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的媽媽+溫和的爸爸
=矛盾的孩子
模式 我們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童文潔有多強勢,丈夫方圓就有多懦弱。理解這種互補,是理解像童文潔這樣家庭的基本途徑。在這個家庭中,方圓的行為永遠是受童文潔的約束和制約。比如,方圓想讓女兒5點半起床,分分鐘就被文潔頂回去了:“你懂什么?。俊?/p>
這種家庭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表面平靜,每次強弱對比不均衡時,戰(zhàn)爭就會爆發(fā),然后形成新的格局。尤其是當孩子逐漸成長,沖突更是不可避免。強勢的文潔和青春期朵朵的分歧成為家庭主要矛盾時,兩個聯(lián)盟陸續(xù)出現(xiàn):夫妻聯(lián)盟和父女聯(lián)盟。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學(xué)會“斡旋”,比如朵朵英語考試不及格、想養(yǎng)小狗弗蘭克時,都是向爸爸求助。當然,因為爸爸的權(quán)力有限,在面對學(xué)習(xí)外語、出國等原則性大事時,爸爸在整個事件中顯得無能為力。
危機 其實,在這種家庭結(jié)構(gòu)中,3個人都不會太好受。童文潔可能是最委屈的一個,她不明白自己為家庭付出那么多、處處為孩子考慮,為何換不來孩子的理解。比如,朵朵會說媽媽“冷血”“只看重成績”,慢慢地,她也會對自己形成一個消極的自我認同,身心俱疲。因為妻子的強勢,方圓對婚姻的滿意度會慢慢下降。這種在家庭中不斷被打擊的男人,很容易被外界吸引,家庭的穩(wěn)定和完整會受到挑戰(zhàn)。而朵朵在父母分裂式的對待方式中,形成了一個矛盾的自我。她在內(nèi)心中認可父親的理解和溫和,但在行為上卻不知不覺地模仿母親的強勢。表里不一的行為方式會讓孩子迷失,她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每次發(fā)脾氣后都會內(nèi)疚,可是下次繼續(xù)發(fā)脾氣,孩子的成長因此受到了阻礙。
成長空間 要擺脫這樣的家庭結(jié)構(gòu),需要以夫妻系統(tǒng)為主。比如,每次童文潔和朵朵發(fā)生沖突時,方圓要通過支持妻子的方式來應(yīng)對危機,而不是站在孩子的一邊或者直接出面斡旋、解決問題。這樣,童文潔感受到丈夫的支持后,能夠更自信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只有先得到別人的理解,她才能以理解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在支持妻子的過程中,方圓能夠感受到一種被需要的體驗,他會擁有更多的和家庭之間的聯(lián)結(jié)感,避免被外界吸引而迷失。況且,在支持妻子的過程中,方圓也會感受到更多的力量感,讓孩子看到一個均衡的父母格局。當朵朵看到一個能聽得進去意見的媽媽和一個開明的父親時,當她看到父母總是在尊重她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她會找回迷失的自我,減少內(nèi)心中的矛盾沖突。在這種格局下,她叛逆的動力會減少很多,也會試著用更合理的方式表達自我。
入侵者媽媽+救火員爸爸
=憤怒的孩子
模式 張亮忠的家庭是重組家庭的典型代表。在這個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著土著居民和外來者的競爭。只不過,蒂娜和張小宇都把自己看成是土著,把對方當成外來入侵者鏟除。于是,各種充滿敵意的斗爭不斷上演,把夾縫中的張亮忠轟炸得體無完膚。
因為心結(jié)太深,他們的善意舉動都會被對方曲解。比如,張亮忠送兒子出國讀書明明是好事,卻被小宇理解成拋棄;小宇送繼母香水賠禮道歉,卻被繼母理解成用麝香毒害自己;就連張小宇喜歡弟弟皮皮,喂他吃薯片,在蒂娜眼里都成了罪過。所以,在這個家庭中想達成真正的理解,絕非易事。
危機 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感覺很累。張亮忠疲于奔命地在兒子和妻子之間調(diào)停,憤怒過后往往緊跟著自責(zé)和愧疚。蒂娜既想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fā)展,又無端地承受了很多不明的指責(zé),直接影響了夫妻關(guān)系。張小宇經(jīng)常被孤獨環(huán)繞,他覺得家庭中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理解他,他也找不準自己的立場,變得更憤怒、更叛逆。蒂娜兒子皮皮的出生,會導(dǎo)致新的格局。小宇會覺得爸爸、繼母和弟弟才是一家三口,有一種深深的被拋棄感,憤怒會升級,那么家庭可能會失控。這時,在家庭中控制和反抗的循環(huán)會更強烈,蒂娜在家庭中的角色會變得更難,小宇的心態(tài)會更糾結(jié)、更扭曲,張亮忠要承受的壓力只會更大。
成長空間 首先,張亮忠要重新為自己的親密關(guān)系排序,把夫妻關(guān)系放在第一位。之前,他和蒂娜的關(guān)系可能很親密,但小宇回歸家庭之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都是在調(diào)解矛盾。不管親子矛盾有多激烈,張亮忠都不要讓孩子的需要蓋過婚姻的親密。他先要處理好和蒂娜的親密問題,然后再來解決親子問題。無論如何,都要為夫妻關(guān)系留出足夠的空間,這是維持家庭正常運轉(zhuǎn)的中流砥柱。然后,試著重新認識孩子,他們也許不知道怎么處理孩子的需要,但是要允許孩子宣泄情緒,不要用道德標準評價孩子的憤怒行為。
如果夫妻關(guān)系足夠穩(wěn)定,孩子的行為就不會傷害到家庭的根基。孩子在合理地表達之后,也會平靜下來。當孩子度過最初的適應(yīng)階段、情緒慢慢平復(fù)后,全家人再一起立界限。他們可以一起探討繼母和孩子、父親和孩子之間相處的底線在哪里,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行為是禁止的。這種界限能夠有效地保護每個人,避免大家總是惡意地揣測對方的行為。少了攻擊性和惡意,他們的相處會更輕松,孩子也會在坦誠和開放的溝通態(tài)度中,學(xué)會人際關(guān)系相處技巧,從而更好地應(yīng)對外面的生活。
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失控的孩子
模式 吳佳妮和老金組成的平民家庭代表著大部分中國式家庭的現(xiàn)狀。他們還在生存線上掙扎,所以希望子女能夠超越自己,不要重復(fù)他們的命運。媽媽吳佳妮作為家庭的頂梁柱,處處表現(xiàn)得積極、較真兒又很強勢。在工作上,她力爭上游;教育中,更是絲毫不敢放松。雖然,女兒琴琴是學(xué)霸,但是為了給她一個更好的未來,她仍然要送女兒出國,甚至為此要賣掉房子。在全能妻子面前,爸爸老金顯得可有可無。甚至連賣房子這樣的大事,他都是后知后覺。老金的存在,只是讓妻子在不滿意的時候撒撒氣,或者是在女兒教育中,提一些用來被否決的提案而已。
很多觀眾會羨慕吳佳妮有琴琴這樣的學(xué)霸女兒。其實,琴琴是3個孩子中最沒有生命力的一個。她表現(xiàn)得像大人一樣得體懂事,讓人心疼。在劇中,她幾次傾吐心事,都是在擔心父母的未來:擔心父母會離婚、擔心自己出國會給家庭造成很大的壓力,為此憂心忡忡。琴琴是一個被父母化了的孩子。
危機 在這個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幾乎是不存在的,老金和女兒為數(shù)不多的單獨互動,一次是送女兒手機,一次是夫妻吵架后,女兒勸爸爸回家,都沒有太多的情感交流和影響的成分。大部分和女兒接觸的機會,都被媽媽承包了。也許有些人認為只要母親足夠好,父親的缺失也無所謂。但是,在大部分父親角色缺失的家庭里,孩子沒有真正地存在過。比如,琴琴的成長完全是按照母親的意志去塑造的。所以,為了讓女兒出國,吳佳妮甚至一度作出把女兒過繼給別人的決定。琴琴仿佛是一個商品,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雖然吳佳妮在最后懸崖勒馬,但對家庭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的確,吳佳妮為了女兒的未來真的很拼,可是,這不是真的為了女兒好,只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而已。
成長空間 要想治愈吳佳妮的“焦慮”,必須讓她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不必為整個家庭的未來承擔全部的責(zé)任。所以,她必須承認人和人是不同的,但是,這種不同不排除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兩個不快樂的人不可能好好地合作教育孩子,所以,要盡量處理好夫妻間的不愉快和沖突。孩子看到母親的讓步和父親的成長時,她的壓力就會減輕。
當吳佳妮把丈夫拉回到孩子的教育中時,既可以找到幫助自己的力量,又給了一個父親在家庭中應(yīng)有的尊重和位置。當吳佳妮“授權(quán)”丈夫來幫助自己時,就意味著相信他在生活中能夠做出改變,給了他成長的動力和信心。這樣,整個家庭才會朝著良性關(guān)系模式發(fā)展。也只有這樣,琴琴才能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壓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長,找回對人生的控制感,做回孩子。
中國式父母、中國式青春、中國式爭吵……從某種程度來說,電視劇《小別離》中的3個家庭,就是中國式家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