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春濤
401320 重慶市巴南區(qū)人民醫(yī)院皮膚科
?
·論著·
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對實驗室指標、臨床癥狀積分的影響及臨床療效分析
冉春濤
401320重慶市巴南區(qū)人民醫(yī)院皮膚科
【摘要】目的探討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門診收治的200例確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為觀察對象,根據(jù)患者就診單雙號分為聯(lián)合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聯(lián)合組給予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左西替利嗪治療,2組患者均治療4周,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結(jié)果治療后2組患者免疫球蛋白E(IgE)、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23(IL-23)、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較治療前均顯著的降低(P<0.05)。干擾素γ(TNF-γ)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患者的IgE、IL-4、TNF-γ、Eotaxin水平顯著的低于對照組、INF-α水平顯著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顯著的低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愈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不良反應率(9%)高于對照組(5%),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較單用左西替利嗪具有更加顯著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左西替利嗪;依巴斯?。宦允n麻疹;臨床效果
慢性蕁麻疹為皮膚科常見的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是指各種原因?qū)е碌钠つw和黏膜小血管發(fā)生局限性水腫和炎性充血,每周至少發(fā)作2次,且病程持續(xù)超過6周[1]。該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食物、藥物、感染、生物因素和物理因素等。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皮膚紅腫,有奇癢感[2]。由于該病易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臨床上一直在摸索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3]。左西替利嗪和依巴斯汀均為為高選擇性的H1受體拮抗劑,具有良好的抗組胺和抗炎作用,常用于過敏性疾病治療[4]。本研究就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皮門診收治的200例確診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jù)患者就診單雙號分為聯(lián)合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聯(lián)合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8±14)歲;病程5~120個月,平均病程(36±17)個月。對照組中,男63例,女37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0.2±12.9)歲;病程7~134個月,平均病程(39±20)個月。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慢性蕁麻疹患者患者的診斷依據(jù)參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七版《皮膚性病學》中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風團、瘙癢的反復發(fā)作,至少每周發(fā)作1次,病程持續(xù)2個月以上;②患者近期(4周)內(nèi)未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類藥物;③入組前均簽訂知情同意書,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
1.2.2排除標準:①入院時伴有喉頭水腫等危及生命的患者;②孕期及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④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⑤對本研究治療方式具有過敏反應的患者。
1.3治療方法對照組僅給予鹽酸左西替利嗪片(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H20040249,5 mg/次,1次/d)治療,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依巴斯汀片(江蘇聯(lián)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H20040119,10 mg/次,1次/d)進行治療,2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4周。
1.4實驗室指標檢測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后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3 ml,離心制得血清,采用ELISA法測定免疫球蛋白(IgE)、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otaxin)、干擾素-γ(INF-γ),試劑盒購自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操作參考說明書進行。
1.5臨床療效評價(1)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標準主要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主要包括:瘙癢程度、皮損分布、風團大小、皮損紅斑程度、皮損數(shù)量,分別按照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的標準進行計分。(2)參考Mona-Ahmad臨床治療標準:治愈:經(jīng)過治療,患者的風團全部消退、無瘙癢、皮膚劃痕試驗陰性,臨床癥狀、體征積分下降指數(shù)100%;顯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的風團大部分消退、輕度瘙癢,臨床癥狀、體征積分下降指數(shù)≥80%;有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的風團部分消退、中度瘙癢,臨床癥狀、體征積分下降指數(shù)<80%且≥20%;無效:患者的風團、瘙癢等癥狀未見明顯的改善,癥狀體征指數(shù)減少<20%。癥狀體征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體征總積分-治療后癥狀體征總積分)/治療前癥狀體征總積分×100%。
2結(jié)果
2.12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變化情況治療前2組的各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IgE、IL-4、IL-17、IL-23、TNF-α、Eotaxin較治療前均顯著的降低(P<0.05)、INF-γ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患者的IgE、IL-4、TNF-α、Eotaxin水平顯著的低于對照組、INF-γ水平顯著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變化情況
組別IgEINF-γIL-4IL-17IL-23TNF-αEotaxin對照組 治療前130±17110±20114±144.7±1.6154±1541±1273±12 治療后82±11*163±18*83±12*3.8±1.2*137±12*29±9*52±10*聯(lián)合組 治療前129±16114±20115±144.9±1.5159±1444±1076±13 治療后72±9*#185±18*#77±9*#3.5±1.3*133±12*23±9*#46±11*#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的降低(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圖1。
表2 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情況 n=100,分,±s
2.32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聯(lián)合組的愈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圖1 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變化圖
表3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n=100,例
2.42組不良反應比較聯(lián)合組的不良反應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經(jīng)過對癥處理均緩解。見表4。
表4 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觀察 n=100,例
3討論
隨著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國外文獻報道該病的患病率為0.1%~3.0%,且女性的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慢性蕁麻疹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生,其中以年輕人、青春期后發(fā)病較為常見[5]。慢性蕁麻疹的病因較為復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1)食物:以魚、蝦、蛋類等較為常見,此外,部分香料、調(diào)味品也可引起;(2)藥物:青霉素、磺胺類、血清疫苗等可通過免疫機制引發(fā)蕁麻疹,而嗎啡、阿托品和阿司匹林等可通過促進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而引發(fā)蕁麻疹;(3)感染:肝炎、上感等病毒,金葡菌和蛔蟲等寄生蟲;(4)生物因素:昆蟲叮咬,吸入花粉和羽毛等;(5)冷、熱、日光和壓力等;此外,胃腸疾病、代謝障礙和精神因素等也可引起蕁麻疹[6]。慢性蕁麻疹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風團和血管性水腫,主要由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zhì)所致,而風團是由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血管擴張引起紅斑,炎性介質(zhì)刺激感受器引起瘙癢[7]。目前該病的實驗室檢查包括自身血清皮膚試驗、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和體外流體嗜堿細胞CD63計數(shù)[8]。由于該病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fā)作,給患者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慢性蕁麻疹的防治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目前臨床上對該病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H1受體阻斷劑:是目前治療蕁麻疹最有效的藥物之一,具有較強的按組胺和抗炎性介質(zhì)作用,其中H1受體拮抗劑包括苯海拉明、阿伐斯汀、西替利嗪、非索非他啶、依巴斯汀和地氯雷他定等,也可聯(lián)合H2受體阻斷劑如雷尼替丁進行治療;(2)糖皮質(zhì)激素:能夠通過穩(wěn)定肥大細胞膜和溶酶體膜而抑制炎性介質(zhì)和溶酶體酶的釋放,具有較強的抗炎和抗過敏作用,常用藥物包括醋酸潑尼松和地塞米松等;(3)免疫抑制劑:當以上兩種藥物不能取得療效時,可選用免疫抑制劑,常用藥物包括環(huán)孢素、甲氨蝶呤、環(huán)磷酰胺和免疫球蛋白等;此外,奧馬珠單抗和抗凝藥也被證明治療慢性蕁麻疹有一定療效[9]。
在本項研究中,我們使用了依巴斯汀和左西替利嗪,兩者均為第二代抗組胺藥,難以透過血腦屏障,使用方便且不良反應較少。其中左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體,其抗組胺活性明顯優(yōu)于西替利嗪,此外,還能抑制變態(tài)反應等多種炎性介質(zhì)[10]。研究發(fā)現(xiàn)單次和多次使用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均能夠明顯抑制風團和紅斑,療效和安全性均較高[11];而依巴斯汀的特點為選擇性高、作用持續(xù)時間長,除了具有治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和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疾病外,研究發(fā)現(xiàn)其還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12]。在本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相較于單用左西替利嗪治療的患者,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的患者其IgE、IL-4、IL-17、IL-23、TNF-α和Eotaxin降低的程度更為明顯,并且聯(lián)合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沒有明顯增加,表明兩藥聯(lián)用可以發(fā)揮協(xié)同抗組胺和抗炎作用,明顯增加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左西替利嗪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較單用左西替利嗪具有更加顯著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Tedeschi A,Kolkhir P,Asero R,et al.Chronic urticaria and coagulation: patho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Allergy,2014,69:683-691.
2方栩,唐慧. “健康醫(yī)學模式”防治慢性蕁麻疹.中國臨床醫(yī)生,2013,41:21-23.
3Zhong H,Song Z,Chen W,et al.Chronic urticaria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hospital-based multicenter epidemiological study.Allergy,2013,69: 359-364.
4郎濱.4種抗組胺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藥物經(jīng)濟學分析.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2013,23:201-202.
5Bernstein JA,Lang DM,Khan DA,et al.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urticaria: 2014 update.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4,133:1270-1277.
6馬燕,劉業(yè)海,里曉紅.慢性蕁麻疹過敏原分布及脫敏治療療效評估.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81-86.
7師慶.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綜述及患者生活質(zhì)量研究.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1:22-28.
8徐熾友,孫琦巍,劉叢林.急性蕁麻疹253例臨床表現(xiàn)特點及相關實驗室檢查分析.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12:9-15.
9李茂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特別健康:下,2014,11:71-73.
10唐海玲.左西替利嗪和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比較.吉林醫(yī)學,2013,34: 5133-5135.
11韓洪方,曹慧.左西替利嗪治療蕁麻疹的臨床觀察.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 1136-1137.
12李正梅.依巴斯汀治療102例急、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分析 醫(y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3,31: 157-159.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圖分類號】R 75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86(2016)07-1015-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