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慧
[摘 要]因為市場需求力量方面的推動,制度以及技術方面的保證,氣象服務相關產品性質經過了由純公共產品轉變成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共存的相關變化過程,而氣象服務方面的供給模式也相應的發(fā)生了改變,政府以及私營企業(yè)變成了供給模式方面的兩種供給主體。對于不同的模式之下交易成本也有很大差異,交易成本實際的多少變成了衡量供給模式具體選擇的標準,一個有效、科學的氣象服務相關供給模式必須要確保交易成本實現最小化。
[關鍵詞]交易成本、氣象服務、供給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2.6;P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9-0286-01
二十世紀初在整個國際上逐漸出現了有關商業(yè)性方面的氣象服務,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商業(yè)性方面的氣象服務得到了鼎盛繁榮的發(fā)展。對于商業(yè)性相關氣象服務來說,其是由私營公司主要以營利為根本目的進行氣象服務產品方面的經營,有關氣象服務產品實際的性質已經產生了變化,這也就是說部分氣象服務逐漸從公共產品變成了私人產品,表現出一種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共同存在的有關格局。
一、政府提供有關氣象服務方面的交易成本
(一)提供公益性相關氣象服務實際的交易成本
政府提供有關公益性氣象服務方面產生的實際交易成本和政府提供其他相關公共服務時實際的交易成本比較類似。政府利用稅收來獲得相關的財政資金從而提供公益性方面的氣象服務,因為政府所屬的有關氣象部門已經壟斷了在氣象方面的科技創(chuàng)新,同時還有氣象服務方面的供給決策、生產傳輸以及運行的整個過程,并且基本上不會和其他部門或者是組織之間產生交易,沒有相關的市場行為或者是由市場引起的有關契約雙方對分工好處進行爭奪的相關機會主義行為,所以不會有內生交易成本。也因此,其交易成本大都屬于外生交易方面的成本,也就是由氣象科技上的創(chuàng)新,氣象服務方面的供給決策、生產傳輸以及運行當中實際產生的有關外生交易方面的成本,同時還有既定的相關稅收形式在資金來源過程當中實際產生在稅收方面的外生交易成本。因為政府是利用財政形式向有關氣象部門進行資金撥付,所以稅收交易成本實際上是屬于外生交易成本。相關的稅制不合理亦或是政府在財稅方面的負擔過重,這些情況都會導致相關稅收過程產生的實際交易成本過高。
(二)政府直接提供有關商業(yè)性氣象服務方面的交易成本
根據威廉姆森做出的劃分,對于交易本身來說,其分為事前交易所產生的成本以及事后交易所產生的成本。有關事前交易所產生的成本就是交易雙方在進行商品交易之前實際定立的協議亦或是合同時產生的具體費用,如果事前交易成本太高的話通常會出現逆向選擇,從而導致偏離最高效的相關路徑。假如完全依靠政府部門來提供相關的氣象服務,并且沒有市場當中另外的私營組織與其競爭,那么政府所提供的這種氣象服務就會帶有強制性以及壟斷性,對于需求者來說僅僅只是對政府提供價格進行被動接受的一方,沒有逆向選擇。所以政府以及需求者之間進行的協商或者是談判等有關事前交易實際的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因為政府處于壟斷地位,所以不會有創(chuàng)造需求或者是開發(fā)市場等方面的動力,一旦政府提供產品具體的價格過高時,必定會降低產品方面的需求量,從而導致市場逐漸萎縮。
事后交易成本實際的多少通常都是由道德來決定的,是交易雙方違背協議的有關機會主義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對于這樣的模式來說,一方面需求者可能會產生獲知相關的服務信息后拒絕付費的相關機會主義行為;而另外一方面,假如政府對供給進行壟斷,沒有來自其他私營部門方面的競爭壓力,政府機構對于氣象服務提供方面的實際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可能導致效率低下或者是監(jiān)管、監(jiān)督不嚴等情況出現,這時就很容易出現道德上的風險,事后交易成本由兩者一起構成。假如在某個國家或者是地區(qū)當中,政府機構對于商業(yè)性相關氣象服務進行提供的同時,允許相關的私營公司一起提供并參與到競爭當中,這樣能夠動搖政府機構在氣象服務方面的壟斷地位,并且道德風險也會隨之降低。
政府機構和企業(yè)不同,政府機構內部沒有明確的相關績效考核制度,無法準確的測量以及估算相關公共氣象服務方面的效率與成本,而這種效益評估上的模糊,會致使公共氣象服務實際的效率以及效益無法進行準確的估量,進而導致公共氣象部門實際在供給的過程當中會出現非常高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在應用相關的財政資金對氣象服務進行提供的過程當中,對于政府官員來說,其作為理性人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利用“尋租”的有關方式提高交易成本。
二、私營企業(yè)提供相關氣象服務方面的交易成本
如今,由私營企業(yè)所提供的相關氣象服務是一種商業(yè)性的服務,而相關的外生交易成本實際上是由企業(yè)提供有關產品做出決策以及籌資過程所產生的。
相關的內生交易成本實際上是產生在有關的市場交易當中,對于氣象服務來說,由于其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產品,所以在生產方面有著自然壟斷的相關性質,關于氣象服務的整個生產過程中需要非常高的固定成本上的投入以及規(guī)模經濟效應,就這種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相關市場結構來說,其決定了對氣象服務進行提供以及氣象服務實際生產的部門有可能不是同一家。而在實際上,對于商業(yè)氣象服務方面的生產以及提供是不同的兩級市場,對于第一級市場來說,其供給方是對氣象服務產品進行獨家壟斷的相關氣象部門,而需求方就是諸多從事氣象服務方面的公司,供需雙方之間利用合約的方式進行氣象信息上的買賣;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有關壟斷市場的結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像美國等國家之中的公共氣象部門會向相關的私營企業(yè)免費進行氣象信息的提供,對于這種情況來說自然就不存在任何的交易成本。在第二級市場當中,由多家私營的有關氣象服務方面的公司共同組成供給方,而需求方就是接受相關氣象服務的所有消費者,由私營性質的氣象服務企業(yè)對市場當中提供相關的氣象服務產品,同時還要和需求者之間進行交易活動,而這些要素共同組成了一種壟斷競爭的相關市場結構。
在兩級市場當中,都有一定可能會產生事前以及事后上的交易成本,有關事前交易成本通常包含著雙方在討價還價方面的成本,而事后交易成本就是相關合同的執(zhí)行以及監(jiān)督的成本,在私營氣象服務有關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相關市場實際的開放程度增大,具體的交易成本就會相應減少。對于私營氣象服務相關企業(yè)來說,其作為一級市場當中的需求方以及二級市場當中的供給方,是兩個市場連接上的紐帶。這種紐帶的身份使得私營氣象服務有關公司如果在氣象信息方面的處理以及傳遞上發(fā)生信息失真,就會導致合同糾紛,進而提高交易成本。假如因為原始氣象信息方面不夠精確,那么兩級市場當中都會產生相應的交易成本,在這個時候產權界定是否明了、清晰,也就是氣象服務產品有關最終歸屬權方面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否則會因為法律上的糾葛而導致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嚴重時可能致使交易無法進行。
結束語
在比較政府以及私營企業(yè)作為主體的有關不同氣象服務方面的供給模式實際的交易成本我們發(fā)現,公益性相關氣象服務如果在稅收制度較為合理的情況之下,通過政府部門進行提供,其交易成本相對較低;而商業(yè)性相關氣象服務如果產權制度非常健全,并且產權足夠清晰明確的情況下,憑借私營企業(yè)進行提供,能夠極大的減少交易成本。
參考文獻
[1]鄧玲; 朱定真.我國氣象服務理論研究綜述[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5,(02);109.
[2]孫健; 吳先華.氣象服務產品的分類及其供給機制研究[J].閱江學刊,201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