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前的文化消費是貴族人群、精英人群的專屬,那么從80年代開始則是大眾文化消費的時代。80年代是中國通俗文化發(fā)展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改革開放后,在視覺文化領域, 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文藝創(chuàng)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機。這一時期劇團、文化宮、博物館等社會文化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尤其80年代中期逐漸興起的電視、電影成了大眾文化中的焦點領域,承擔起了文化傳輸載體的重要功能。中國的視覺文化在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后,逐步走上了與社會發(fā)展相一致的道路,在解除了思想的禁錮和文化的封閉狀態(tài)之后,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藝術生機。
視覺情結盡在方寸間
20世紀80年代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序年代,電視機在中國才剛剛興起,電視機的普及率遠不如現在。那個年代電視作為家庭里最值錢的“電子產品”是富有的象征,所以如果誰家有一臺電視那絕對是“富豪”級別的象征。后來,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慢慢成為當時結婚的“三大件”,哪家如果少了一樣,在街坊鄰居面前都會覺得不夠體面。
80年代的電視機不像現在的液晶電視,有一個非常大的“屁股”、球面屏幕、有一個5~8cm的邊框、手動調臺等是當時電視的明顯特征。你只要看到誰家有一個天線探出頭來就知道他們家里有電視,一點一點旋轉外接天線只為找到最佳位置看《西游記》,沒有有線電視的時代,轉天線就能轉出一個“大師兄”,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與此同時,伴隨著錄像帶的傳播, 80年代末已開始出現錄像廳。一些大量未能在影院公映的海外電影(主要是港片)開始集中登陸錄像廳。試問現在還有什么地方能一下子集中這么多人,只為看一部電影。滿滿一屋子的人圍著一個十幾寸的“方盒子”,看得津津有味,你笑我也笑,你悲傷我也會黯然傷神。眾人的情緒隨著劇情時而推向頂峰時而又落到谷底,“啊~?”“哦~!”一臺小小的電視機能讓眾人一起緊張一起為劇中的主人公揪心。
錄像廳是電影文化傳播的補充,那十幾寸的方盒子猶如一個魔法盒裝滿了80年代童年的奇思妙想,也承載了很多英雄情結,創(chuàng)新、勇敢已開始慢慢發(fā)芽。
光影中的視覺快樂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眾文化娛樂的消費形式不像今天這么豐富,電影這種較為傳統(tǒng)的文化消費形式居于主要地位。80年代的電影熱,是一場全民性的精神洗禮,看電影都成了普羅大眾追捧的時尚。當時還出現了大量的“現象級”電影,許多作品引發(fā)了民眾廣泛的討論。譬如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廬山戀》,迄今還在廬山電影院里放映,是全世界放映場次最多、單片放映時間最長、用壞拷貝數最多的電影,堪稱是80年代的 “大片”。此時,電影不僅是塑造城市大眾文化底色的主要載體,在某種意義上還成了時尚的風向標。《廬山戀》女主角張瑜在片中一共換了43套衣服,影片中的衣服幾乎每套都成為了當時女觀眾追捧的熱點,更有“骨灰級”的粉絲連續(xù)看了數十遍《廬山戀》,只為了記住里面的衣服樣式,然后憑借存留在腦海中的衣服的樣式,依樣畫葫蘆做衣服——電影在普羅大眾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0世紀80年代的大陸電影,大幕開啟,有著得天獨厚的血緣、文化紐帶的香港電影最先進入內地。電影文化的廣泛傳播,也表征著時代精神的解凍和復蘇,在這種 “文化熱”裹挾下,中國電影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成就了現在的電影市場。與此同時,商業(yè)類型片也在80年代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整個80年代的商業(yè)片浪潮風起云涌,動作片成了現在競相模仿的類型?!跋愀蹣寫?zhàn)動作猛片” “最新槍戰(zhàn)片”這樣的宣傳噱頭,你豈能會錯過《沖鋒隊》《緝毒英雄》?現在看,劉青云、黃秋生、陳小春、于榮光、申軍誼,原來我們是看著他們的電影長大的呢?即便你很少看電影,導演陳木勝的作品《三岔口》《新警察故事》《掃毒》等等你總歸會看到過那么一部,徐慶東的《重案六組》你是不是也追過劇?80年代是關于記憶、關于露天電影、關于光影的快樂!
大眾文化落地生根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信息流動凝滯,大眾文化的自我傳播技能尚不完善,工人文化宮大多成立于這個年代。如果時光倒流,工人文化宮儼然就是一個地方的中心。文化宮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它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幢建筑物而是一個地理坐標,衡量著城市的方向,是城市的自豪。 文化宮給工人們提供培訓技能、學習知識的機會,也給工人們提供文化娛樂場所。每當聽到有人被文化宮錄取免費進修,或者被文化宮選為小演員,人們總會露出羨慕的目光。80年代,工人文化宮名副其實地成為職工的精神“樂園”,承載著幾代人的時代記憶。如果沒有到文化宮,也就沒有進過城,這是父母這一輩對進城的簡單界定,可想而知當時文化宮在人們心目中所占位置的重要。
工人有工人文化宮,改革開放后的農民也在豐富著自己的文化生活,莊戶劇團成了農民朋友的大本營,生旦凈末丑,簡單的戲臺,濃抹的油彩,你方唱罷我登場不亦樂乎,大大小小的演出一個接一個,為農忙完的農民們帶去歡聲和笑語。秧歌隊都成了當時慰問演出的高級別。為慶祝國家保護私營企業(yè)的合法權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yè)暫行條例》頒布,高蹺隊瞬間踩上高蹺就上街去了。
不管是工人文化宮,還是莊戶劇團,秧歌隊,這些都與大腕無關、與劇情無關、與特技無關, 是純粹的歡樂,純粹的記憶,純粹的溫馨,是最直接最接地氣的視覺文化。
20世紀80年代是視覺文化“漸變”的年代,80后是大眾人群中具有視覺文化消費習慣的一代人,視覺文化在“漸變”中終將進入大眾娛樂消費爆發(fā)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