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六、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解讀
“密度·寬度·向度”模式通過引導學生感受、表現、創(chuàng)造,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活動中,并獲得審美的體驗和成功的歡愉。模式的實施分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1.設境引導,確立目標。
本環(huán)節(jié)中,情境、美感、激趣、引導是關鍵,開課的前5分鐘,教師可以通過審美語言、行動等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德可樂利說:“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庫被打開,并規(guī)定了流向。”興趣的激發(fā)可采用激趣、啟趣、誘趣、引趣、導趣、評趣等策略,引導整堂課順利進行。
(1)設境導學——根據不同的課型,創(chuàng)設不同的審美情境,引導學生自覺進入課堂預設之中。
(2)目標確定——一般有開門見山、順水推舟等方法。常用的激學方法有:
目的激學:就是講授新課前,先將本課的教學目的說清楚,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欣賞課《中國古代雕塑欣賞》,可通過幾層目標導學達到教學目的。第一層:①理解陶俑;②了解欣賞方法;③運用欣賞方法欣賞秦兵馬俑;④理解陶俑制作技藝的發(fā)展變化。第二層:①運用欣賞方法,合作研究賞析佛像;②理解佛像雕塑隨佛教傳播深化的變化。第三層:①運用欣賞方法導學,欣賞霍去病墓雕刻;②了解其他陵墓雕刻的作用。目的導學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面不失為很好的教學方法。
引趣激學: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作為課堂的開頭。例如,《我的故事》卡通課的第二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開頭:在智利,有一種辣椒名叫“地獄之火”,人的嘴唇只要稍微碰到一點點就會馬上腫起來,而吃多了,人就會自焚。1995年,一個膽大妄為者在吃了五個“地獄之火”后就身體冒煙,自焚而死。我們這兒有這么可怕的辣椒嗎?如果你吃了“朝天椒”,你會辣成什么樣?
比較激學:就是將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共同點、不同點,采用類比方法導入。例如,在學習《花圃》圖案課前,學生已經學過《色彩的感情和印象中的〈向日葵〉》這節(jié)課,所以,教師設計教學時就可以從梵·高的《向日葵》、學生的作業(yè)《向日葵》、圖案《向日葵》的比較入手。
激情激學:依據教學內容,設置富有激情的教學環(huán)境。例如,欣賞課《百老匯的爵士樂》,師生可以在節(jié)奏明快、興奮熱烈的黑人爵士樂中感受奔放的激情,體悟畫家蒙特利安的繪畫語言。
2.名作啟迪,專題研討。
本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審美活動,培養(yǎng)積極的審美態(tài)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主動參與審美活動,是優(yōu)化美術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條件。
(1)名作啟迪——美術課堂需要教師利用名家名作對學生進行啟迪,這種啟迪包括視覺啟迪、思維啟迪、技法啟迪、美學批評啟迪等。選擇名作的要求是:有代表性,能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2)專題研討——根據教學主題,設置專題研討題,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度和密度。研討題的要求是:有針對性、有深度、有內涵。
(3)歸納梳理——這是前兩步的延續(xù)與提升,只有通過歸納與梳理,學生才能“跳出”美術看美術,才能提升思維品質。
例如,《〈清明上河圖〉賞析》一課,我在教學前,準備了與《清明上河圖》原畫等大的復制品,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年代、作者等基本常識。隨后,引導學生分組觀察研討,研討題越是具體、越有針對性,實踐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就越佳??稍O置如下研討題:第一組,畫卷中描繪了哪些職業(yè)?第二組,畫卷中表現了哪幾種交通工具?第三組,畫卷中表現了哪些樣式的建筑?你們能判斷出這些建筑分別具有什么功能嗎?第四組,虹橋的描繪是本畫最具戲劇性的一段,也是本畫的高潮部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細節(jié),編成一個故事,并有聲有色地表演出來。第五組,仔細研究畫卷,分析人群、交通工具、建筑在整幅畫卷中的分布情況,說說整幅畫呈現出了怎樣的節(jié)奏和韻律,建議同學們用曲線表現。第六組,仔細研究畫卷的內容,如果不用長卷的形式而采用方形的形式好不好?為什么?
以第六組為例,通過小組合作研究,學生看到了平時不可能看到的細節(jié)——此畫只能以長卷的形式表現,理由有五:第一,此畫表現的內容從汴梁城外一直延伸到城內,洋洋千里,方形的圖畫形式容納不了如此富有震撼力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內容決定形式”;第二,作者張擇端創(chuàng)作此畫的目的,就是要人們了解京城的繁榮;第三,本長卷以汴河為主要場景,汴河的河流方向以及交通樞紐等特點,也只有長卷才能得以體現;第四,所謂風俗畫,就是要將當時人們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性一一呈現,那么,長卷形式比方形構圖更便于鋪展;第五,這幅畫像一首歌,一幕戲,跌宕起伏,方形構圖相較于長卷構圖,就比較難呈現戲劇的線性結構……不得不說,學生的分析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這樣的探究成果只有團隊協作、思維碰撞,才可能實現。
3.雙基導學,嘗試表達。
本環(huán)節(jié)是美術課堂的關鍵所在,因為這是學生掌握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雙基導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與學,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將得以充分體現。
(2)嘗試表達——對學生掌握雙基的情況進行檢測,然后引導學生及時糾正,以鞏固知識。
例如,《現代剪紙藝術》教學,教師采用當堂示范的形式進行雙基教學,同時邀請學生給教師的示范做旁白,一來吸引學生凝神觀摩,二來使他們清晰地了解現代剪紙的制作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積極的引導和暗示,同時也是一種“領舞”,教師與學生一起舞動思維、言說和動作,這種示范真正體現了“平等中的首席”的引領意義。
4.發(fā)散啟智,創(chuàng)造表現。
美術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本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是反饋評價、促進交流、外化創(chuàng)新、體驗成功、激勵創(chuàng)造。通過創(chuàng)意表現和實踐練習,引導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創(chuàng)”,嘗試運用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表達和交流。
(1)發(fā)散啟智——啟發(fā)性的教學素材展示、問題引導,都將帶領學生發(fā)散思維。
(2)創(chuàng)造表現——這是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色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雙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例如,《我們的奧運》教學,教師利用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校即將舉行第32屆運動會,我們該如何策劃這屆運動會的宣傳活動?學生熱情高漲,很快以班級為單位提出了活動方案,包括設計徽標、主題詞、會旗、吉祥物、宣傳畫、運動會活動手冊、秩序冊等,方案中十分詳細地描述了意義、設想、分工、經費等。然后,學校通過招標的形式將宣傳任務落實到班級,班級要提供一份更詳細的方案。學生在此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設計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標志作品。在剛剛過去的學校體育節(jié)上,學校為參與此次活動的班級、學生頒發(fā)了錄用證書,還評選出了20名入圍獎。學生的想象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轉化為了學習成果,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對學生而言是終生難忘且是受益無窮的,學生在感受和擴大美感的同時,得到審美的愉悅和共鳴,并在體驗、理解中,思維從閉合轉向開放。
5.個性展示,完善自我。
本環(huán)節(jié)是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延伸、拓展、升華,它的任務是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互學、互助、互促中,體現美術教學的寬度和向度,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地探究知識,對知識進行探索、發(fā)現、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和遷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心靈與經驗的相互作用中重組知識,學會質疑、發(fā)散思維,從而運用已有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去分析、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和靈活性,從而凝聚智慧。
(1)個性展示——展示形式有:學生個體作品展示、小組作品展;室內展、室外展;個體展、班級展、年級展;作業(yè)性展示、評比性展示。
(2)形成理念——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例如,這樣“另類”的寫生課很有意思。第一堂課——《與莫奈一起賞花》,學生坐在映月河畔,賞著夏日盛開的荷花,讀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著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鳥》、莫奈的《荷塘》,一起為荷花的風姿綽約而喝彩;第二堂課——《我也來畫》,坐在映月河旁,學生有的用鉛筆作畫,有的以水彩點染,有的用陶泥信手捏就,為荷花的多變而興奮;第三堂課——《請大家與我共享》,學生帶來了更多東西:學生的作品、大師的作品,還有大塊展覽板,和著委婉的音樂《荷塘月色》,他們各顯其能,舉辦了一次有聲有色的荷花展覽會,讓所有的老師、同學、家長一起領略自然美、藝術美、人文美。
為了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師還可根據美術課程領域的四個不同特點進行結構變通。“欣賞·評述”細化為作品呈現、審美直覺、文化解析(藝術通感、歷史地理、科技自然、生活社會)、比較梳理(中西橫向比較、歷史縱向比較)、觀點評述;“造型·表現”細化為觀察、思考、認識、表現、評價;“設計·應用”細化為分析設計對象的應用功能、構思設計草圖、選擇制作材料、動手制作、整理、評價;“綜合·探索”細化為發(fā)現或呈現問題、提供或搜集參考資料、思考或討論問題、尋找解決方法、選定方法付諸實施。
七、實踐意義
岡布里奇曾說:“一個人永遠不能窮盡對美術的探究,他會在其中不斷發(fā)現新的東西。偉大的作品,在每次觀賞時,看上去的手法都不同。它們好像與活生生的人一樣,令人揣摩不透。美術本身是一個令人興奮不已的世界,有著它本身獨特的法則和神奇的境界?!泵佬g以自己獨特的語言與人們交流。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美術作品的同時,要著重喚起學生美的情感,以達到藝術審美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促進學生的人格發(fā)展。
1.給學生建構一個像陽光般溫暖的審美生活空間。
快樂的美術課堂,快樂的審美生活,這是本模式的理想與追求。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可以提高視覺表達能力,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用其所擅長的方式表達情感,學會用語言表達“美術”,掌握一種“武器”來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以下是兩名學生的“美術評論”:
“草后,便是樹叢,依然是大片大片的綠色,像盛夏時柳樹上茂密的柳葉,燃燒了整個河岸,給人炙熱的氣息。每一棵樹都與其他綠色融為一體,然而又都像黝黑的大地上升起的綠云,分得極其清楚,草綠、墨綠、翠綠、淡綠——一撥一撥地生長著。風大了些,它們便向鄉(xiāng)村的金色麥浪一樣,一浪一浪地搖曳著,情景頗為壯觀。”(姜雨陽《綠的和聲——兼讀莫奈的〈睡蓮〉》)
“朝陽懶懶地將光芒斜照在海面上,使大海露出了一抹抹紅暈,像一個羞怯的女孩兒。天邊落下絲絲藍光,海與天便連成了一體,太陽努力地想跳出海面,但那陣濃濃的霧卻拖累著它,就這樣,一切便變得朦朧而又雅致。海面上的幾只小船緩緩地、靜靜地蕩在海面上,激起串串漣漪。而海邊的建筑已經全部在大海中留下了美麗的虛幻的倒影,寧靜、甜美,卻時不時地因被那些小船打攪而顫悠起來……風,似乎從畫面上迎面吹來,大海的味道越來越濃烈了。”(張超《大海的味道——讀〈日出·印象〉》)
真正為了學生發(fā)展的美術課堂,真正符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樣式,是要喚起學生生活的知覺經驗,并產生多元碰撞。美術與教育,都指向人性,都功用教化,都溫潤、純粹,能引人向上、向善!
2.給教師建構一個可操作可變通的美術教學模式。
教學有規(guī)律可循,所以,教學是一門科學;教學有創(chuàng)造表現,所以,教學是一門藝術。美術作為融理性的科學與感性的藝術于一體的學科,它的教學設計將是在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下的創(chuàng)作性活動,必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不能固守一成不變的模式,應努力做到“無意于法則,而自合于法則”。
本模式只是給教師提供一個范例,它具有共性,而共性只要寓于個性之中,那模式就可以成為不束縛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借鑒,可以給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提供一點啟示。
最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靈活運用,以達到教學的最優(yōu)化。
3.給美術建構一個提高課堂效率的教學操作方略。
美術,是一門極容易教但又極不容易教好的學科。說它容易,是因為它的技術性很強,在教師的建構下,在課程標準的理念、思想統(tǒng)攝下所反映的教材范圍內,將色彩、造型、構圖等視覺元素通過一節(jié)節(jié)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系統(tǒng)相聯系起來,然后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基礎上兼顧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課堂會被呈現得生活化且有趣,學生樂意參與其中,也能感受到美術所彰顯的藝術美及其內涵,所以,教美術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如果追問:通過美術課,我們能給學生的將來留下些什么?是怎樣畫好一朵花?還是知道《向日葵》的作者是梵·高?僅此而已嗎?如果僅僅滿足于此,美術教育的功能就被削弱得只剩下骨骸了。
美術教育不能輕視、更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涉及完備人格的核心素養(yǎng),因為美術教育有責任也有能力培育學生的卓越人格,幫助學生追求豐富而充實的精神生活,過一種美好、幸福、快樂的人生——審美人生。
(作者為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中學美術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