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在新課改的推動下穩(wěn)步的進行教學改革,無論語文學科教學方式發(fā)生怎樣的變革,注重與各學科的融合是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文章從進行科學教學,因人因時而異;提高思想認識,感悟文章歷史意義;找準切入點,讓學科知識相互滲透;彰顯人文性,進行思想品德滲透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語文學科在最基礎的課程,學生的語文基礎決定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在普通高中教育體系中,語文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其他學科元素。對于其他學科元素的出現(xiàn),我們絕不可以孤立地看待。因此,加強學科教學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是高中語文教學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進行科學教學,因人因時而異
高中時期是學生心理發(fā)展與性格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一線教師要掌握好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首先,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就做好基礎知識的夯實。因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可以保持初中階段的良好習慣。進行詩歌背誦,名言名句的記憶等。其次,在高中二年級中可以由課內(nèi)詩歌到課外的拓展。如同一題材的內(nèi)容,進行集中背誦。并且結合名家點評進行鑒賞能力的提高。最后,要求學生查找有關作家與作品的資料,并且由各小組成員認真的整理。這樣,對學科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進行學科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性格培育,不妨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開始。性格外向的學生多看一些氣勢豪放、大氣磅礴的作品。高三學生的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教師不要希望如何改變學生,而應該有充分的愛心與耐心。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該重視語文學科的熏陶與感染作用。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學習語文的過程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二、提高思想認識,感悟文章歷史意義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倡導讀書要知人論世。意思是讀書要結合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把文中的人與事與當時的背景聯(lián)系到一起,才能發(fā)表自己的評論。文章的創(chuàng)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創(chuàng)造背景。因此,語文學科教學應該與歷史學科融合到一起。在語文這門學科中,學生必須具備認知時間這個觀念。因為事物都有誕生與延續(xù)這兩個要素。而誕生與延續(xù)正是歷史學科中所研究的命題。一件事物的誕生與延續(xù)的過程就是歷史學科的內(nèi)容,而承載的物質載體就是文字與文學。所以,語文學科中研究的內(nèi)容與文章的歷史意義密切相關。感悟了歷史,對于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因此,語文學科教學必須與歷史學科融合到一起。例如: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傳統(tǒng)篇目《沁園春·長沙》就是典型的例子。若在教學中僅從文學方面來鑒賞這首詞,只是寫景抒情。這樣,就不能真正的解讀這篇作品。而結合文本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就會深刻的理解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氣魄與胸懷。只有充分了解它的歷史背景,才能正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地解讀文本。
三、找準切入點,讓學科知識相互滲透
高中語文教材中編排的文章文質兼美、情文并茂。因此,在教學中要找準一個切入點讓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來聯(lián)系那些頗有難度的知識。這樣,就讓相關的課文的其他學科知識與語文知識聯(lián)系到一起。應該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樣才能讓其他學科的知識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例如:在教學劉白羽的《長江三峽》一文時,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中的長江三峽的壯麗景觀。而學生中絕大多數(shù)沒有到過三峽,雖然在地理學科中了解了一點地理知識,但現(xiàn)在用起來還顯得不夠從容。尤其是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隨著時間與空間的展開,美麗的三峽景色逐步的顯現(xiàn)在文中。因此,在講解過程中不能在講臺上單純的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三峽的美景。否則,學生會聽得云里霧里。更談不上對文章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此時,如果能與地理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多媒體播放長江三峽的視頻圖片,并輔以解說。這樣,就能讓學生深切的體會三峽風光的壯美。從而對閱讀與探究課文奠定基礎。
四、彰顯人文性,進行思想品德滲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的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對學生加強對民族氣節(jié)與愛國主義教育?!闭Z文學科蘊含著祖國語言文字美,并且每篇作品飽含著作者的感情美。在語文學科中進行人文性滲透,讓學生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加深對中華民族悠久文明歷史的敬意。例如:在“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一板塊中。通過《想北平》《我心歸去》等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產(chǎn)生熱愛家鄉(xiāng)之情。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家鄉(xiāng)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應該與時代發(fā)展同步,與科技進步以及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的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語文學科教學還應該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綜合實踐中了解社會、認識自然。這樣,學生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學科教學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與各學科的有機融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圓滿完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開始,加強與其他各學科的有機融合進行科學的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馮錫倫.淺析高中語文自主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J].時代教育,2012(8).
[2]楊英.更新教學觀念 讓課堂充滿活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
[3]張伯柳.淺談高中語文專題討論課的教學[J].成功(教育),2013(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