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國際汽車計劃組(IMVP)的專家對日本豐田準時化生產JIT(Just In Time)生產方式的贊譽稱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市場急需產品;益,即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經濟效益。
我國的服裝產業(yè)發(fā)展有明顯的不足。一是服裝企業(yè)沒有真正了解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無法做到以市場為導向;二是服裝企業(yè)的整合沒有找到清晰的方向,在市場銷售受阻的情況下,一味在零售管理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強化管理和培訓,未能清楚意識到企業(yè)整合是從市場新定位、商品新企劃、產品新設計、供應鏈新創(chuàng)新、渠道新整合、零售新調整進行整體整合。
那么如何施行精益生產來彌補服裝產業(yè)的這些不足呢?一般可從產前準備、人員培訓、完善生產線等方面深化精益生產的作用。
首先,產前準備要求按照標準化作業(yè),遵照生產的節(jié)奏時間要求。產前準備的目的就是消除學習曲線對生產的影響,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做到在一刻鐘內完成轉款。有了充足的產前準備才可以做到無縫轉款、做到生產流程的順暢、做到品質的穩(wěn)定。
其次,有針對性的培訓是系統核心。單件流生產系統建立前,首當其沖的工作就是對人員的培訓。那么,如何對不同層次的人員進行單件流推廣前的培訓是擺在每位推廣者面前最為嚴峻的課題。為此,對企業(yè)內不同層次人員分別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培訓方法。
再者,單件流增加很多具體要求。單件流生產線與傳統意義生產線的不同也導致了其設備選取的不同。表示兩者形式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站立式生產方式,就必然要求選取站立式的衣車。另外,在轉款時必然發(fā)生工作站的移動要求選用加有滑輪便于移動的衣車。
最后,打造成熟完善的生產線。單件流現場控制表格的作用在于打造成熟完善的生產線,首先對成熟的生產線設立一系列的目標,達成這一目標要求管理人員不斷地進行改善減少偶然因素造成的生產線停頓、維持生產線生產的平穩(wěn)、品質的穩(wěn)定;還要通過動作的改善、設備的改善、標準動作的制定等方式降低生產線的節(jié)奏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一、中國服裝企業(yè)開始應用精益生產時,員工的高流失率對精益生產的效果帶來很大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
(一)影響生產線的平衡。精益生產要求生產線的每一個站點按照節(jié)拍來平衡生產,員工流失勢必對整個產線的平衡產生影響。
(二)轉款過程中的效率低。企業(yè)往往培訓好員工,在上線時,員工卻突然離職,導致整個生產安排出現異常,影響到最終的大貨生產。
(三)培訓困難。對服裝箱包這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yè),對員工的培訓工作更為繁重。更為頭痛的是,員工剛開始熟悉了解精益的理念、方法和管理的時候,很快又離開了企業(yè),也是很多服裝箱包企業(yè)放棄精益生產的原因之一。
(四)影響精益企業(yè)文化。員工頻繁流失與補充,缺乏企業(yè)的歸屬感和參與度,無法很好地融入精益企業(yè)的戰(zhàn)略和體系中,精益文化和改善氛圍很難建立及延續(xù)。
二、那我們如何更有效的推動精益生產
(一)轉變勞動力觀念。在中國,勞動力不再是可以隨意揮霍的資源,企業(yè)要從根本上轉變用工觀念,把員工當企業(yè)最重要的資源,把勞動力看成是長遠的、比機器更為重要的固定成本。
(二)充分調動員工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精益管理的核心在現場,注重員工參與,要充分調動員工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引導和激勵員工參與持續(xù)改善。
(三)強化精益理念和方法。很多企業(yè)簡單地想到降低流失率就是加工資,事實上,最近幾年企業(yè)與地區(qū)之間員工的薪水待遇差別已不明顯,員工因為薪水過低而流失的比率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高。如果公司的薪資水平與周圍工廠相差不大,員工流失很可能跟公司文化、為員工規(guī)劃的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公司管理水平、激勵機制、人文關懷、目標管理、遠景共享等因素有關。
(四)完善標準化作業(yè)。既然員工流失無法避免,那么就要想辦法減少員工更換后學習培訓的時間。員工流失后,如何讓補充上來的新員工盡快熟悉該崗位的作業(yè)?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加強作業(yè)的標準化:一方面,所有的作業(yè)必須標準化,標準化的要素應該包括所有與該工位相關的信息。另一方面,標準化的要求必須清晰、信息要易懂,確保任何一個新員工都能很容易地通過標準化作業(yè)指導書明白相關要素的要求和標準。
精益生產引進了制衣行業(yè)在1988年,最先在日資企業(yè)推廣,通過不斷的改善和進取,現國內很多制衣廠都認同并開始精益生產在制衣廠比較密集的珠三角推廣改善,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中小型服裝企業(yè)如果能夠結合自身實際,學習借鑒精益生產模式,必然能夠完善自身機制,提升核心競爭力,獲得長遠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