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玉紅 劉 娟
邢臺醫(yī)專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邢臺 054000
?
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與社會心理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籍玉紅劉娟
邢臺醫(yī)專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邢臺054000
【摘要】目的研究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和社會心理因素的相關性。方法對我院152例腦卒中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支持度及行為類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及腦卒中后無抑郁患者基本資料的差異,并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卒中后抑郁的影響因素。結果152例患者中抑郁患者共87例,發(fā)病率57.23%(87/152),抑郁及非抑郁患者在性別、年齡、學歷方面未見明顯差異(P>0.05),行為類型A型抑郁人數(shù)顯著高于非抑郁A型患者,對比差異顯著(P<0.05);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與卒中后抑郁無顯著關系(P>0.05),而行為類型及社會支持與腦卒中后抑郁密切相關。結論行為類型及社會支持度為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在臨床治療中,應對患者個體情況充分了解,對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控制,強化疾病、心理相關健康教育,提高社會支持度,矯正患者不良行為,從而降低腦卒中抑郁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腦卒中;抑郁;社會心理因素
腦血管疾病是臨床高發(fā)疾病,對患者的身心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從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卒中后抑郁為臨床常見情緒障礙之一,發(fā)病率占所有腦卒中患者的25%~60%[1],其發(fā)病隱匿,臨床漏診率較高[2]。本次研究對腦卒中患者性別、年齡、行為等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卒中后抑郁的影響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06—2014-07收治的162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9例,女73例;年齡45~81歲,平均(61.30±10.64)歲。所選患者均滿足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及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聯(lián)合編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腦卒中診斷標準,經(jīng)MRI、CT診斷確診,自愿配合本調查。排除認知、語言障礙患者及既往精神障礙史患者。
1.2方法對所選152例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行為類型(選用張伯源等1987年修訂的A型行為類型問卷測查TABP)、社會支持度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等資料進行統(tǒng)計。SDS包含20項指標,每個根據(jù)癥狀程度分為4級。正常:抑郁指數(shù)<0.50;抑郁:抑郁指數(shù)≥0.50,0.50~0.59、0.60~0.69、≥0.70分別對應輕、中、重度。 TABP由三個分量表組成,即TH量表(急躁及時間概念)、CH量表(敵意)、L量表(問卷真實性),L量表7分以上受檢者剔除本次研究,計算上述量表總分?!?8分為A行為,≤26分為B型行為,27分為M型。
2結果
2.1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相關因素分析152例患者中抑郁87例,發(fā)病率57.23%(87/152),抑郁及非抑郁患者在性別、年齡、學歷方面未見明顯差異(P>0.05),行為類型A型抑郁人數(shù)顯著高于非抑郁A型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相關因素分析 [n(%)]
注:與抑郁患者比較,*P<0.05
2.2腦卒中后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與卒中后抑郁無顯著關系(P>0.05),而行為類型及社會支持與腦卒中后抑郁密切相關。見表2。
表2 腦卒中后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3討論
國內外研究顯示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病率為25%~60%,本次研究中發(fā)生率為57.23%,與上述觀點基本一致,并由此可見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較高,需引起臨床重視,并對病因及干預措施進行研究。本次研究通過分析抑郁患者及非抑郁患者在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行為類型中的分布發(fā)現(xiàn),行為類型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影響明顯。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A型行為類型患者腦卒中后發(fā)生抑郁的幾率是非A型患者10.341倍,同時社會支持度越低,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則越高,兩者為負相關關系。
行為類型為A型的患者常表現(xiàn)出時間緊迫感強烈、好勝心強,且情緒起伏較大,甚至出現(xiàn)危險的攻擊行為。國內學者研究認為,A型行為類型患者心理狀態(tài)處于持續(xù)性、高強度的應激狀態(tài),對大腦皮質功能有明顯影響,且通過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遞質、內分泌系統(tǒng)等中介產(chǎn)生大量的不良情緒反應?;颊唛L期處于上述情緒狀態(tài),可加重腦卒中后心理反應,使突觸間隙5-羥色胺水平下降,并阻礙去甲腎上腺素神經(jīng)元的通道,最終導致抑郁出現(xiàn)。上述觀點在張朝輝等[4]研究中得到證實,并與本文結果相符。
目前社會支持度對腦卒中患者的影響逐漸得到臨床及社會的關注。社會支持主要通過正式或非正式途徑和外界接觸,從而得到自我物質、價值感的支持?;颊呷缇邆淞己玫纳鐣С郑霈F(xiàn)不良情緒狀態(tài)的可能較低,這一理論在卒中后抑郁中同樣適用[5]。社會支持屬于應激性生活事件及抑郁癥之間中介因素之一,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可改善應激性生活事件對個體產(chǎn)生的影響,從而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改善患者預后。相反社會家庭支持較差,尤其是獨居人群則更可能出現(xiàn)腦卒中后抑郁[6],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吻合。
腦卒中后抑郁因發(fā)病隱匿、病情復雜等特點已逐漸成為心腦血管疾病學科重點研究內容。目前臨床建議采取綜合康復治療以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最終目的,逐漸矯正患者的不良情緒,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早期肢體良肢位擺放等[7]。在康復過程中還應注意與患者溝通,對可能導致抑郁發(fā)生或抑郁加重的原因進行預防,從而避免卒中后抑郁發(fā)生或縮短病程,另外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物的應用可緩解患者的抑郁癥狀,使用功能得到恢復。
綜上,腦卒中后出現(xiàn)抑郁的幾率較高,主要和社會支持度、行為類型有關,需要引起臨床重視。
4參考文獻
[1] 王紅麗.腦卒中患者的社會心理現(xiàn)狀及急診護理干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11):1 972-1 973.
[2]葛均江,徐平,宋暉,等.農村地區(qū)腦卒中后患者抑郁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6(15):4 304-4 306.
[3]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4]張朝輝,趙建民,李靜,等.卒中后抑郁患者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2,29(10):774-776.
[5]周瑾,韓毅,王冰,等.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J].醫(yī)學與哲學,2011,32(4):65-66.
[6]高文娟,李晨虎,李婷,等.一線城市社區(qū)腦卒中后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1):106-108.
[7]Angeleri F,Angeleri VA,F(xiàn)oschi N,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an investigation through catamnesis[J]. J Clin Psychia-try,1997,58(6):261.
(收稿2015-03-06)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4-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