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亮 李亞楠
065400 河北省香河縣人民醫(yī)院(李勇亮);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眼科醫(yī)院白內障科(李亞楠)
?
·論著·
微創(chuàng)玻璃體切除手術治療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解剖學和視功能恢復效果評價
李勇亮李亞楠
065400河北省香河縣人民醫(yī)院(李勇亮);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眼科醫(yī)院白內障科(李亞楠)
【摘要】目的評價特發(fā)性黃斑裂孔行微創(chuàng)后部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內界膜剝除手術治療的效果及視功能預后。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就診的特發(fā)性黃斑裂孔36例(41眼),均采用微創(chuàng)玻璃體切割和C3F8氣體填充,在TA輔助下進行內界膜剝離,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等對患眼進行檢查和隨訪。結果術后裂孔閉合率達92.7%,術后6個月矯正視力較術前有顯著提高(χ2=10.25,P=0.001),視力提高率達91.2%;視物變形、中心暗點等癥狀也有明顯改善(χ2=35.79,P<0.001)。并發(fā)癥情況:術中4眼出現(xiàn)毛細血管性出血,術后1周內9眼患者出現(xiàn)一過性眼壓升高(>30 mm Hg),9眼出現(xiàn)晶狀體后囊下混濁及老年性白內障進展。結論后部微創(chuàng)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內界膜剝離可使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獲得較高的閉合率,視功能亦可得到較好恢復。
【關鍵詞】特發(fā)性黃斑裂孔/IMH; 內界膜剝離/ILMP;23G微創(chuàng)玻璃體切割手術/23G TSV
眾所周知,視網(wǎng)膜黃斑部是視覺最敏銳的解剖結構,所有累及到該部位的疾病或本身出現(xiàn)異常均可直接導致中心視力銳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而特發(fā)性黃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一種起病隱匿,難以找到明確原因的黃斑區(qū)視網(wǎng)膜裂孔,表現(xiàn)為視網(wǎng)膜黃斑區(qū)神經(jīng)上皮組織缺損。IMH多發(fā)生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絕經(jīng)后的女性,一般均有明確的視力下降和(或)視物變形,也可偶然遮擋對側健眼后發(fā)現(xiàn)?;仡櫄v史,在1869 年,Knapp首先報道了外傷后引起的黃斑裂孔,即外傷性黃斑裂孔,這一單一因素一直為學者所接受,認為黃斑裂孔均存在外傷史。直到1900年,Kuhnt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黃斑裂孔均由外傷引起,如由于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滲漏引起的黃斑囊樣水腫患者、與年齡相關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改變患者可能檢出黃斑裂孔。而后,人們發(fā)現(xiàn)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易患IMH。為進一步探討其發(fā)病機制,Croll等[1]研究表明,即使對這些患者進行相關干預治療后,其黃斑裂孔仍沒有明顯改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Gass等[2]于1988年研究發(fā)現(xiàn)黃斑中心皮質皺縮會產(chǎn)生一定的牽拉力,這在黃斑裂孔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為日后玻璃體手術治療 IMH 奠定了基礎。隨著眼科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光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術的發(fā)展,為臨床分期提供了依據(jù),除可以觀察術前裂孔的直徑、外形以及裂孔周圍組織的改變外,還可以觀察術后裂孔閉合情況,對阻止永久性視力喪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很多醫(yī)療機構均已開展23 G微創(chuàng)玻璃體切割手術(23-gauge 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23 G TSV)[3]。本課題就近兩年來觀察的36例特發(fā)性全層黃斑裂孔,行常規(guī)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內界膜剝除和C3F8 填充治療,并以基層醫(yī)院開展23 G TSV為代表,觀察其治療效果和隨訪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12月就診于香河縣人民醫(yī)院并確診為IMH患者36例41眼,其中男11例12眼,女25例29眼;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8.3±6.7)歲;患者經(jīng)檢查均存在視力下降或視物變形,就診時詳細詢問病情,無明確外傷史及眼部手術史,術前具有完整的回顧記錄。36例術前均進行常規(guī)眼部及全身檢查,眼部檢查包括矯正視力、裂隙燈、眼壓、B 超以及OCT掃描。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示全層黃斑裂孔,無明顯的視網(wǎng)膜脫離和玻璃體病變, Gass分期為Ⅲ、Ⅳ期裂孔,裂孔直徑180~560 μm,平均346 μm。
1.2排除標準高度近視、外傷性黃斑裂孔;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板層裂孔和假性裂孔;明顯的白內障及聯(lián)合行白內障手術的病例;角膜疾病和玻璃體積血;術前伴有視網(wǎng)膜脫離;內眼手術史。
1.3手術方法
1.3.1術前準備:使用抗菌藥物滴眼,剪除睫毛,沖洗淚道及結膜囊,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1.3.2手術操作:行睫狀體平坦部三通道23G PPV,應用Alcon 公司生產(chǎn)的ALCON ACCURUS 玻璃體切割機,行球后阻滯麻醉,開瞼器開瞼,放置23G穿刺套管。在切除前部及中央部玻璃體后,注入曲安奈德(TA)0.2 ml,用適度吸力造成玻璃體后脫離,徹底切除玻璃體后皮質,將TA 0.1 ml再次注入黃斑區(qū)附近染色,充分接觸后,平衡鹽溶液沖洗后可見內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著染,使用內界膜鑷距離黃斑1.5 mm處起內界膜瓣,環(huán)形撕除ILM,手術過程中,動作盡量輕柔,避免視網(wǎng)膜出血、裂孔發(fā)生。內界膜剝離范圍:以中心凹為中心直徑約1.5~2.0 PD。撕除內界膜,控制范圍一般在2~4 PD。確定視網(wǎng)膜周邊部無病變后再進行氣液交換,眼內注入14% C3F8氣體,取出23 G套管針,為使切口閉合對局部切口進行按摩。效果不佳者,使用8-0縫線縫合切口。
1.3.3術后處理:常規(guī)使用抗菌藥物滴眼液及激素類眼膏。監(jiān)測眼壓,術后眼壓高患者予以對癥局部降眼壓治療。囑患者俯臥位2周。
1.4隨訪情況及療效評價術后第1周檢查1次、之后每月各檢查1次,直至6個月。常規(guī)眼部檢查,包括視力、眼壓、散瞳后眼底鏡檢查及眼底彩照檢查,重點行OCT檢查,對黃斑裂孔閉合情況進行評價,觀察裂孔邊緣缺失情況、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層(RPE)暴露與否,以及孔周神經(jīng)上皮是否存在水腫。手術效果評價標準:術后視力情況、黃斑裂孔閉合情況、白內障進展以及是否存在黃斑前膜等。
1.5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前后視功能比較(以最后一次隨訪結果為標準)隨訪6個月后,所有患眼視力均有所提高,術前41眼中最佳矯正視力≥0.1者12例,占本組患者 29.3%,手術后6個月隨訪,41眼中最佳矯正視力≥0.1者為30例,占本組患者73.2%,最佳矯正視力與手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25,P=0.001),視力提高率達91.2%。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視功能的比較 n=41
注:與手術前比較,*P<0.01
2.2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比較術前 41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視物變形,術后31眼視物變形消失,9眼視物變形較術前明顯減輕,只有1例患者癥狀無改善,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79,P<0.01)。
2.3術后OCT所見術后6個月,OCT結果顯示,41眼中38眼黃斑裂孔完全閉合,達到解剖學閉合,2眼術后裂孔直徑較術前有所減小,1眼術前術后無變化。與術前比較,術后黃斑裂孔解剖學閉合率達到 92.7%。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視物變形和黃斑裂孔閉合情況比較 n=41,眼(%)
2.4術中及術后主要并發(fā)癥手術剝離內界膜過程中,4例患者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黃斑區(qū)出血,出血量小,且出血均在術后1周內逐漸吸收,無其他術中并發(fā)癥;術后9例患者有一過性眼壓高病史,均發(fā)生在術后1周內,給予局部藥物對癥治療后恢復正常,后期逐漸停藥,停藥后眼壓均正常;隨訪期間,出現(xiàn)并發(fā)性白內障9例,后期分別于術后6~10個月內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手術順利,術后病情穩(wěn)定,未見黃斑裂孔復發(fā)。
3討論
影響IMH手術后視力預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近期的熱點。Gass等[4]總結了大量的臨床資料,提出玻璃體切線方向的牽引力是IMH發(fā)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推測玻璃體切割術解除這種牽拉可能會有利于黃斑裂孔的閉合。隨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中心凹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組織損傷程度與IMH的發(fā)展進程不完全相關,因此玻璃體切除術后,患者視力有可能提高[4],現(xiàn)在這一觀點已被廣大學者所公認。近年來隨著OCT的不斷發(fā)展,黃斑裂孔的發(fā)現(xiàn)和診斷大幅度提高。而且,OCT可對黃斑裂孔進行早期診斷,可進一步觀察病變的進展變化,進行動態(tài)觀察,包括裂孔的直徑、視網(wǎng)膜下積液的范圍及裂孔周圍組織的改變等,為黃斑裂孔的診斷提供更為精確的量化信息,因此在監(jiān)測裂孔發(fā)展和預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5];OCT的應用使黃斑裂孔的鑒別診斷更為明確,如黃斑假孔、黃斑板層裂孔以及黃斑囊樣水腫的鑒別更加容易[6]。這對基層醫(yī)院意義重大,在現(xiàn)有的設備條件下,很大程度上可以準確篩選患者。再者,由于23 G TSV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此為契機,促使該技術在基層醫(yī)院得以開展。本研究收集了近一年病例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后黃斑裂孔解剖復位成功率為95.1%,國內有學者報道49 眼中,術后裂孔完全愈合者31眼(63.3%),部分愈合者14眼(28.6%),未愈合者4眼(8.2%)[7]。Kusuhara等[8]對IMH患者經(jīng)23 G TSV進行黃斑裂孔修補,其解剖復位成功率為96%。Krishnan等[9]報道黃斑裂孔經(jīng)23 G TSV治療,其閉合率為100%,與本研究結果接近。23 G TSV治療IMH,因其手術創(chuàng)口小,傷口愈合快,術后炎性反應及不適感少,從而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了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10]。因此,基層醫(yī)院適宜開展黃斑區(qū)疾病的23 G TSV手術治療,且治療效果較好。
ILM是Müller細胞的基底膜,厚約1.5 μm,位于視網(wǎng)膜與玻璃體的交界區(qū),由Müller細胞腳板的凸出部分構成。雖然至今尚不明確ILM 的功能,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ILM 表面的陽離子位點具有視網(wǎng)膜與玻璃體間天然屏障的作用,因此其對視網(wǎng)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術中內界膜的剝除是近年來大多數(shù)學者在治療黃斑裂孔時所提倡的,用以增加黃斑裂孔閉合率[11]。Lois 等[12]研究表明,手術中剝除和未剝除ILM的患者,術后1個月的IMH閉合率是分別為84%和48%,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andoffe等[13]研究表明剝除ILM 可減少了玻璃體切線方向的牽引,促進了Müller細胞或膠質細胞增生及黃斑裂孔愈合,對于IMH的解剖復位和視力恢復都很有效,并且還縮短了術后康復時間。本實驗研究采用TA染色技術剝除ILM,在現(xiàn)有條件下能達到同樣效果。不足之處在于染色不夠充分,剝除內界膜時對比清晰度下降,有時不易分辨,容易導致黃斑區(qū)出血?,F(xiàn)在還有一種相反觀點認為,剝除ILM并不能緩解牽引,并且局部視網(wǎng)膜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視功能。翟瑜如等[14]經(jīng)Meta 分析顯示,ILM剝除組較未剝除組術后裂孔閉合率、視力提高率及BCVA 均有明顯提高,且術后裂孔復發(fā)率較低。但對2組術后并發(fā)癥進行比較,二者視網(wǎng)膜脫離、高眼壓及視網(wǎng)膜裂孔等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adayoni 等[15]研究顯示,剝除ILM的視敏度明顯低于與未經(jīng)剝除ILM的眼相,并且前者較后者微暗點明顯增加。因此,減少ILM 的剝除對視功能的影響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本研究36例41眼,手術后視力及視物變形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見明顯不良視覺癥狀加重。就手術治療效果而言,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Ⅰ、Ⅱ期黃斑裂孔患者術后效果比較好,原因是其視網(wǎng)膜組織損傷較少,因此,這部分人視功能恢復比較理想;但是,我們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患者自覺癥狀并不明顯,一般不易察覺,視力多在0.5或者以上,部分患者有自愈傾向,其實這部分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也很確切。因此,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多為Ⅲ、Ⅳ期的全層黃斑裂孔,視功能和黃斑區(qū)視網(wǎng)膜組織的損傷都較嚴重,手術效果不確切,預后也較差,因此對晚期全層裂孔的手術治療及預后尚存在很大爭議;本研究中主要針對Ⅲ、Ⅳ期黃斑裂孔患者采用玻璃體切除聯(lián)合ILM剝除;術后視力提高率達91.2%,裂孔閉合率達95.6%;視物變形等癥狀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其中8例患者術后視力達0.5以上,術后OCT顯示黃斑區(qū)結構基本正常,因此我們認為23G TSV獲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聯(lián)合內界膜剝離手術治療可以收到較高閉合率,視功能的恢復較好,無明顯不良反應。未來應進一步增加病例手術例數(shù)和隨訪時間,以期更深入觀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1Croll LJ,Croll M.Hole in macular.Am J Ophthalmol,1950,33:48-52.
2Gass JK.Indopathic senile macular hole.Arch Ophthalmol,1988,106:629-639.
3吳鵬,黃旭東.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研究進展.國際眼科雜志,2014,14:259-262.
4Gass JDM.Reappaisal of biomicroscopic classification stages of devlopment of a macular hole.Ophthalmology,1995,19:752-759.
5Hee MR,Puliafito CA,Wong C,et a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macular hole.Ophthalmology,1995,102:748-756.
6劉杏,凌運蘭,李梅,等.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圖像特征.中華眼底病雜志,1999,15:205-208.
7高豐玫.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玻璃體切割術后視力恢復及黃斑解剖愈合的相關因素分析.眼科新進展,2015,35:460-463.
8Kusuhara S,Ooto S,Kimura D,et al.Intraocular gas dynamics after 20-gauge and 23-gauge vitrectomy with sulfur hexafluoride gas tamponade.Retina,2011,31:250-256.
9Krishnan R,Tossounis C,Yang YF.20-gauge and 23-gauge phacovitrectomy fo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s: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outcomes.Eye,2013,27:72-77.
10Spirn MJ.Comparison of 25,23 and 20-gauge vitrectomy.Curr Opin Ophthalmol,2009,20:195-199.
11傅小進.內界膜剝離在黃斑裂孔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及預后的影響.國際眼科雜志,2014,14:287-289.
12Lois N,Burr J,Norrie J,et al.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versus no peeling for idiopathic full-thickness macular hole: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1,52:1586-1592.
13Gandoffe A,Haritoglou C,Gass CA,et al.Indocyaninegreen-as- sisted peeling of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may cause retinal damage.Am-J-Ophthalmol,2001,32:431-433.
14翟瑜如,李旭,孫鳳仙,等.內界膜撕除術治療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臨床觀察.中華眼科醫(yī)學雜志,2013,3:141-145.
15Tadayoni R,Svorenova I,Erginay A,et al.Decreased retinal sensitivityafter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for macular hole surgery.Br J Ophthalmol,2012,96:1513-1516.
(收稿日期:2015-08-20)
【中圖分類號】R 7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86(2016)07-1007-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