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采薇》的主旨,近代著作和高中語文教參中都認為是“戍卒還歸說”;而清代以前的許多著作則認為是“遣役說”,本文對《采薇》的主旨進行了探討,認為“遣役說”更為可信。而當前語文教學中對《采薇》的理解單一片面,未能對典籍文獻深入考究,筆者對此現象深感擔憂,撰此文希望引起語文教學研究者的重視。
關鍵詞:《采薇》 戍役還歸說 遣役說 正義探究
《采薇》作為《詩經·小雅》中的名篇,為歷代學者所研究。然而對于這一詩歌的內容,卻產生了極為不同的理解,這非常值得人深思。對于《采薇》內容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觀點,即“戍卒還歸說”“勞役說”“遣役說”。
“戍卒還歸說”認為《采薇》是戍卒還歸,戍卒歸者自作。如清姚際恒《詩經通論》中寫:“此戍役還歸之詩”{1};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在《采薇》下注:“戍役歸也”{2};唐莫堯《詩經新注全譯》云:“戍卒懷歸,還家路上發(fā)出的哀嘆?!眥3}
“勞役說”認為《采薇》是以勞戍役。如明何凱《詩經世本古義》云:“《采薇》勞戍役也,周公季歷以戍役伐戎獲捷而歸,代為述征之辭以勞之?!眥4}
“遣役說”認為《采薇》是遣戍役時所唱的歌。如毛傳云:“《采薇》,遣戍役也”{5};宋朱熹《詩集傳》在詩的第一句注解中寫:“此遣戍役之詩”{6};宋段昌武《毛詩注解》云:“《采薇》遣戍役也”{7};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云:“故歌《采薇》以遣之”{8};宋蘇轍《詩集傳》云:“《采薇》,遣戍役也?!眥9}
在這三種觀點中,又以“戍卒還歸說”“遣役說”為主。從現有資料來看,明清以前,“遣役說”被廣泛認同,而“戍卒還歸說”自清代姚際恒《詩經通論》開始,到近現代逐漸成為主流。清姚際恒《詩經通論》中寫:“詩明言‘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語,皆既歸之詞;豈方遣即已逆料其歸時乎!又‘一月三捷’,亦言實事,非逆料之詞也。”{10}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寫道:“蓋以詩中明言‘曰歸曰歸’及‘今我來思’等語,皆既歸之詞,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又寫:“今何幸而生還矣,且望鄉(xiāng)關未遠矣。于是乃從容回憶往事之風光,楊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轉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愴懷而。詩意若此,何可以人代言耶?故以戍役歸者自作為近是。”{11}近代著作如唐莫堯《詩經新注全譯》中寫:“從詩文來看是戍卒懷歸。”{12}由此可以看出,“戍卒還歸說”是根據詩文內容來理解的。詩中“曰歸曰歸”等表達,以及卒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從字面意思來看,的確是歸者自寫。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整首詩歌,詩意比較清晰,現在高中《語文》課本及教參中,也廣泛采用這樣的分析?!恫赊薄贩从沉恕皯?zhàn)士思鄉(xiāng)厭戰(zhàn)情緒”,教學中,普遍認為“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王事靡”等是造成戍邊戰(zhàn)士久戍思歸的悲劇根源,詩歌表達了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厭戰(zhàn)情緒。
既然詩意如此,為何朱熹、蘇轍以及鄭玄卻都認為是“遣戍役”呢?這值得深思。經查閱典籍研讀考究,筆者認為“遣戍役”說更為可信,更符合詩歌原意。
首先,從《詩經》的整體結構來看,《采薇》被選進《小雅》,如果是“戍卒還歸說”,批判戍邊,《采薇》不應編排進《小雅》。這樣的觀點也有很多人提出,例如程俊英《詩經譯注》:“從詩的語言藝術和風格來看,很像《國風》中的民歌,不像周初的作品。”{13}那么《采薇》是否真的是收錄錯誤,我們來分析一下?!对娊洝犯鞑糠侄际且粋€整體,邏輯嚴密,就《采薇》而言,其被選進《小雅·鹿鳴之什》,前篇為《天保》,后篇為《出車》《杜》,鄭箋云:“歌《采薇》以遣之?!抖拧非跉w者,以其勤勞之故,于其歸,歌《杜》以休息之?!眥14}說明這幾篇是一個整體。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中寫:“《小雅》文王詩九篇,《天?!芬陨现蝺龋恫赊薄芬韵轮瓮?,義各有當,非茍而已?!眥15}從這些可以推斷,《采薇》被誤編進《小雅》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從詩的內容上看,孔潁達疏云:“言命將帥遣戍役者,將無常人,臨事命卿士為之,故云命也。其戍役則召民而遣之,不待加命,故云遣也。命將帥所以率戍役,而序言遣戍役者,以將帥者與君共同憂務,其戍役則身處卑賤,非有憂國之情,不免君命而行耳。文王為愧之情深,殷勤於戍役,簡略將帥,故此篇之作,遣戍役為主?!庇謱懀骸按饲彩郏⒌眠€之日,總述往反之辭。汝戍守役等,至歲暮還反之時,當云昔出家往矣之時,楊柳依依然。今我來思事得還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許歲晚而歸,故豫言來將遇雨雪也。于時行在長遠之道遲遲然,則有渴,則有饑,得不云我心甚傷悲矣。莫有知我之哀者,述其勞苦,言己知其情,所以悅之,使民忘其勞也?!眥16}很顯然孔潁達認為《采薇》的主旨為“遣戍役”。然而《采薇》為誰所唱呢?實際上,從毛傳中看,《采薇》是文王所做,“遣戍役”也是文王來“遣”。那么既然是派遣士兵出征,不應該是氣勢雄壯嗎?《采薇》整篇讀來卻是以“悲”情為主,這樣如何能讓出征的士兵有氣勢?現代影視作品中,經??吹降亩际钦x之師攜氣吞山河之勢,迎敵出擊,得勝而歸,似乎在“遣”時都應該高歌“雄赳赳,氣昂昂”,但周文王的用人邏輯卻不是這樣?!渡袝た嫡a》說:“愛護百姓好像保護剛出生的嬰兒?!薄恫赊薄分浴氨笔且驗橹芪耐鯇Π傩詹簧?。戍邊時因為獫狁作亂和紂王的差遣,周文王深知戍邊之苦,即使得勝而還,也必九死一生,艱苦之極。試想,如果文王在臨行前送別宴上高歌《采薇》,對將士們說:“你們去戍邊,拋家舍業(yè),野菜充饑,九死一生,但是有什么辦法呢,獫狁作亂使我們不能安定地生活,紂王又不停地來差遣。即使大家得勝歸來,我心中依然傷感和悲痛。大家的辛苦和艱難,我是知道的,我對你們的不舍,又有誰能理解呢!”這肯定會對戍邊將士產生積極的影響。毛傳在“我心悲傷,莫知我哀”后注:“君子能盡人之情,故人忘其死。”程頤曰:“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則雖勞而不怨,雖憂而能動矣?!狈对唬骸叭饲橹颊撸杏陴嚳?,莫知我哀言民之不得其所而無告也,予于采薇見先王以人道使人,至后世之使人則牛羊而已也?!敝芪耐踹@種鼓舞人的方式,在周武王身上也得到了印證。對比《尚書·牧誓》和《尚書·甘誓》《尚書·湯誓》發(fā)現,同是大戰(zhàn)出征前的鼓舞士氣,《甘誓》《湯誓》中記載夏啟、商湯在鼓舞士氣的最后均言“孥戮汝”,即“如果你們不聽從我的命令,我就把你們降為奴隸或殺掉你們”。而《牧誓》中武王言:“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即“你們如果不努力,你們自身就會被敵人所殺”。同樣是作戰(zhàn)前的動員,周武王站在關心人民的角度上,也體現出和文王一樣的“人道使人”。近現代很多著作認為“遣戍役”的觀點十分牽強,原因就在于對“此詩為誰唱”,“如何起到對戍卒‘遣’的作用”的認識有偏差。
本人才疏學淺,寫此文并非要對《采薇》主旨下定論,只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此非常擔憂。從研究古籍的角度看,漢代的人對于先秦的理解,恐怕比今人更能貼近原意。既然詩的研究從《毛詩注疏》開始,就應該正視其對詩的理解。從《毛詩注疏》《詩集傳》《毛詩稽古編》《詩經原始》《詩經通論》等一路研究看來,對于《采薇》主旨,的確是存在爭議的。而近現代出版的著作中,幾乎不提“遣役說”;高中語文人教版的教師教學用書中,間接提到了“遣役說”,卻寫道:“這首詩寫的是一位長期戍邊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關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的時代,《毛詩傳》(西漢毛亨著)認為是周文王時候的作品,宋代程頤同意這種看法,并發(fā)揮道:‘此皆極道其勞苦憂傷之情也,上能察其清,則雖勞而不怨,雖憂而能動矣?!夏懿炱淝椤黠@是附會之辭,因為從詩中很難體會到對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難以斷定它是周文王時候的作品?!眥17}個人覺得這樣的寫法有不妥之處。因為程頤是在認為《采薇》為文王所寫的前提下以為此詩是文王“遣戍役”所歌,可見文王對戍邊生活非常了解,文中憂民之情很明顯。教參卻先入為主地認為文章是戍邊士兵所寫,從詩中自然體會不到在位者的憂民之情,所以認定“上能察其情”是附會之辭。教參未能對典籍文獻全面分析,自然邏輯不嚴密,觀點不能使人信服。
朱熹《詩集傳》、段昌武《毛詩注解》以及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在著作最后都交代了其他學者的看法,我們現在能否效仿古人或者更進一步,在《采薇》課文之后將現有的觀點和出處都注明,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采薇》主旨。教學參考中對《采薇》主旨的理解,是否也應將幾種觀點做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值得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1}{10}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卷九,1958年中華書局排印顧頡剛標點本。
{2}{11}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40—342頁。
{3}{12} 唐莫堯:《詩經新注全譯》,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出版1998年8月第一版,第364—368頁。
{4} (明)何凱:《詩經世本古義》卷六,殷文丁之世詩五篇第1頁。
{5}{14}{16}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九之三。
{6} (宋)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年7月版,第99—106頁。
{7} (宋)段昌武:《毛詩注解》,卷十六,第32—39頁。
{8}{15}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卷九,第18—20頁。
{9} (宋)蘇轍:《詩集傳》,卷九,第11—13頁。
{13}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261頁。
{17} 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2-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頁。
作 者:牛芳芳,本科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學教師,中教二級,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