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蕙
《人民日報》曾發(fā)文稱,自從中國有了共產(chǎn)黨、有了紅色文化以后,這頭“睡獅”便一躍而起,把懵懂、萎頓遠遠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里。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贏得的光榮和驕傲證明,紅色文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以領袖像章、圖像照片、報刊書籍等為載體的紅色收藏,雖然歷史不長,卻承載著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成為國人獨特的紅色記憶。在鄒城正東孟子湖畔,一座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親自提名的中軸對稱式紅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山東鄒城世界偉人毛澤東文物像章藝術博物館,那里陳列和館藏著海量紅色文化藏品。那一件件充滿時代印記的藏品,記錄著收藏者對紅色文化真切而熾烈的情懷,再現(xiàn)的不僅是一段獨特歷史記憶,更是貫穿于中華民族血脈里那一份不滅的信念、不變的感動、不息的精神以及不屈的力量……
用像章訴說歷史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全國各地興起了毛主席像章熱。印有毛澤東頭像及其語錄的像章風靡全國。人們?nèi)罕娡ㄟ^這一枚枚小小像章敬頌偉人、表達情感的同時,也讓佩戴、收藏、贈送、交換像章成為那個時代獨有的時尚和印記。當年曾被別在胸前、帽檐上的小小物什,如今以珍貴收藏品的身份,靜靜地躺在了歲月和時空里。在世界偉人毛澤東文物像章博物館5000平方米的展廳里,38000類46余萬枚毛澤東像章,以如此海量的存在和潮涌般的陣勢,訴說著那段充滿紅色記憶的歲月。
世界偉人毛澤東文物像章博物館整個展館有5000平方米,一樓東側是寬敞明亮的第一展廳,展廳兩邊高大敞亮的窗戶彰顯著濃濃的西北風情,窗戶之下的展框里盡是各種類型的像章。據(jù)工作人員介紹,光這個展廳就存有8萬多枚像章;二樓兩個展廳展出的是屬于比較高檔的像章,共展出毛澤東像章5萬枚,主要是毛澤東像章收藏界評選出的十大名章、十大套章、十大對章、系列章和“文革”期間制作發(fā)行的對章、套章、各類孤品、珍品及其他毛澤東像章珍品。整個博物館所館藏的46萬余枚像章中,材質有銀、銅、鐵、鋁、竹、瓷、塑料、夜光等20多種,制作單位上至國務院、中央軍委,下至人民公社、工廠、軍分區(qū)、人武部。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從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的幾十年時間里,我國共生產(chǎn)制作了5萬余種近100億枚像章。經(jīng)過調(diào)查,現(xiàn)在國內(nèi)收藏毛澤東像章的,除這里外還沒有超過20萬枚的,世界偉人毛澤東文物像章藝術博物館館藏像章的品種、數(shù)量、規(guī)??胺Q徽章收藏界翹楚,這其中還不乏珍貴的孤品。
像章,在這里更成為一種線索,串起的是整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紅色征程。博物館除館藏有大量產(chǎn)于“文革”中的像章之外,還存有大量革命戰(zhàn)爭時期像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制作的政治運動、重要會議、勞動模范、共和國建國紀念、共和國重大建設成就紀念像章,還有紀念康藏公路通車、解放西藏等西藏題材的像章,土地改革紀念像章,“三反、五反”紀念像章,抗美援朝紀念像章,中蘇友好紀念像章等等。這些像章材質多為銀質、銅質、鍍金等,由于時間久遠,加上當時制作和發(fā)行量較少,這些像章在像章家族中已是鳳毛麟角。同時,作為研究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很多已被列為革命文物。
雖然那些像章形態(tài)各異、規(guī)格不等、顏色有別,但作為紅色年代一種最有力的佐證,作為一種獨特而珍貴的歷史遺物,都隱含著我們黨尋求解放的道路上無盡的文化力量。如果認為毛澤東像章藝術博物館里,所珍藏的只有毛澤東像章,那就錯了,這里其實更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紅色文物的博物館,還館藏有3977件紅色文獻,1600多件(幅)毛主席肖像、塑像陶瓷作品。2014年,博物館被山東省文物局正式命名為“鄒城市毛澤東像章藝術博物館”,并撥款52萬元用于紅色文物保護。
與炫目像章形成反差的是那些在歲月侵襲中已然暗淡泛黃了的各種珍貴的文獻、書籍、報刊。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翻開那已暗淡泛黃的書本,就像踏進了歷史的長河——俄文、英文以及藏文版的各個時期的《共產(chǎn)黨宣言》,十幾個版本、開本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毛澤東同志的前期著作,這些記錄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的歷史遺物和文獻資料,方寸之中寫滿乾坤。這些融歷史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于一身的紅色藏品,堪稱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者。
做紅色文化傳承者
“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回旋詩?!庇娙搜┤R曾寫下如此的詩行。這首回旋詩,或快或慢,或平靜或澎湃,總能留下些厚重的歷史遺存,供我們追思、敬仰。談及當初建立這個博物館的初衷,實業(yè)家、收藏家周慶戈先生說,自己期待通過收藏紅色文物來記錄和存留歷史。
博物館以像章為主線,周慶戈的紅色收藏之路也起步于毛澤東像章。1968年,15歲的周慶戈從鄒城一中的工作人員那里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枚毛澤東像章。但凡喜歡收藏的人,都有著與藏品割舍不斷的情緣,他也不例外。1972年,參加工作后的周慶戈每天都會去到工作單位對過的廢品收購點“淘寶”,在那里,他每天都要花費幾十分鐘從垃圾中分揀出各種各樣的像章,這樣每天往廢品收購點跑的行為,在外人看來十分奇怪和不理解,周慶戈卻風雨無阻,樂在其中。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三個月,三個月下來,他已碩果累累,積攢了四大紙箱子像章,所有的像章被分門別類小心翼翼地別在一條條毛巾、手絹之上。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近四十年的光景中,面對紅色收藏,周慶戈一度達到癡迷之境況。有的時候見到好的像章和“紅色”物件,有錢的時候就掏錢,沒錢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拿東西抵押換錢,或直接拿東西和人家交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淄博文物市場上,他就曾把自己的傳呼機、手機拿去換章。
尋找像章難,保管像章更難。每一枚像章到手,他都要細心地擦拭、分類,注明收藏過程和背后的故事。他將自己收藏的毛澤東像章分為早期章、獨立章、套章、對章、系列章、專題章等類別,對每個專題章的制作背景、生產(chǎn)時間、造型來源、幕后故事“追本溯源”,進行細致全面地考證,對紅色藏品“尋根問祖”。面對自己近四十年來近四十萬枚的收藏“業(yè)績”,周慶戈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快樂和寄托。這一枚枚珍貴的像章不僅讓周慶戈陶醉,博大精深的毛主席思想更是深深影響著他。
1972年參軍時,部隊首長就教誨他們捍衛(wèi)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打下的江山。復員轉業(yè)后,多年商海打拼之余,周慶戈始終不忘“翻身不忘共產(chǎn)黨,幸福不忘毛主席”這句銘言,立志搞一項公益性的建設項目,讓人們世世代代緬懷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偉大業(yè)績。故事說到這,有個發(fā)生在北京的花絮不得不說——
六年前,2010年1月14日那天,寒風刺骨,時年已八十歲的趙榮璧少將和夫人李淑英一大早就忙活起來,拿著剛剛晾干的新作趕往琉璃廠大街裝裱。這對同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的畫家夫婦頭天揮毫畫到深夜,兩幅長四米的“紅梅迎春”和“吉祥富貴”花鳥圖躍然紙上。總后老年畫院的將軍們正等待在他們的畫上聯(lián)袂題字祝福。下午,離約定的時間還差一個多小時,北京京豐賓館200多人的會議室已經(jīng)座無虛席,其中老將軍就有120多人。在一片喝彩聲中,楊懷慶上將、宗順留中將、冷寬中將、楊發(fā)勛中將、何林忠中將率先執(zhí)筆,在30米長卷寫下真情祝語。究竟是什么活動吸引這些戎馬倥傯大半生的老將軍們?nèi)绱僳x躍呢?原海航副參謀長李彰少將說:“都是為了緬懷偉人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支持一位老兵傳承紅色文化的公益事業(yè)。”這些老將軍說的老兵,就是周慶戈。
為讓自己的收藏變成社會的精神財富,創(chuàng)業(yè)有成的周慶戈傾資過億元,歷時三個月時間將一片沼澤荒地填墊平整,又親自設計、晝夜督程,僅用了53天,一座紅色博物館大樓就在人們驚詫的目光中拔地而起。博物館落成之日,周慶戈向公眾表示:這個在孟子故里鄒城開設的毛澤東像章藝術展覽館永久免費向公眾開放,讓紅色文化與燦爛的儒家文化相映生輝。
“紅色收藏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多的是應該把這種愛國、愛黨情懷傳承下去。收藏品傳給子孫,富不過三代,但以博物館的形式留傳后世,將是無盡的精神寶庫。”周慶戈堅定地說。
將紅色文化發(fā)揚光大
一座記錄著時代和歷史的紅色博物館,給當?shù)孛癖妿砹司薮蟮男撵`震撼和情感呼應。周慶戈動情地回憶起2009年博物館試展那天的故事——
在當年重陽節(jié)前夕,博物館想邀請四里八鄉(xiāng)100名老人前來觀摩點評。消息傳出后,紅色大院就爆滿了,除了應邀出席的百位老人,不請自到的老人還有60多位。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措手不及地連忙聯(lián)系鄰近的飯店。一位80歲的老人在孫女攙扶下看完一樓展廳激動地說,這事兒辦得好,要讓家里的小孩都來看看,讓他們知道如今好日子來之不易。
2010年5月29日,博物館正式開館之時,全國四百余位紅色文化專家學者云集鄒城。40多家組織機構當場確定選擇該展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
在孟子湖畔花園廣場中央,一座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毛澤東大型雕像顯得格外磅礴大氣,雕像高8.4米、重30噸,底座是20噸刻以《沁園春·雪》的詩碑。身處商海,無利不往,實業(yè)家周慶戈面對紅色文化卻時常忘記了這條商場規(guī)則,一擲千金、一擲萬金地投入紅色收藏和“紅色事業(yè)”當中。直到現(xiàn)在,仍有許多人不理解周慶戈為什么在傳承紅色文化上如此不惜投入。
周慶戈的回答是,我們現(xiàn)在生活好了,物質富足了,一些人卻信仰缺失、精神空虛、價值錯位、道德滑坡了,出現(xiàn)了精神上的困境。而紅色文化中洋溢著凜然正氣和昂揚激情,蘊涵著中國人民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思想觀念和道德訴求,體現(xiàn)著勇于奉獻、敢于犧牲、百折不撓等崇高品質,不僅凝聚著珍貴的歷史記憶,并且已經(jīng)積淀為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靶碌臅r代丟掉老一輩革命家的那股精神最可怕。毛主席他老人家把自己畢生的經(jīng)歷和心血全部奉獻給了中國人民,他的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給最廣大的人民謀幸福。他的心中,只有國家、民族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們搞博物館就是讓子子孫孫不忘偉人的偉大功德,傳承偉人的高尚品質。辦這事,花多少錢都值得?!?/p>
最近這幾年,周慶戈更是漸漸淡出了房地產(chǎn)事業(yè),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上來。盡管已經(jīng)年愈花甲,他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盡可能保護散落在民間的各種紅色文物,為歷史研究提供較完整的參考資料,真實再現(xiàn)歷史場景,為紅色文化“拾遺補缺”。
時光飛逝,五年多過去了,先后有16所中小學的1.6萬名學生以及各地企事業(yè)單位9萬多人次前來參觀。這里還曾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及社科聯(lián)命名為“第四批省級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被山東武警總隊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等。伴隨著一批批參觀者的往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留下足印帶走思考。一位參觀者后來在博客上寫道:一些老板賺了錢就往外國跑,建自己的安樂窩。可是您將巨資建造紅色教育基地,您的行動心系祖國、心系人民,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在我們看來,周慶戈用對紅色收藏的熱愛和執(zhí)著,表達著當下人們的一種文化認同: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人們心底對真善美的向往是一致的,對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