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shù)學新授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例習題的使用,設計合理的例習題教學能提升新授課概念教學的達成度,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
新授課 例習題 引入 示范 鞏固
一、現(xiàn)狀分析
當前,新授課例習題教學存在兩大誤區(qū):一是重數(shù)量,輕質量;二是重結果,輕過程。由于每年的中考試題都會產(chǎn)生大量的“新題”“好題”,導致教師在選題時“愛不釋手”“不忍割愛”。數(shù)量越來越多,無形之中形成了“題?!保厝粚е陆虒W中囫圇吞棗、淺嘗輒止,教學只重視答案的獲取,不顧學生的認知感悟,造成了學生的“被動”接受,長久下去,學生失去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甚至產(chǎn)生數(shù)學“恐懼癥”和“厭惡感”。因此,如何讓例習題的教學設計更加合理,發(fā)揮出應有的教學功能,提高新授課例習題的教學效益,值得研究。
二、各類例習題的教學設計分析
對新授課中的例習題,按其教學功能來分類可分為:引入性例習題、示范性例習題、鞏固性例習題。不同的例習題產(chǎn)生的教學功能不盡相同,同一例習題的教學設計不同,產(chǎn)生的教學功能也不同。由此可見,設計例習題是挖掘其教學功能的前提,下面就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各類例習題的教學設計。
(一)引入性例習題的設計。
新授課是新知識入門課,概念、公式、定理等內容是教學的重點,而概念、公式、定理的引入則是重點中的關鍵一環(huán)。引入的方式不一樣,就會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產(chǎn)生差異。采用例習題引入,開門見山,問題能直指教學目標。
1.設計懸念性例習題。
所謂懸念性例習題就是利用數(shù)學問題制造懸念,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動機。一般來說,充當懸念作用的數(shù)學題,應該是有趣的,和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但是結果又是出乎學生預料的問題,從而能引起學生的驚訝、驚嘆與驚喜。比如講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前,可提出以下問題:
牛郎村和織女村中間有個湖,你有什么辦法測量出兩村的距離呢?(趣味性)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目的性)
我們來學習今天的內容: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從耳熟能詳?shù)拿耖g故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后話題一轉回到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上去,讓學生饒有興致地進行數(shù)學學習。
2.設計復習性例習題。
用學生已學過的且與新授課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導入新課,是一種聯(lián)舊引新的方法。通過復習舊知識、拓展舊知識或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深化,使他們不再滿足已有知識,從而激發(fā)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欲望。比如 “分式方程”一節(jié)的教學,我們可以作如下設計:
(1)溫故知新:解方程;(用系數(shù)為分數(shù)的整式方程作鋪墊)
(2)探索:求方程的根。
從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開始,引導學生把分式方程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既巧妙地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3.設計探索性例習題
探索性例習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整、結論不確定、具有一定開放性的數(shù)學問題。在教學中,設計此類例習題引入新課,學生的思維能夠較快地得到激發(fā),并很快活躍起來。比如,在“認識不等式”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例題:
某班組織18名團員去格林公園游玩,票價是每人10元,一次購票滿20張,每張票可少2元,怎樣購票劃算?
設計這樣的探索習題,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通過拓展、變換條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不等關系,以此引入新課——“不等式”的教學,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知,作為引入功能的例習題應有以下功能: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并快速地進入到探究的情境;明確學習目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建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為學習新的內容做準備。值得一提的是,擔當新授課引入功能的例習題在設計時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目的明確、短小精悍、新穎別致、因課制宜。
(二)示范性的例習題設計。
一般情況下,新授課上知識點講完后都會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例習題,作用是即時鞏固新知,對于這類例習題,不宜太難,以夯實基礎為訓練目的。
1.例習題設計要有基礎性
新授課的例習題,是在學生剛學習了新授的知識之后的題目,因此應當強調基礎性,不宜太難、太綜合、太開放,不能隨意拔高教學重心,在難度設計上坡度不要過大,要“小”“緩”“慢”。比如,初學“提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時,應先讓學生訓練提取數(shù)字公因式和單項式公因式,切不可一下子跳到提取多項式公因式的難度上,否則學生對方法的接受將大打折扣,即便提取簡單公因式也可進行變式設計:由正數(shù)變?yōu)樨摂?shù),將單項式從一個字母變?yōu)槎鄠€字母再到字母帶有不同指數(shù)等,逐步提升,螺旋上升。
2.例習題的設計要有模仿性。
由心理學知識可知,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同化順應的過程,而進行這樣的心理活動的最初階段就是模仿。初中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仍處于發(fā)展階段,他們進行的認知主要還是依賴于教師的示范,通過模仿鞏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在頭腦中留下清晰的概念表征。比如,幾何證明、用方程解決問題、計算代數(shù)式的值、化簡等知識都有各自的表征方式,事實證明,學生一下子接受這種表征方式是有難度的。同時,設計例習題時,要給一定量的習題讓學生模仿,習得規(guī)范的解題格式和方法。當然,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模仿”,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時,可進行更高要求的“模仿”設計。
(三)鞏固性的例習題設計。
張奠宙教授在論述我國的“雙基教學”時說:“理解數(shù)學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數(shù)學是需要‘做’的。因此,理解了當然要做題,不完全理解也可以做題,在做題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這也許是多數(shù)人學習數(shù)學的途徑?!币虼耍率谡n的例習題有鞏固知識技能的作用,其選擇應不同于習題課,更不同于復習課。
1.例習題的設計要有辨析性。
新授課例習題的特點,除了基礎性、模仿之外,還要有辨析性。數(shù)學概念、公式、法則等常容易理解錯誤,可通過設計例習題來辨析。在具體設計時,可針對關鍵要素進行設計。
比如,在“等腰梯形的判定”這一節(jié)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以下題目:
下列命題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菖”。
(1)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一定是梯形( );
(2)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3)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4)有兩條邊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這幾個判斷題目,能夠很好地讓學生辨析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并理解它們的內含和外延,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2.例習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
例習題的設計除了考慮典型性和精選外,還要考慮其層次性,既要考慮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又要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層次性,要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自己預期的練習效果。針對這一狀況,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容,從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出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例如,學完“平方差公式”一節(jié)后,可設計下列三組練習。
計算:
A組 ① (p-q)(p+q) ,② (a+b)(-b+a) ,③ (-y+z)(y+z), ④ (x+2y)(x-2y) ,⑤(-m)(+m) ;
B 組 ①(-1+2y)(-1-2y) ,②(-7-x)(7-x);
C 組 ①(a+b+c)(a-b-c) ,② (2x-y)(2x+y)-(2y-3x)(3x+2y)。
在練習中,要求較高數(shù)學水平的學生 A、B、C 組全做,中等水平的學生必須做 A、B 組和選做 C 組,較低水平的學生只做 A 組和選做 B 組。這樣,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進行嘗試,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3.例習題的設計要有反思性。
實踐表明,學生在解答習題的過程中會由于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完整、審題不夠嚴密或方法不當?shù)仍颍诨局R點或者基本方法上出現(xiàn)錯誤。數(shù)學水平越高的學生越重視解題后的回顧反思。所以,在設計例習題時不僅要從學生易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入手,有意設置“陷阱”,還可以增設“習題錯例評析”,在錯例評析中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否合理,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jù)其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
對于平時解題時常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出錯的學生,讓他們總結和歸納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反思能力;
對于那些已經(jīng)有反思習慣且反思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鼓勵他們從其他角度重新審視問題:改變已知條件,使之與原題條件相似,再看是否會有相同的結果;條件不變時,去探究其他結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一問題,并嘗試分析比較,尋找解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這樣,由一道題演變成一組題,由單一知識點演變成多個知識點,由淺層思維演變成深層思維,這些都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七都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