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崗位,一輩子在鐵打的教學崗位上送走無數(shù)流水的學生。但是要談起幸福感,我認為沒有一個職業(yè)能和老師相比,有什么比改變一個孩子,如讓他的性格健全,或在他面前打開嶄新的知識大門,進而影響他的一生更讓人感動和幸福呢?
那是六年前,我剛剛大學畢業(yè),在一個普通中學擔任初一某班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當時的我滿懷信心,充滿干勁。但在年級初開第一次班主任會時,我得知這個班上有些“怪”孩子,很難管理,這個最“怪”最難管理的孩子叫孫××。
學期初的教學工作頗為順利,因為有之前的心理預設,我緊緊盯著這個“怪”孩子。這男孩子個頭高,有一雙大而滴溜直轉的眼睛,走路喜歡弓腰低頭,速度快,好像非得在周邊找個什么茬似的,從不和人打招呼。手上還總是拿只彈簧筆,滴答滴答直按。一下課,他總坐在自己桌前或看書傻笑,或發(fā)呆。上課時,他總突然來一段大叫,或大笑,完全不分場合。每次放學后,他還喜歡掏垃圾。這種種怪行為,再加上不善與人溝通,讓同學們對他敬而遠之。
雖然我花了工作上的大半精力在防著他搗亂,但是事情終究還是發(fā)生了。
一天下午剛放學,學生火急火燎地跑來告訴我班上孫××和華×出事了。學生報告說,起先他們倆在教室的一個角落說著什么便吵了起來,后來就看見孫××面紅耳赤,用頭直撞華×的頭,接著開始發(fā)狂,抓住對方耳朵臉頰就咬。
我當時一聽,心里又氣又急,這只“定時炸彈”終于爆炸了。我到了教室,只見華×耳朵、面頰全是血。只見孫××面紅耳赤,急切要辯解,卻結結巴巴說不清。面對大家的指責,孫××氣急敗壞,用手捶墻,情緒越來越激動,甚至用頭撞墻。我趕忙上前阻止他,他瘋了一樣狂吼:“不是這樣的!”
我廢了很大工夫,才控制住情緒激動的孫××。這時,我強制自己冷靜下來,不能沖動,不然事態(tài)會越來越嚴重。
這時,我反復想著孫××的過激反應,并聯(lián)合之前觀察他的“怪現(xiàn)象”——時而情緒高漲,甚至上課時會狂笑不已;經(jīng)常來回走動,自言自語;遇到不滿之事,反應過激,甚至捶胸頓足,頭撞墻等行為,可能是心理學上講的輕度躁郁癥。想到這,我心中之前對孫××之前的種種疑惑、設防、誤解都迎刃而解了。我慶幸,我及早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并未過早地批評他,贏得了處置問題和幫助他解決心理障礙的時機。
這時,我把孫××帶到辦公室,讓他坐在我的對面。沒有責備,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老師知道這事里面肯定有原因,也知道你心中有委屈,可以對我說說嗎?”這時孫××用力地咬住嘴唇,用難以置信的大眼睛看著我,有些哽咽地說:“老師,您真的愿意聽我解釋嗎?以前沒有一個老師愿意聽我解釋·……”說著,眼淚啪啦啦掉了下來,這時我才知道這個“怪”孩子是多么需要一個傾訴的朋友啊!我之前對他的偏見是多么武斷和草率!事情也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他說他在垃圾堆里撿廢筆套,再裝上新筆芯就是新筆了,可以資源再利用。這時候華×跑來說他偷了他的筆,還罵他是撿垃圾的,他氣不過就爭執(zhí)起來……詢問過華×之后,華×低下羞紅的臉,承認是自己故意找孫××的茬。最后雙方都認錯并道了歉。
經(jīng)過此事后,我深刻地反省自己,作為老師怎能聽他人的三言兩語而武斷地判定一個孩子是“問題學生”?面對孩子的問題,怎能不先深入了解分析,而是帶有偏見地去看待和處理?有多少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就這么被“培養(yǎng)”成了真正的問題了。
經(jīng)過一番分析和觀察,我發(fā)現(xiàn)孫××身上的很多“怪”毛病,其實也是他的優(yōu)點。隨后,我在班級工作中積極地發(fā)揚他的優(yōu)點,引導他克制自己的缺點。如他性格急躁,做事無常性,我引導他練毛筆字,為了讓他堅持不懈,我經(jīng)??渌羞M步,并把他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又如,他上課時總會大叫或狂笑,原來他是讀到某一章節(jié),極其激動的表現(xiàn)。因此在課堂上,我常讓他來表演某些人物,他大膽的表演,引來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他也因此在學校的文藝表演上嶄露頭角。我還運用他“把垃圾變廢為寶”的能力,讓他擔任了班級的生活委員,學期末,他因賣廢品以及改造廢品,為班級掙了120多元的班費。為了轉變他性格中的狂躁一面,我讓班上幾位性格溫厚的孩子坐在他旁邊,并時刻引導他,讓他慢慢融入班集體。
短短一個學期下來,我發(fā)現(xiàn)他變了,這個從前大家眼中的“怪”孩子變得如此可愛:上課非常認真,成績名列前茅,并熱衷表演,性格也開朗了不少;他變得很有責任心,會較勁地把班上的事情做好;他還是班上的小書法家,同學們都喜歡和他在一起了。
看到這些變化,我既感動又幸福,有什么比改變一個孩子,讓他的性格健全,進而影響他的一生更讓人感動和幸福?其實很多復雜的教育問題,只要你不帶偏見,用真心實意和理解寬容去走近孩子,一切就不再復雜。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林;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边@件事雖已過去好久,但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在如今的教學生涯中提醒和溫暖著我——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和使命,以及那難以言說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