǎn)培訓的過程中,我的最大感受是:“充分理解了學生的在校狀態(tài),尤其是課堂狀態(tài),今后我會更加善待學生,讓我們的教與學能夠更加為學生接受和喜愛”。這樣的感受主要來自于兩件事情。一是培訓班開班之初,培訓授課教師和班主任組織我們學員進行了一個游戲,這個游戲其實很簡單,就是“know each other(互相了解)”。它要求每個學員立刻記住本組學員的自我介紹,并利用第三人稱將對方所述內容轉述給其他學員。這個活動的好處是讓大家知曉本組乃至本班學員的愛好和特長,對于每個學員自身來說,是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肯定的過程;對其他學員來說,如此快的記住最大多數(shù)成員的姓名和特長,也是一種挑戰(zhàn)和友情的喚醒。在活動的后期大家開展了多種互動游戲,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本來“端著教師架子”的學員,變身為輕松友好的“同學關系”。這樣的活動之后,也有效地提高了學員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雄鷹隊”、“鳳凰組”等團體拉緊了學員的心,此后在學習活動中大家一直主動積極,為的是給本團體爭光。這個活動給我的啟示是:要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能力,得有一些能夠喚醒他們潛力的東西;要想學生努力,就要營造一個他們在乎的團隊。另一件事情是在整個培訓過程中的感受,比如課堂內容的掌握、主題教學效果測試、上公開研討課以及階段學習小結等,這樣的“角色互換”狀態(tài)下,我們對學生每天在校的學習樣態(tài)、對他們的心理感受和學業(yè)壓力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這對于我今后的教學態(tài)度,尤其是對學生的態(tài)度必將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二、材研究,英語教師的單元各板塊教學法得到切實改善
蘇南地區(qū)牛津教材已經(jīng)使用多年,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對于其單元板塊的教學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套路”。但是,這次半脫產(chǎn)培訓對我們的板塊教學方法可謂產(chǎn)生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觸動。其中,最深的體會是:培訓老師帶領我們對單元中每個板塊的設計理念、板塊目標和地位功能都進行了研究分析,使我們更加明白每個板塊的設計目的,對其教法也更加明確。我本人以前對welcome板塊的教學比較輕視,認為它只是一個“l(fā)ead-in(導入)”的功能,但是培訓教員的解析使我領悟到這個板塊的教學“大有文章”可做,教師可以設計大量承前啟后的操練性內容,對全單元教學能夠起到“奠基”的作用;之前我們在Task板塊教學中側重文本結構的劃分和文本內容的識記,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過培訓的學員,在task板塊教學中一定會多多提供“語言支架”和“文本支架”給學生,鼓勵和引導學生根據(jù)“支架”來開展操練,給學生提供練習“表達”的機會和臺階,這樣,學生將更加能夠活用單元知識,也將有助于他們提高寫作能力。在Reading和Grammar板塊教學中,我們學會了“思維導圖”的實時運用,對于學生來說,“思維導圖”的使用既方便他們整理所學知識體系,也是對他們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的一次優(yōu)化。教材研究的結果要落實在課堂實踐中,所以我們每周都開設一次教學研討課,每次課題都是一個單元中的某一板塊,分組磨課后篩選一個最優(yōu)課例進行展示。這樣全員參與的研討課,對我們優(yōu)化教學設計和增強課堂機智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識梳理,英語教師的基本詞類、語法知識得到更新和強化
在培訓期間,教員給我們分專題梳理了常用的詞類和語法知識,“從句”部分的徹底全面展示,讓我們的知識窗豁然開朗。其中,定語從句、賓語從句的幾個難點著實讓我們傷了一番腦筋,但終究還是學準了。這個主題的歸納、講解和測試,對我們學員都是一次極大的挑戰(zhàn)和提高。即使是介詞部分的歸納,也讓我們驚嘆不已,本以為經(jīng)常教給學生的那些也夠了,其實我們自己也真是在賣“陳年老酒”,知識面局限性太明顯了,教員的“微格課堂”教的就是詞類專題,我們經(jīng)歷了一場“brainstorm”;教員還教導我們運用構詞法的知識來猜測詞義、記憶單詞,我們自己都產(chǎn)生了學習生詞的欲望,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法教授學生,想必我們的學生一樣會很感興趣。
四、期交流,英語教師提高了教學反思和教科研能力
在培訓期間,學員們最怕的事情有兩件:開設研討課和撰寫階段學習總結。但是,根據(jù)教員的評價,我們的擔心害怕是自我要求較高,最后的成果是很出色的。我本人也覺得每周一次的研討課“教學(聽課)反思”和“階段學習小結”對我們提高教科研能力非常有效。因為那些反思和總結是我們在學習、研討、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認識,具有扎實的根基,也更加言之有物。說課、磨課、上課和其它學習的體會,著眼點小,但是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正是我們教科研成果的積累。根據(jù)反思和總結,我們又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樣態(tài),特別是教改要求我們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論是學科素養(yǎng)還是品格思維素養(yǎng),都需要教師首先具有這樣的素養(yǎng),起碼認識到這些素養(yǎng)的重要性,才能得以貫徹教改理念。這些,在半脫產(chǎn)培訓中,我們都得到了提升。
如今,培訓結束回到了教學崗位,我們將充分珍惜這些培訓所得,最好地利用培訓得來的理念和技能,為英語教學服務,讓我們的學生更好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在每天的英語課堂中體會到心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