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石
上了年紀,很多人會覺得生活一下子少了奔頭,尤其退休后,似乎就沒有了生活追求和目標。而在人們的印象中,“變老”似乎也總意味著身體不行了、腦子不靈了、動作遲鈍了等負面信息。然而,美國圣盧克·羅斯福醫(yī)院近日發(fā)布消息稱,研究人員對13.7萬名平均年齡67歲的老年人進行了長達7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較高生活目標的人更長壽,死于心臟病的風險也比常人更低。這一研究說明,有目標對于晚年生活至關(guān)重要。
心理專家建議,老年人想健康快樂長壽,首先要敢于追夢,活到老學到老,讓自己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
李大姐退休前是單位的領(lǐng)導,去年退休后,她的生活就失去了重心,整天無所事事,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坝腥烁艺f,退休了,保養(yǎng)好身體就是最大的目標。但我身體硬朗,退休金也夠吃夠喝,這算什么目標啊。”如今,李大姐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樓下曬太陽、發(fā)呆。時光除了用來消磨,早已沒了其他意義。
其實,李大姐的晚年生活狀態(tài)并非個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心理學系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近八成的老年人從沒想過規(guī)劃自己的晚年生活。晚年生活缺乏目標和規(guī)劃,是導致老年人生活空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管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很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消磨時光,他們要么在家看電視,要么坐在墻根下發(fā)呆,要么和鄰居親友打麻將,要么一天到晚忙著做飯帶孫輩,看似每天都很忙,內(nèi)心卻不充實。生活重心方面,許多老年人希望常與孩子在一起,但很多年輕人或遠在外地,或忙于事業(yè)和小家庭而忽略老年人的感受,這些都會讓老年人覺得人生沒有目標,繼而喪失生活熱情。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行動不太方便,整日待在家里,更會覺得生活缺乏動力和樂趣,甚至覺得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包袱。
“有目標的生活的確會讓老年人顯得年輕”,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楊萍介紹說,大量研究表明,設(shè)定生活目標可以減緩衰老。
美國密歇根大學埃里克·金博士發(fā)現(xiàn),生活目的性更強的老年人保健意識也更強。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梅森分析,有目標的人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因而更加注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享受有意義的生活。為什么生活目標對晚年幸福影響深遠呢?
首先是因為有目標讓人變得充實,并能獲得社會支持,避免心理危機的發(fā)生。研究顯示,沒有生活目標、缺乏行動力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而有目標的老年人不會因為失落感或某一次失敗而頹廢,他們能積極尋求子女、親友、鄰居的心理支持。
其次,擁有生活目標的人會給自己一些壓力,這種適度壓力讓人的心態(tài)更積極,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有目標還會讓生活緊張而充實,減少了空虛寂寞感乘虛而入的機會,可以舒緩情緒。
最后,有目標的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會提升。
1.目標要符合實際。老年人設(shè)定生活目標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目標要合理,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
2.宜階段性設(shè)定目標。老年人的生活目標不宜太大或過于籠統(tǒng),最好簡單而具體,可操作性強。比如有的老年人喜歡寫作,希望晚年成為一名作家。但怎樣才算作家難以界定,這種愿望就很籠統(tǒng)。這時不妨把目標定為力爭刊出。從寫文章開始,隨后逐步落實編書、聯(lián)系出版社等事宜。這樣的計劃既有挑戰(zhàn)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至于自己能不能成為作家,就交給別人去評價,你只要享受寫作帶來的樂趣即可。
3.尊重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有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就是幫著帶孫輩,替子女排憂解難是他們唯一的人生目標。祖孫同堂固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這不代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目標一定要全部放在子女身上。孩子成年后都有自己的生活,父母應(yīng)當給予其一定的空間,尊重彼此的生活,過好自己的日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