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新課程的提出,教育部門對中學美術也開始逐漸重視,并帶領教師不斷學習新課程的精神。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了解到中學美術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創(chuàng)作能力,而不是模仿力;讓學生在對待美術作品時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正確認識和審美的認知能力;讓他們知道藝術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并且能夠把美術和生活相結合,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讓他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美術的存在。通過學習,作為一名一線的中學美術教師應該緊跟新課程標準的步伐,以新課程為理論支撐,構建美術的興趣課堂。
關鍵詞:美術教學;初中;現(xiàn)狀;新課程
一、美術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
雖然新課程標準已經制定,國家和教育部門也在大力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校。而我們要想合理地構建中學美術興趣課堂,讓學生真正喜歡美術,真正達到新課程的標準,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大環(huán)境中美術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
1.家長的認識程度不夠
在初中階段,很多家長都覺得美術課沒有任何的意義,不僅浪費了孩子學習語文、數(shù)學等主科的時間,還要花錢去給孩子購買各種美術材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由此,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家長對美術活動的認識不夠,也根本不了解新課程標準下教育部門對中學美術的重視。只考慮到眼前孩子的利益,而忽視了美術可以帶給孩子的好處,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品行的培養(yǎng)、專注力的培養(yǎng)、仔細度的培養(yǎng)等。
2.相關部門對美術教育的投入力度較小
現(xiàn)如今,相對于其他學科,相關部門和學校對美術方面的投入還較小。首先是師資力量的投入。據了解,很多的學校專業(yè)師范類學校畢業(yè)的美術教師還很少。在這個崗位上,有的是經過短期培訓上崗的、有的是學設計專業(yè)來轉行教書的,甚至有的學校是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師來上的。其次是美術材料的投入較少。要讓學生學好美術,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有可操作的材料。畫紙、顏料、彩色筆、鉛筆和美術欣賞作品等都是必備的素材。如果學校不進行投入,學生連基本的材料都沒有,如何去學習美術。教師又如何緊跟新課程標準的步伐呢?
3.教師的教學太過隨意,沒有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
很多的美術教師,上課非常的傳統(tǒng)。每次上課就給學生一張示范畫,也不去給學生講解如何構圖,不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進行創(chuàng)作,而一味要求學生照著畫,如果畫得不像還要求重畫。其實要想學生有興趣去學習美術,要想讓家長了解美術的重要性,要想學校更好地對美術各方面進行投入,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教師自己都對美術的現(xiàn)狀聽之任之,任其發(fā)展,那美術教學就更沒有起色。
二、改變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1.從學生入手,培養(yǎng)他們對美術的興趣
作為美術教師,不僅要完成課堂目標的制定,更要積極開展各項美術活動。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繁重的學習中難得的放松機會,是他們愿意主動參與的,也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形式。因此,我們就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點,多去開展美術活動。如:繪畫比賽、書畫展覽、設計校徽、設計海報、裝扮教室并進行評獎等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讓他們從各類活動中去學習美術知識,也讓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yǎng)自身的美術素養(yǎng)和加大他們的自信心。
2.分小組進行特色訓練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自己感興趣的和不感興趣的地方。同樣,對于美術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如:素描、水粉畫、國畫、速寫等形式上,學生喜歡的形式也不同,在正常的課程開展之余,我們也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分成三個小組。每周的一、三、五中午,教師進行小組輔導。這樣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美術水平,也讓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當然,也使學生覺得老師尊重了自己的選擇,從而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美術學習中來。
3.開展美術匯報展覽
既然學生努力了、教師付出了,我們就要讓家長看到孩子們的進步。在每學期末,我們要收集好學生的作品進行美術作品展覽,并讓學生自己設計請?zhí)托麄骱?,老師也利用學生平時學習的相片制作成PPT進行循環(huán)播放。一切準備就緒后,邀請我們的家長參加活動。欣賞完作品后,我們請幾位學生為家長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創(chuàng)作過程、想法。讓家長知道,原來美術學習也是一門學問,除了能培養(yǎng)孩子的繪畫能力外,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偉.探究地方傳統(tǒng)藝術與中學美術教學的結合[J].藝術教育,2016(5).
[2]周瑋.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