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1997年大陸青年學生辯論賽,辯題是“真理越辯越明/真理不會越辯越明”。首都師范大學是正方,馬來亞大學是反方。
馬來亞大學的二辯說:“對方辯友請您論證我方主辯所提的“上帝愛世人”這個神圣的命題是如何通過您方的辯論辯出來的呢?”
首都師大辯手四顧而言他,大概是國內(nèi)的教練囑咐過要注意國外的宗教禁忌吧。馬來亞大學窮追不舍:“對方辯友還沒有回答剛才我方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上帝愛世人,上帝的存在是不是靠辯出來的呢?”
臺下掌聲四起,首都師大辯手們一時語塞。
戰(zhàn)局由此急轉(zhuǎn)直下,反方乘勝追擊:“上帝愛世人這個是不證自明的真理,難道還要通過辯來答之嗎?我們再請問對方辯友,佛家講求頓悟為什么不講求辯悟呢?”話題一下子從基督教又跳到了禪宗,大陸學子由此陣腳大亂,最終慘敗。
金庸先生是那場辯論的評委之一,賽后他評論道:“上帝愛世人這句話不能是真理。因為這是基督教的一個假定,回教徒他可能想法不同,佛教徒也不這樣想,無神論的想法也不同。中國道家老子就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上天根本不仁的?!?/p>
聽到這話,我當時心里五味雜陳,幾十年偏頗的文化教育,使我們不僅與國際文化潮流日漸疏離,而且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日漸疏離了,我們要走到哪里去?要怎樣走下去呢?破舊立新談何容易,往往是舊的丟了,新的卻沒有立起來,泱泱大國出現(xiàn)了精神文化上的“裸奔”。
老子的這句話也無形中印在了腦海里。
這話出自《老子》第五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什么是芻狗
要弄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這兩句話,關(guān)鍵是如何理解“仁”和“芻狗”這兩個詞。
詳細說明“仁”的含義和演變,是足夠?qū)懕緯?。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仁是親的意思,參考《論語》中“仁者愛人”的說法,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也有仁慈的含義。
再說說“芻狗”,這得從古代的祭祀說起——
古代社會中祭祀是和軍事并列的頭等大事,而當時的社會是有森嚴的等級的,因此祭品等級也很森嚴,天子要用色純的全牛,諸侯用肥壯些的牛就行,毛色是否純都無所謂了,大夫只需用簡單挑選過的牛,而士用羊和豬就可以。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用狗,最初是用真的牲畜的,后來開始糊弄鬼,就開始用草扎的了,于是有了“芻狗”,就相當于今天祭奠先人時用的紙牛、紙馬之類。
普通百姓祭祀過程中的芻狗是怎樣的情況呢?《莊子》一書中記載那時的情況,祭祀之前,芻狗一定會用竹制的箱籠來裝著,用繡有圖紋的飾物來蓋著,祭祀主持人齋戒后迎送著。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頭顱和脊背,拾草的人撿回去燒火煮飯。用之前的重視并不是愛它,用完后丟棄也不是恨它,只是順任自然而已。
那么這兩句的意思就是——
天地是無私的,它對什么也不偏愛,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其自生自滅。圣人也是無私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這是老子的根本邏輯,人要效法天地,天地是沒有主觀的好惡的,那么圣人也應該這樣。
清代黃元吉先生是從另外的角度來闡述這一句的。黃先生的大意是說,天地之間的萬物生生化化變動不拘,全憑這一元真氣,這一元真氣中蘊含著理,理氣合一就是仁。所以古代大儒說:“生生之謂仁?!币虼耍蝗适且痪浼僭O,也就是反問,難道天地圣人真的不仁嗎?假如天地沒有這一腔生氣,那萬物就真成了毫不足珍惜的芻狗了。假設圣人沒有與真一之氣相應的真元心體,只依靠官僚發(fā)號施令,國家能實現(xiàn)家和人興嗎?所以表面看天地圣人的不仁,正是天地圣人仁到了極點的地方。
什么是橐龠
隨后的一句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橐龠是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是用皮革做成一個囊,再外接一個竹筒,類似于后來的風箱。
這句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間,不就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癟,越鼓動風就越多。說太多的話(下的政令太繁多)往往讓自己迅速進入困境,還不如守著那個虛靜呢。
從歷史資料來看,老子那個時代,周天子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衰落,許多諸侯在考慮自己怎么稱霸天下,許多卿大夫們在謀劃著自己的家族怎么異軍突起,控制整個諸侯國,而士們則四處奔走,以求找到欣賞自己任用自己的諸侯、卿大夫,渾樸的民風逐漸喪失,大小的戰(zhàn)亂頻發(fā),老百姓的生活日漸衰弊。而所有的諸侯、卿大夫們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肆意折騰民眾的時候,幾乎都在說自己是為了老百姓好才這樣做的。
老子作為歷覽歷史滄桑的智者,看到這種情形,心中的感受可想而知,因此他才會說出這樣的話——百姓需要你們這樣的仁愛嗎?你們這種所謂的仁愛,實際是在折騰和坑害民眾,你還不如不去愛,讓老百姓自作自息呢!不用擔心沒有你們的指導國家就會停歇,天地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你看著好像是空蕩蕩的,那就像風箱呀,里面看似空虛,但它鼓動起來,風卻無窮無盡,所以政令太多反倒會讓人們這些國君很快陷于困境,不如守著那個虛靜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