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近年來,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辦理質量和代表滿意率均有所改善。但代表建議的辦成率和實效性仍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受到人大代表的普遍詬病。如何從根源上破解代表建議辦理難題,仍是人大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目前,代表建議的辦成情況和實效性仍然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期望有較大差距,“重答復輕辦理”成為人大代表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嚴重影響人大代表的履職積極性。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積極探索破解人大代表建議辦理難題的途徑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完善各種要素保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提高代表建議辦理質量首先要從要素保障入手,為建議辦理提供必要的、基礎的物質條件,從而使承辦單位更加積極地、順利地開展辦理工作。
加強資金保障。首先要從預算安排入手,這是最根本、最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保障。
一是介入預算調整。預算法規(guī)定,預算調整方案必須由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方可公布實施。在編制預算調整方案時,人大常委會及各工委(室)要加強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根據(jù)建議辦理情況,對所需資金進行合理測算,并科學分配到相應預算科目中。
二是調整預算科目。在當前不能改變預算年度的情況下,代表建議辦理所需資金無法準確地安排到預算草案中,可以在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切塊設立新科目,作為建議辦理專項資金;也可以在“預備費”或“其他支出”項目中進行預留,實際工作中,各級政府一般按照2%的比例安排預備費,可以將其提升至3%,其中多出的1%作為辦理代表建議支出。
代表建議辦理資金支出使用情況,要納入財政決算,接受人大監(jiān)督。同時將代表建議所涉及項目進行包裝,爭取專項轉移支付資金。
加強項目保障。要實現(xiàn)代表建議建設項目庫與政府制定的各種項目庫的充分對接,爭取納入專業(yè)項目庫,確保資金來源和推進力度。
一是主動提前介入專項立項工作。人大常委會相關工委(室)要與政府辦公廳(室)、發(fā)改委、財政局等部門做好溝通協(xié)調,對涉及項目建設的代表建議要逐個研究,確定哪些納入部門常規(guī)工作,哪些納入重點項目,哪些納入政府投資項目,尤其是要把大資金需求項目的代表建議納入專業(yè)項目庫,讓資金的來源能夠有著落。
二是依法合理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代表建議中涉及重大民生事項的建設項目要優(yōu)先納入政府投資計劃,在審議批準政府投資項目前,人大常委會要及時與對口部門溝通,了解相關項目是否被納入投資計劃以及規(guī)劃情況等,保證人大重大事項決定權在實際工作中得到落實。
三是要把代表建議中涉及到的相關項目納入招商引資工作。要善于利用社會資本,用招商引資的方式完成相關項目建設。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比較倡導的PPP模式也可以成為代表建議項目建設的融資模式。
加強人力保障。一方面,政府督查室應當設置固定工作人員,專門督辦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將建議督辦工作提升到與其他督查工作同樣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增加代表工委的工作力量或者在代表工委下設二級工作機構——代表建議督辦室(中心),建立一支專業(yè)隊伍,在“各工委(室)督辦對口聯(lián)系部門”基礎上,組織開展“定向督辦”或“專題督辦”,加大對個別代表建議或者同類別代表建議的督辦;同時加強與代表的直接溝通,真正了解代表建議辦成情況和代表對建議辦理的滿意情況,讓代表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了解辦理情況。
創(chuàng)新建議辦理體制機制
就代表建議辦理工作而言,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暢通代表建議辦理工作主客體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提高溝通協(xié)調效率,通過制度的設定和有序的運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代表建議交辦會商機制。目前,代表建議辦理工作流程比較簡單,便于操作與管理粗糙問題同時存在,建立代表建議交辦會商機制,目的在于充分做好代表建議辦理工作的前期準備,制定建議辦理的總體規(guī)劃,明確責任主體、要素保障和方法步驟,實現(xiàn)辦理工作總體協(xié)調和有序開展。
建立人大全過程督辦工作機制。建立代表建議目錄庫及辦理情況臺賬,采取“辦結銷號”的方式進行動態(tài)監(jiān)督,定期反饋和整理建議辦理情況;對跨年度或長時間辦理的代表建議進行單列,便于后期跟蹤督辦。
充分發(fā)揮各工委(室)室的監(jiān)督作用,運用現(xiàn)場督辦、發(fā)回督辦、限時辦結等剛性監(jiān)督手段,督促并積極協(xié)助承辦部門盡快完成辦理工作。實行督辦情況匯總機制。常委會會議在聽取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匯報前,要召開專門會議,聽取各工委(室)督辦情況報告,為常委會會議更好地、更客觀地審議該議題奠定基礎,并且為下一年度的工作改進提供借鑒。
完善代表建議辦理評價機制。建立代表建議公開機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公告欄等方式將所有或者部分代表建議向社會公布,開辟專門途徑宣傳報道辦理情況,將辦理結果和常委會滿意度測評結果一并公布。
改進代表建議測評方式。代表對建議辦理答復情況不再向承辦單位反饋,只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反饋,回執(zhí)單中要增加辦成落實情況;常委會會議測評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力度稍顯不夠,應當在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由全體代表進行評價,這是代表權利保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宣傳教育。目前,不少人大代表對辦理工作流程不熟悉,權利意識不強,存在得過且過的思想,沒有充分發(fā)揮代表主體作用,反而成為代表建議辦理過程中的“弱勢群體”或“被動接受者”,這與代表的認知水平較低以及權利保障機制缺失有關。
建立民主課責機制。積極爭取黨委的支持,把代表建議辦理情況納入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具體分值可以根據(jù)本轄區(qū)實際情況設定,倒逼承辦單位重視并加強代表建議辦理。充分運用專題詢問、質詢等剛性監(jiān)督手段,對連續(xù)多年代表建議辦理工作不力的部門或者辦理情況不好、相對集中的建議,開展專題詢問或質詢,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人大常委會在任命領導干部時,對該領導干部在原單位辦理代表建議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向常委會組成人員通報,通過“曲線”方式,促進代表建議辦理工作。
(作者系重慶市綦江區(qū)人大常委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