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爾登
?
亦搖亦點頭
文/刀爾登
有這么一個問題:今天的人,為什么還要讀古書?這個問題包含許多方面的意思。第一種意思,是讀古書有什么用,而這里的“用”,在不同人那里,意義又各不同。
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先得清楚什么是“有用”。我總覺得,凡是喜歡提有用無用之類問題的人,心中的“用”,總是曲曲折折地同饅頭包子(黃金屋)、性(顏如玉)和權力(千鐘粟)有關,一件事,如果推導不至這三樣,在他們看來,總歸無用。
其實讀古書,即使對職業(yè)與此毫無關涉的人來說,在各種實際的方面,也不能說沒有用,世事難料,說不定一趕巧,就和饅頭包子沾邊了。但這種機會畢竟少,不值得推薦。是啊,誰會揮汗如雨地讀古書,只是冀盼十年之后沒準兒碰到一位愛看聊齋的姑娘?有這工夫干點別的,兩次婚都離過了。
所以說到“為什么讀古書”,我更愿意從另幾個方面考慮。一個方面是充實精神,另一個則與傳統(tǒng)或個人精神活動之背景有關,第三個方面是找樂趣。不論哪個,略一張望,似可有簡單的解釋、現(xiàn)成的答案,但細細想來,義各不安。比如活在21世紀的我,對世界的觀念系統(tǒng),來自古書的,幾乎沒有;看待與評論實際事物的工具,來自古書的,幾乎沒有;據以形成價值立場的,也不大能找得出有什么是來自古書的。然而,在觀念體系之外的,像我們日常經驗一樣融入心靈背景的,在不可分析的地方,在理性的背面,所有那些材料,那些失去外形、隱身在情緒之中的點滴經驗,確實又不能忽視。
有一次,有人問我,看舊書有意思嗎?我想了想說,沒多大意思。是的,單從閱讀的趣味來說,沒有幾本古書(語體小說除外),能夠讓我讀得興致勃勃。假如我活在古代,除了眼前的書,沒見過別的,也許會覺得這些書本子有趣,但這只是因為我的趣味被局限了,沒上過高山,沒見過大川,到園子里看些假山假水,便高興得要作詩??墒牵沂钱敶娜?,有幸讀過些生氣勃勃的著作,在被窩里掉過眼淚,在地上打過滾兒,被刺激出過前所未有的想法,瞥見過世界在兩個方向上的淵峻,自無法被有限的敘述感動。
大學里的一位同學說過一句妙語:“現(xiàn)在的書邊看邊搖頭,古書邊看邊點頭?!彼傅氖桥f籍豎排,讀時腦袋一點一點的。他這是反話,他是最不愛看舊書的。我看舊書,或也在點頭點腦,但心里氣悶時,難免用力搖一搖頭。古書中自有如屈賦和遷史那樣的杰作,但總的說來,搖頭時多,點頭時少。不少人喜歡把一兩本“拿起來就讀得下去”的書擺在廁所里,我還沒聽說誰這么使用古書呢。年輕時坐火車旅行,隨身帶本書,挑來挑去,還是棄舊圖新,后來覺得不好意思,就帶兩本書,一本古籍,一本其他讀物,前一種就是安慰一下自己,沒一次讀得下去的。
絕不是說從閱讀古書中沒有收益。最現(xiàn)成的收益,是文學上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展現(xiàn)人類經驗方面不夠寬闊,在語言實驗上則有相當?shù)某晒?。他們將一種半枯死的語言,鉆研到如此程度,足令我們羞愧,因為我們這批使用當代漢語的人,有更豐富的觀察、更深切的理解,而修辭能力卻遠遠不如古人。
摘自《亦搖亦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