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人類擺脫母系氏族以來,人類就進入了一個父系社會,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就受到了擠壓,人們開始產(chǎn)生性別刻板印象,認為男性天生就凌駕于女性之上。因此女性主義在歐洲的發(fā)展是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在18、19世紀的歐洲,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伴隨著歐洲啟蒙思想的萌芽以及解放運動發(fā)展而得以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涌現(xiàn)了一批女性主義文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也能欣喜地看到女性主義運動留下的痕跡。女性主義的發(fā)展注定是緩慢的,但是我們?nèi)阅芷诖粋€兩性平等的時代的到來。
關鍵詞:歐洲女性主義;《呼嘯山莊》;18、19世紀
作者簡介:王一晗,女,1992年3月出生,山東威海人,單位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6-0-02
一、歐洲中世紀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
自從進入父系社會開始,女性的地位就比男性更加低一層次。在中世紀的歐洲也是這樣,基督教和羅馬父權制文化傳統(tǒng)相妥協(xié),女性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中世紀早期,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話被歐洲男性奉為宗旨:男性表現(xiàn)的是命令,而女性表現(xiàn)的是服從。女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角色,靈魂具有較低的理性,代表人類性欲的那部分,這是中世紀基督教會對女性的基本觀點。女性一直是在一種不利于她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生存。
有知識的教會人士對女性的貶低態(tài)度也深深影響了以后的時代:首先,他們認為女性是惡的,是性引誘者。他們認為女性只會讓男人受辱,使男人離開對精神的追求,女性是魔鬼的門戶,每個女人都是被引誘了的夏娃。中世紀的后期,一些學者開始反擊厭女主義者對婦女的攻擊,但他們對婦女的態(tài)度仍舊沒有擺脫以前的思想,他們認為對婦女的最高獎賞詞語就是“她像一個男人一樣”,對婦女的評判標準與男性也很不同。并且此時歐洲掀起了獵巫運動,其理論根據(jù)就是女性本質的卑劣和品德的敗壞。
正因為如此,在中世紀,婦女一直都處于男人的監(jiān)護之下,結婚之前是有父親監(jiān)護,結婚之后由丈夫來監(jiān)護,在婚姻中也往往沒有自主權,像財物一樣被男人交換。在羅馬法中,作為家長的父親的權威是如此的強大,以致掌握著對包括妻子和兒女在內(nèi)的家庭所有成員的生殺大權。而在日耳曼法律中,男性對女性的傷害,如搶劫、強奸等,往往是以罰款來賠償?shù)?。宗教法對婦女也沒有太多的恩賜,婦女在法庭上沒有上訴權,民法不采納婦女的話,因為她們是虛弱的。宗教法甚至允許妻子挨打,妻子挨打是如此普遍,以致15世紀的一位教士提出抗議說,男人對待自己的妻子至少應該具有像他對待雞、豬一樣多的仁慈。女性根本無法維護自己的尊嚴,經(jīng)濟的不獨立導致女性社會地位的地下,社會輿論的引導,工作、職務、地位、職能的地下。社會認為女性不應該接受教育,除非她想投身宗教,否則受教育會使婦女忽視家務造成夫婦不和。
正因為婦女不平等地位的長期壓迫和新文化的沖擊,18、19世紀女性主義開始覺醒,并且開始了一條漫長的追求平等獨立的道路。
二、18、19世紀女性主義的論調
18世紀出現(xiàn)了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所追求的重點是對女性的平等教育,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就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寫作的。她的《女權辯護》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賦予是如何讓18世紀已婚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變成受害者。她認為這些女性屈從于丈夫的威壓,犧牲了健康、自由和美德。她否認婦女天生就比男人更喜愛尋歡作樂和施樂于人,她論證說,要是把男人限制在婦女發(fā)現(xiàn)自己被鎖入的同樣的籠子里,他們也會演變出同樣的性格——即“情緒化”,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用“情緒化”這個說法時,傾向于把它和情感脆弱、極端自戀和過分的自我沉浸聯(lián)系在一起。她對于感性的評價一般來說是負面的,但是,她對理性確是極端推崇的。她推崇的理性卻往往以犧牲感情為代價的。她要求婦女成為自主的、能自己做出決定的人,這一觀點貫穿全書。雖然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的分析有種種局限性,她的確還是呈現(xiàn)了一種女性在身體和精神上自強的氣質,女人不是激情、丈夫或者孩子的奴隸。對她來說,如果自我實現(xiàn)只是一味迎合欲望、轉移對家庭的責任,而不是發(fā)揮自我控制的能力,那么,理想的婦女對這種自我實現(xiàn)是沒什么興趣的,她的觀點也是傳統(tǒng)上,女性主義的開端。
19世紀的自由主義女性思想把關注點更多的投注在追求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經(jīng)濟機會上。工業(yè)革命產(chǎn)生的逆轉作用,讓女性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代表人物是哈麗雅特·泰勒,由于她所屬的階級和她的身份,她更加集中思考如婚姻與結婚這些問題也就可以理解了。她認為,婦女和男人一樣,她們的首要責任是“謀生”。她堅持認為,男人和女人之間智力成就的差距僅僅是因為,男人得到了更完備的教育,在社會上處于更有利的地位。但是與此同時,她的論調也受制于她本階級的局限性,她仍然帶有她階級局限性,她是改良主義者,而不是革命者,雖然她鼓勵已婚并且有孩子的婦女以及單身婦女到家庭外去工作,這的確挑戰(zhàn)了家庭內(nèi)部傳統(tǒng)的勞動分工,但她沒有考慮到,只有當丈夫們和他們的妻子們一起帶孩子、平等的分擔家務責任,夫妻雙方才能同樣在家庭之外全職工作。
19世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行動也得以展開,在法國大革命,美國內(nèi)戰(zhàn),印度獨立戰(zhàn)爭中,女性都以其包容的態(tài)度,不懈的追求權利不懈的追求平等。
三、18、19世紀文學作品中女性主義的表現(xiàn)
盡管法國大革命促使英國的中產(chǎn)階級婦女思考自己屈從的地位, 并設法擺脫這種狀態(tài), 英國的女權主義運動直到19 世紀后半葉才有組織地展開。女權主義者追求自身獨立, 與男性平等, 締結以相互吸引、純潔相愛為基礎的婚姻。以《呼嘯山莊》為例,艾米莉沒有像同時代的女作家那樣借主人公之口大聲疾呼女性的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 而是用主人公的行動并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表達自己對女權主義觀念的贊同。《呼嘯山莊》的女主人公凱瑟琳·思肖與家中的養(yǎng)子希思克利夫一起長大, 并在共同反抗哥哥亨德利的暴政中建立了感情,成為兩小無猜的戀人。亨德利無情地折磨希思克利夫,后來, 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凱瑟琳作為一個普通的女子沒能抵擋畫眉田莊對她的誘惑, 她漸漸看不起舉止粗野, 身無分文的童年伙伴, 轉而喜歡有錢而且有教養(yǎng)的少爺埃德加·林頓, 并與之訂了婚。凱瑟琳在婚姻上的選擇導致了希思克利夫離家出走。三年后, 當希思克利夫返回家鄉(xiāng), 她感情的天秤便毫不猶豫地倒向了舊日情人, 最后終因無法承受激烈的內(nèi)心沖突而死。在這一系列感情移位又恢復的過程中, 我們注意到無論凱瑟琳是對是錯, 她始終處于支配地位, 她對希思克利夫真切地關心和傾情, 對林頓的輕蔑和敷衍, 都是以她為中心在進行。艾米莉將凱瑟琳描繪成一個對愛情有追求的人, 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女權主義的先驅夏勒·福瑞爾在愛情問題上的觀點: 既然社會傳統(tǒng)允許男人愛其所愛, 那么女人也應該享有按自己愿望發(fā)展的戀愛自由。艾米莉生活在19 世紀上半葉, 那時女權主義還處于發(fā)展初期, 她所持有的觀點具有相當?shù)木窒扌裕?她的戀愛自由的思想是樸素的愿望。但她描寫的女性處境較之18 世紀前的英國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今天女權主義已走向成熟的時代, 再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分析,艾米莉可能已算不上是一個女權主義者。而在19 世紀,《呼嘯山莊》仍然是部女性作家的優(yōu)秀作品, 它從深層次上表現(xiàn)了女性追求愛情的努力和艱辛, 社會習俗對她們的影響, 以及大團圓不可能實現(xiàn)的悲劇性結局。凱瑟琳不完全是舊文化舊道德的犧牲品, 但她對愛情的激烈追求, 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了19 世紀婦女萌發(fā)的人性意識。
盡管艾米莉是一個有爭議的作家, 她的女權主義傾向在《呼嘯山莊》中卻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作品中女主人公凱瑟琳與希思克利夫之間的靈魂一致, 生死相戀, 表現(xiàn)了艾米莉希望女性能戀愛自由, 婚姻自主, 而主人公的悲劇性結局卻展示女性面臨的情感困境和社會習俗的障礙。艾米莉以別具一格的藝術力量和精神力量將資產(chǎn)階級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顛覆, 她不愧為是19 世紀女權主義萌芽初期的優(yōu)秀作家。
四、小結
女性主義的發(fā)展是緩慢并且逐漸反復的,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先驅,用革命,用精神證明,兩性平等的時代終將到來。
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也為世界精神文明發(fā)展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高萬隆. 女權主義與英國小說家[J]. 外國文學評論, 1997.
[2]郭夏娟. 為正義而辯·女性主義與羅爾斯. 人民出版社. 2004.
[3][美]羅斯瑪麗 ·帕特南. 女性主義思潮導論. 2002.
[4]裔昭印. 西方婦女史. 商務印書館. 2001.
[5]李銀河. 婦女:最漫長的革命. 三聯(lián)書店. 1997.
[6]艾米麗·勃朗特. 呼嘯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