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與純粹的節(jié)氣又有所不同。節(jié)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jié)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有一大臣叫介子推。一年,有奸臣想害死晉國大公子重耳,介子推知道后,保護重耳逃離了晉國,流亡國外。
有一天,他們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無力走動。重耳坐在一破席上嘆息說:“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將來晉國的百姓很難康樂了?!苯樽油埔宦牐氲街囟诳嚯y中還能不忘百姓,真該盡心相助。于是他跑到僻靜處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重耳接過,狼吞虎咽地吃了個精光,還問:“哪來的肉?還有沒有?”介子推卷起褲腿說:“肉從這腿上來。”重耳感動地說:“你這樣待我,日后我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愿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個清明的國君?!?/p>
重耳流亡后的第19年,終于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他把流亡時期跟隨他的人都封賞了,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他才猛然想起,覺得很慚愧,馬上去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就是不來。一打聽,才知道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進了綿山。于是,重耳派人搜山,可是荒山野嶺,一個人影也不見。這時有人獻計,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著起來,介子推自會走出來。重耳就命令燒山,可是仍不見介子推走出來。再派人進山尋找,才發(fā)現(xiàn)介子推背著老母依偎在一棵大柳樹下死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著大柳樹洞,洞內(nèi)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著幾行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自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p>
重耳看后,十分感動,將這血書珍藏于懷中,然后將介子推和他母親安葬于燒焦的柳樹下,并下令,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寒食(吃冷的食物)一天,還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寒食節(jié),那棵死柳樹忽然復活了,綠枝千條,隨風飛舞,重耳就把這棵柳樹定名為清明柳,也把寒食節(jié)改成清明節(jié)。
在此后的歷史歲月里,有關清明節(jié)的詩文、習俗不勝枚舉。其中,杜牧的一首《清明》詩膾炙人口,流傳最廣。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大學士劉墉給《清明》詩重新斷句,又引出一段有趣的佳話,令人回味不已。有一次,他給乾隆皇帝書寫象牙骨折扇,扇的正面畫的是《九曲黃河圖》,于是他配了一首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辈涣蠒鴮憰r,漏掉了一個“間”字。當時用漏字的唐詩呈給皇帝,是犯了欺君之罪,非同小可。
但見劉墉沉思了一會,從容鎮(zhèn)定,方寸不亂,不慌不忙地說:“萬歲息怒,臣并不曾寫什么漏字唐詩,那是臣根據(jù)古人詩意,自擬的一首小詞。”接著,他朗朗地讀了起來:“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乾隆見斷得自然合轍,無懈可擊,怒氣也就消了。
接著,乾隆又命劉墉給杜牧的《清明》詩重新斷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劉墉讀了一遍,胸有成竹,清了清嗓子念道:“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