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工作25年,這25年里只有一兩次的春節(jié)是在自己家過的。除了多幾天假,過年那幾天對我來說和工作時間無異。
不過年是我的日常
從美食的角度,我吃過的最怪異的年夜飯是在日本NHK的食堂。那是1998年,我在日本參加培訓,三十那天晚上開飯的時候,培訓老師突然說:“我們有一位中國學員,今天是中國人的春節(jié),在此讓我們?yōu)樗麘c祝?!蔽液苡悬c小感動。老師所說的慶祝,就是在那天的份飯里特別為我加了個小碗,碗里盛著一只餃子、一點湯。那餃子就是日本超市里常見的廣東產(chǎn)速凍大餡餃子,因為太難吃了我沒吃完,但這份心意感人。
其他的年夜飯都乏善可陳。剛工作那幾年春節(jié)我都在值班室值班接電話,訂個盒飯就算了;后來輪到同事值班,我卻在外地拍攝;再后來值班和拍攝都少了,卻經(jīng)常是同事加班沒回家,我也不好意思走,就陪著他們,找個飯館隨便吃點。年夜飯的館子每年換,一起吃飯的同事年年變。對過年這件事,我的個人感情是抽離的,難以切身感受。《舌尖上的新年》需要把中國各地的美食和過年情感傳遞給觀眾,可我卻恰恰是一個不與家人一起過年的人。
那是童年,面目不清的甜
其所我很理解過年的味道。
小時候每到過年,我爸爸就做紅薯糖。將紅薯反反復復熬煮成糖漿,簸箕上撒一層炒面防止黏底兒,把濃稠的糖漿澆在簸箕上,晾涼。糖漿即成,吃法多樣。一種是把糖掰成塊兒放碗里,隔水融化,待糖軟下來后將筷子插進糖里不停地攪,卷出來像棒棒糖一樣,還能拉出很長的絲。還有一種吃法是將花生、芝麻剝好、炒香,加桂花、青紅絲一起鋪在桌上,把熬化的糖稀澆在上面,等它冷卻,切片。有的人家不用花生芝麻,買一毛錢的米花或者玉米花來配糖稀,自制米花糖。不怕麻煩的還能用紅薯糖做酥糖。將炒面薄薄地鋪一層在板上,澆上紅薯糖,待稍冷卻卷起,一邊卷一邊撒豆粉,最后切成花卷狀。放涼后酥糖變脆,咬一口天崩地裂。這種簡單零食陪我度過很多個天寒地凍的新年。
紅薯糖沒有結(jié)晶和萃取,顏色黑紅、狀似紅糖,味道卻非純甜,而是一種面目不清的甜?,F(xiàn)在這種糖非常少見,因為少有人做。有熬紅薯的功夫,買一斤白糖化了做糖稀要快得多。
讀大學那年的寒假,有天在宿舍里看書的時候,我突然非常想吃紅薯糖。北京有各種糖,但無論哪種都沒有那個面目不清的味道。
借拍攝《舌尖上的新年》之機,我們走了全國很多地方,最后在河北大名縣找到了這種糖。時間過去了幾十年,居然還有人在做費力不討好的紅薯糖。帶著驚喜和敬佩,品嘗之下,我覺得味道不錯。
舌尖上的新年
陳曉卿 等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57493
2016-01
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