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實驗物理學領域翱翔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蘇常熟縣楓塘灣,父母都在他未成年時過世。1920年,他到上海浦東中學讀書,1925年考進清華學校,在物理系學習。清華良好的氛圍和兩位中國近代物理學先驅葉企孫、吳有訓的引導,使他走上了實驗物理研究的道路。
王淦昌在清華學習期間,親歷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凌辱和當時政府的軟弱無能,逐漸使這位熱血青年成熟起來。1926年3月18日,北平多所高校學生和群眾為抗議日本侵略罪行一起上街游行,卻遭到了反動政府的大屠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王淦昌也在游行的隊伍中,他親眼目睹了身邊同學慘遭殺戮,義憤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他找到老師葉企孫傾訴,葉先生告訴他:“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國家太落后了,如果我們像歷史上漢朝、唐朝那樣先進、那樣強大,誰敢欺侮我們呢?要想我們的國家強盛,必須發(fā)展科技教育,我們重任在肩?。 边@句話有如醍醐灌頂,讓他牢記在心間。
王淦昌努力學習,不再是為了報效父母養(yǎng)育之恩,而是為了拯救中華民族。他才思敏捷,對物理學概念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未知世界有著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吳有訓十分喜愛這個天資聰穎、后天勤奮的學生,讓他畢業(yè)后留校當了助手,并指導他撰寫出論文《北平上空大氣層的放射性》。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國柏林大學,繼續(xù)研究生學習,師從著名核物理學家萊斯·梅特納,他是這位女科學家唯一的中國學生。1931年,王淦昌提出可能發(fā)現(xiàn)中子的試驗設想,幾個月后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fā)現(xiàn)了中子并獲得諾貝爾獎。1941年,王淦昌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關于探測中微子的建議》,引起了物理學界的轟動。
回國后,王淦昌先后任教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在戰(zhàn)亂中的浙大教書14年。20世紀50年代,他在國內首創(chuàng)并奠定我國宇宙線研究的基礎,使我國的宇宙線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1959年,王淦昌在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領導一個小組發(fā)現(xiàn)了“反西格瑪負超子”,成為當時世界物理學界的重大發(fā)現(xiàn),他因此在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 隱姓埋名托起中國“神火”
1959年,蘇聯(lián)背信棄義撕毀了援助中國建設原子能工業(yè)的協(xié)定,企圖把我國原子能事業(yè)扼殺在搖籃里。
1961年4月3日,二機部部長劉杰、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緊急約見王淦昌,向他傳達了中央關于研制核武器的決定,請他參加領導原子彈研制工作,王淦昌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我愿以身許國?!睆拇?,他化名“王京”,加入到國家最高核心機密——原子彈研制工作中,從學界和公眾視野消失了整整17年。當時,王淦昌已54歲,正是從事物理實驗研究的黃金時期,他在基本粒子和實驗物理研究領域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他繼續(xù)研究下去,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但是,他毅然放棄了自己得心應手的物理學基礎研究工作,投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
1963年,王淦昌作為第一顆原子彈冷實驗的總指揮,大到實驗方案的設計、數(shù)據(jù)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小到實驗場每只雷管的安裝,他都親自督陣甚至動手,要求大家做到“萬無一失”。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已57歲的王淦昌親自坐著吊車,到爆炸塔頂對裝置進行驗收,看雷管是否插到位、探頭安裝是否可靠、電源是否全接通……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1月,毛澤東主席明確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按照中央的要求,以王淦昌、于敏為代表的科技人員眾志成城、努力攻關,很快攻克了第一顆氫彈的關鍵技術。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美國用了7年,蘇聯(lián)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我國僅用26個月,引起世人震驚。
1969年初,中央決定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王淦昌作為地下核試驗的倡導者和領導者,深知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然而,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研究院許多黨政干部、科技人員都被扣上了“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車間無人生產(chǎn),車隊無人拉產(chǎn)品……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面對這種情況,王淦昌非常著急,白天他深入到兩派群眾中去做工作:“我們的時間很寶貴,與西方核大國比,誰贏得時間,誰就主動”,勸大家“要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團結起來,共同做好地下核試驗工作”。晚上他又到職工宿舍去,挨家挨戶動員業(yè)務骨干、科技人員、工人重返崗位參加科研生產(chǎn)。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年過花甲的王淦昌,在條件惡劣的青海基地,背著氧氣袋,四處奔波,奇跡般地化解了不同陣營間人們的對立情緒,使第一次地下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3 倡導發(fā)展“激光驅動核聚變”
王淦昌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上的求新與創(chuàng)造,他的名字始終和科學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探測中微子,宇宙線研究,發(fā)現(xiàn)反西格瑪負超子,兩彈突破,大型X光機,慣性約束聚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祥琬院士說:“他(王淦昌)始終代表著科學研究的方向,努力求新,不斷追求新的超越?!?/p>
1961年,和王淦昌一起調入二機部九所擔任技術領導的還有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他們三人分別主管實驗研究、理論研究和設計研究,被公認為是核武器研制領域的三大支柱,在當時被學生輩的鄧稼先親切地稱作“三尊大菩薩”。
核武器研制是一項涉及眾多學科、龐大復雜的科學工程。到中物院不久,王淦昌和其他領導人一起勾畫出研制工作的頂層設計,抓住研制核武器所必須解決的重大學科問題和關鍵技術,把復雜的系統(tǒng)問題進行分解,列出各個子課題,區(qū)分輕重緩急,組織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他隨時了解并總結大家的研究結果和遇到的問題,及時分析調整,使兩彈研制在選擇階段目標和技術途徑上沒有走大的彎路,進度很快。
20世紀70年代,王淦昌領導科研人員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6兆伏油介質脈沖X光機,80年代又研制出強流電子直線感應加速器。后來他提出要研制10兆電子伏、20兆電子伏的大型加速器。他的這些設想在近二三十年里,正逐漸變成現(xiàn)實科研成果,深刻影響著核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王淦昌調離中物院以后,仍然關心并影響著核科學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多次參加中物院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在1992年,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院工作應該分為核武器、高技術、軍轉民三條線。這為以后中物院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方向。同年,在王淦昌、于敏等人的推動下,激光慣性約束聚變作為一個獨立主題列入了國家“863”計劃,獲得了國家長期穩(wěn)定的支持。
從獨立提出用激光打靶實現(xiàn)核聚變的設想,到親自組織力量開展研究,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王淦昌心語
我們應該要求自己站在世界科學發(fā)展的前列,只有這樣,才能帶領青年人去發(fā)展我們的科學事業(yè)。
物理學是一門很美的科學,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她研究的對象,她尋求其中的規(guī)律,這是十分有趣味的,你們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專業(yè)。
我愿以身許國。
要做科學家,不要當科學官。
我這輩子最滿意的有兩件事,一個是我的妻子和兒女,另一個就是研究成果核聚變。妻子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可她卻把5個孩子全部培養(yǎng)成大學生,功不可沒。
獻身科學,走科學救國的道路!
別人可以擔任的工作,我何必一直擔任下去呢?但是有一項工作我是不會辭掉的,那就是科研。
我認為國家的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報效國家的時候。
科學上的新追求,才是我的最大興趣。
王淦昌,生于1907年5月28日,卒于1998年12月10日,江蘇常熟人,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他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并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qū)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lián)合實驗室并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