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青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最初發(fā)表于1913年。
高爾基開始寫自傳體三部曲的時候,已是一位成熟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所以,這三部曲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據(jù)自己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經(jīng)過磨煉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俄國沙皇后期和蘇聯(lián)初期的著名作家,留下了大量文學作品和書信、政論文章等,是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高爾基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歲時便出外謀生,到處流浪,當過鞋店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貨物,當過鐵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門人、園丁……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在小說《童年》里都有反映。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傳播到中國,并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人物介紹】
◆阿廖沙:善于觀察、十分敏感。他具有堅定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雖然生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但他反而鍛煉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同情貧苦的人,另外,他還具有很強的求知欲,熱愛書籍,更熱愛生活。
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艱難地生活著,身邊那些層出不窮的暴行和丑事并不能壓倒和毀滅他,這體現(xiàn)了他的堅強和勇敢;他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會感到難以忍受,這說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母親的再婚,使得他很孤僻,但也增強了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卻,他總是堅強地生活下去,他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走向光明。
◆父親:彼什科夫,手工業(yè)者,老實本分。
◆母親:善良的婦女。
◆繼父:脾氣暴躁,經(jīng)常毒打妻子。
◆外祖父:他是俄羅斯小市民階層的典型。暴躁、吝嗇、貪婪、自私。
◆外祖母:善良、樂觀,心里充滿了無私的愛。她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zhàn)勝惡。
《童年》
【原文節(jié)選】
如今回想那一段日子,我自己都難以置信,我努力想也許是我記錯了,不是真的,可是事實終歸是事實。
那是一段由一個真善美的天才講的悲慘故事,離奇而又黑暗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殘酷。
我不是單單在講我自己,我講的那個窄小的令人喘不上氣來的恐怖景象,是普通的俄國人曾經(jīng)有過,直到眼下還沒有消失的真實生活。
外公家里充滿了仇恨,大人之間的一切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孩子們也爭先恐后地加入了這個行列。
【故事梗概】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內(nèi)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時期從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斷面,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yōu)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chǎn)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間》
【原文節(jié)選】
我來到人間,在城里大街上一家“時式鞋店”里當學徒。
我的老板是個矮胖子,他的栗色臉是粗糙的,牙齒是青綠色的,濕漉漉的眼睛長滿眼屎。我覺得他是個瞎子,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就做起鬼臉來。
“不要出怪相,”他低聲嚴厲地說。
這對渾濁的眼睛看得我怪不好受;我不相信這種眼睛會瞧得見,也許他只是猜想我在做鬼臉吧。
【故事梗概】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阿廖沙11歲時,母親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產(chǎn),他無法繼續(xù)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飽嘗了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jié)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并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fā)了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五年后,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kā)山去。
作家不只是再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們的生活習俗、道德觀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體現(xiàn)勞動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廣泛深刻地再現(xiàn)了廣大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情結(jié),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
《我的大學》
【原文節(jié)選】
我已經(jīng)學會幻想,去經(jīng)歷非凡的冒險,創(chuàng)造偉大的業(yè)績。由于生活艱難的日子太多了,這種幻想對我大有裨益,我漸漸在幻想中成熟起來。我不期待外界的援助,也不指望撞大運,可是,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卻漸漸培養(yǎng)起來,而且生活條件越是艱苦,我越發(fā)感到自己更堅強更機智。我早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人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抗爭中成長起來的。
【故事梗概】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作品講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生活。16歲那年,他背井離鄉(xiāng),到喀山去上大學。夢想破滅后,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分子交往,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 在這所大學里,他經(jīng)歷了精神發(fā)展的復雜道路,經(jīng)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復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這是高爾基青年時候的真實經(jīng)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在社會底層與勞苦大眾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yǎng)料……這些是他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