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43-02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好語言的關鍵,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另一方面教學成績必須以良好的基礎知識作保證,這要求老師把知識架構給學生梳理得很清楚,打好文字功底,反復強調漢字、短語、句子等顯得枯燥的基礎知識。這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老師如何做到將興趣教學和應試教學有機統(tǒng)一,是當前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扎牢漢語基礎的重要實踐。
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際,總結了一些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績的實踐經(jīng)驗,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論體系奉獻一份力量。
一、教學目標由應試型向實用型轉化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導向是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建立和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由“要我學習”向“我要學習”轉變。
1.注重主體參與,讓學生獲得學習的積極體驗。在學科教學活動中,給每個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讓每個學生能因自己的知識基礎、能力、個性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發(fā)展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使課堂充滿活力;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歸納、分析、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在主動建構過程中,發(fā)展獨立獲取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給予積極的鼓勵,肯定的評價,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不斷體驗學習中的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
2.激發(fā)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將使自主學習有一個長久的動力。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及時反饋和積極評價,讓學生能根據(jù)學習成敗自我獎懲以實現(xiàn)對學習實施自我強化。
3.創(chuàng)建有利的環(huán)境和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發(fā)展。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增強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運用形式多樣的、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為學生自主從事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提供條件,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二、教學策略由“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轉變
語文教學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能力,使學生敢于大膽開口表述,為今后學習打下較好的語音基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不能唯成績論,不能僅僅關注考試成績,要十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真正讓知識能夠學以致用。
1.抓好預習,提倡“五問”。一問自己,遇到問題首先自己動腦筋,認真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么;二問工具書,要獨立查閱資料,做一番學習探索;三問課本,遇到問題要反復認真地讀書,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四問同學,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五問老師,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向老師尋求幫助。同時,小學生預習的技能已形成,且有一定獨到的見解,教師此時可適當放手讓他們進行課外學習。
2.專心上課,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上課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認識能力。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積極思考,盡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勤做筆記。引導他們積極地運用漢語思維,參與大量的語言實際。通過這些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緊跟教師的思路。另外,教師減少了教學指令,有利于師生密切配合、人人參與。
3.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習興趣源。漢語課是一門語言學課程,對小學生來說漢語學習缺乏交際的真實情景。僅僅靠課堂上的時間是不夠的,加上班級人數(shù)較多,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實踐量微乎其微,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教師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努力營造學習的氛圍。如開展講故事比賽、分組表演、舉辦漢語晚會等活動使學生保持愉悅的學習情緒和較高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由“單一填鴨式”向“學用結合”轉變
達爾文說過“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有用的知識”。它是人類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不僅適用于科學研究領域,也適用于一切人類活動實踐,對于困難而復雜的工作來講,方法的研究和學習尤為重要,作為小學最困難學科的漢語教師應注意教學方法的正確使用。
1.恰當運用交際法。語言的學習是為了人與人交流,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便產(chǎn)生了,要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才能使一種語言用于實踐。交際法的運用首先是要考慮學生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嘗試錯誤學習語言,并鼓勵學生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是教師無需嚴格規(guī)定被使用的語言項目,要把流暢、熟練、得體的漢語應用作為基本的教學原則和主要追求目標;再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狀態(tài)主動性,方法要靈活多樣,有與現(xiàn)實接近的東西,使得學生興趣濃厚。
2.注重因材施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是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因材施教提出幾點經(jīng)驗。
一是要了解學生,層層推進。實施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及時解決學生面臨的難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和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教學計劃,由簡易到疑難,層層深入,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相同的材料,但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并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
二是要掌握學生心理,尊重鼓勵學生。漢語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學生的智力因素,還取決于他們情緒,態(tài)度、學習動力等。具體學生要作具體分析,特別是對于成績差的同學,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他們進行外語學習心理疏導,他們同樣具有進取心,自尊心,渴望進步。
三是全面肯定學生的進步。教育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用一份試卷、一次課堂表現(xiàn)來評價一個學生是非常片面的。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及時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良好表現(xiàn),學會欣賞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善于鼓勵和表揚他們的閃光點,在課堂上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產(chǎn)生獲取更大成功的愿望。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研究,一直都未間斷,一系列的成果有力的促進了漢語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漢語教學理論。本文僅就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一點見解,權當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