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蕾
摘 要:公正司法在司法過程中一直都是被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如今,網(wǎng)絡的發(fā)展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渠道,對于大學生抓鳥獲刑事件引起了網(wǎng)友的討論,關注點主要在于判決對該大學生的公平性。然而從審判結果來看,是遵循罪責刑相適應的,可是為何又引起了人們的爭議?
關鍵詞:犯罪;爭議;刑罰
公平近日,一則題為“河南大學生抓16只鳥被判刑10年”新聞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質疑量刑太重,有人表示認同“保護珍稀動物人人有責”。
2014年學校放暑假的時候,閆亮(化名)發(fā)現(xiàn)自家大門外的樹上有個鳥窩,便和朋友王凱(化名)架個梯子將鳥窩“掏了”,里面一共掏出12只雛鳥。閆亮養(yǎng)了一段時間后把這些鳥給賣了,之后他們又掏了另一個鳥窩,這次抓到4只。
結果這16只鳥,讓兩人惹來了牢獄之災。按閆亮的說法,直到森林公安抓了自己,他才知道那些白色胎毛還沒褪凈的小鳥,竟然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今年8月,閆亮和王凱分別因犯非法收購、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等,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
河南省輝縣市檢察院2日回應:10年不算重判。負責辦理此案的檢察官表示,被告人閆某是“河南鷹獵興趣交流群”的一員,曾網(wǎng)上非法收購1只鳳頭鷹轉手出售;被告人在網(wǎng)上兜售時特意標注信息為“阿穆爾隼”;被告人王某家是養(yǎng)鴿子的。該檢察官稱,捕獵、收購、倒賣“一條龍”,閆某犯罪行為實施了不止一次,上述種種行為足以證明其主觀明知。
然而,關于小閆抓鳥被判10年這一案例,輿論幾乎呈現(xiàn)一邊倒的趨勢。
有網(wǎng)友說:先不說大學生初犯捕鳥罪是否判重了,我們來看看法律條例對于每個人是不是一樣。間諜罪算重了吧?那個一再向境外提供機密信息的屢犯高瑜最后一次一審判決七年,二審減至五年,接著又定為兩年還是監(jiān)外執(zhí)行,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認為量刑過輕,可法院仍就這么判了。一條或多條機密信息的泄漏所造成的損失會有多大,只怕是計算下來任何人都擔責不起。這又怎么說?
有網(wǎng)友說:法官對鳥法很認真,有誰對憲法那么認真過?看來憲法的嚴肅性還不如一個鳥法,真是特色到家啊。
有網(wǎng)友說:鳥人說鳥語,為鳥辯護。誠然,鳥類保護應該有法,然而這種法應該深入人心,可為什么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周遭人們大多不知道?中國有多少法?人人都能記住所有的法?喉舌們在宣傳中做了什么?從鳥的角度,你怎么不從人的角度?說穿了你就是個鳥人!
還有網(wǎng)友說:所謂的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民,就是維護官僚買辦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什么禁止非法集會、什么禁止妄議,說竄了就是不讓人民說話。共產(chǎn)黨的天下不為人民服務卻為官僚資本搖旗吶喊,讓百姓說什么?
可見,人們普遍認為對于小閆,該刑罰過重。關于過重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小閆作為大學生還年輕,受如此刑罰不利于其成長;2、小閆的行為在民眾看來并不嚴重且小閆本身也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3、司法對不同案件的區(qū)別對待讓民眾深感不公。
首先,對于第一個爭議。我覺得主要是由于司法的寬嚴不當造成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第五條規(guī)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之一,貫穿于全部刑法規(guī)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義,體現(xiàn)我國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準則,是對刑法的制定、補充、修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義的準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刑罰給予的處罰不僅要和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相適應,而且還要與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即結合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的大小,把握罪行和罪犯各個方面的因素,確定刑事責任的程度,適用輕重相應的刑罰。簡言之就是: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行相稱、罰當其罪。
然而,人們普遍對于學生犯錯誤抱有包容的心里,現(xiàn)實中,有很多大學生其實做了犯法的行為但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治,而同樣犯法的小閆卻受到司法的嚴格裁判。人們當然會為小閆抱不平。其實,不是法律對小閆不公平,是裁判不能多所有人從一而終。如果對于公民的違法行為,無論其是否為學生,只要觸犯法律規(guī)定的界限,都一律嚴格執(zhí)法,那么人們不公的抱怨之聲自然會減少,公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更加嚴于律己。
其次,對于第二個爭議。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普法不足導致,人們的法制觀念缺乏導致的。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不懂法不是逃避法律責任的理由,任何人犯了法,無論其是否知法,難道只要說自己不知法就能逃避責任嗎?這樣法律顯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司法當然要嚴格根據(jù)法條,那么如何減少爭議之聲呢?就是普法?,F(xiàn)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規(guī)則去做。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目的是為了公民能更好的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與自由,同時也對破壞和妨礙他人權利與自由的人也起懲治作用。在法制社會里,每個人時時處處都離不開法律。作為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遵守法紀。如果我們不小心違反觸犯了法律,應該勇于承擔責任按照規(guī)定進行補救。
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xiàn)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guī)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段闯赡耆吮Wo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作為公民,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據(jù)公安部有關資料顯示:犯罪率近幾年一直呈現(xiàn)上升趨勢。為了降低犯罪率就需要人民群眾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犯罪份子的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意識薄弱,這些類人群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違法犯罪。
有人曾說“掌握電子信息技術是進入新世界的標志,而通曉法律知識具備良好的法制觀念是進入新世紀道路的駕駛證”。我國的法律是無產(chǎn)階級以及全國廣大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是維護人民主權和民主完整,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工具。保障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現(xiàn)的它的根本任務、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法律,只有懂得法律才能明白什么是令行禁止,發(fā)無明文規(guī)定不違法,發(fā)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只有用法律來時刻提醒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才能保障自己的人身合法權益,同時也為是保護他人。
因此我認為,加強法律的實施效果,應當加強全民普法。公民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為了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公民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yǎng)成守法習慣,培養(yǎng)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此外,加強公民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最后,對于第三個爭議。同樣是犯了罪,人們普遍感受到出身平民的小閆沒有受到任何“照顧”,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某些達官顯貴即使做了罪不可恕的行為卻沒有受到嚴格的刑罰。人們同情小閆的同時,也憤懣于司法的不公正。
我國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是:任何人犯罪,不論犯罪的人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職業(yè)性質、財產(chǎn)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yè)績如何,都應平等的適用刑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允許任何人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1)在定罪時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身份、財產(chǎn)等不同而有的定輕罪,有的定重罪;(2)在量刑時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的地位不同而有的判重刑,有的判輕刑;(3)在刑罰執(zhí)行時要平等,不能因犯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待遇。所以,要加強人們對法律的信賴,平息憤懣不平之聲,必須在司法中嚴格執(zhí)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