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泉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 重慶 404000)
?
重慶區(qū)縣居民心理服務需求調查報告
鐘興泉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 重慶 404000)
目的:探討重慶區(qū)縣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狀況,為居民心理健康引導提供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570名重慶區(qū)縣居民,用自編的“重慶區(qū)縣居民心理服務需求”問卷進行調查。結果:女性的行為問題得分顯著低于男性;已婚組的社會交往、自身發(fā)展和職業(yè)發(fā)展卻低于未婚組;碩士組的居民在家庭關系、夫妻關系、行為問題方面均低于其他組別;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在收入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高于50歲年齡段居民的社會交往、自身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得分均顯著低于另外兩個組,小于30歲在家庭關系得分低于另兩組。結論:依據不同群體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有效的開展心理服務活動。
心理服務;居民;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反映主體自身按其思想意愿情緒正常需要而產生的需求。仇劍崟(2006)研究結果顯示,15.9%的上海市社區(qū)居民可能有心理問題,鐘文娟(2009)根據SCL-90對武漢市居民心理健康篩查發(fā)現,有心理問題者353人,心理問題總檢出率30.2%。王永(2009)的結果表明,亳州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較低,33.4%的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且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經濟水平等對居民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居民的心理健康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對心理健康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于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卻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對象的選取更傾向于某一特定群體的心理需求,如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生理疾病患者,學生、護士等,而對于常態(tài)的居民的心理需求關注甚少。
為此,本文通過問卷對重慶區(qū)縣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進行了調查,以期探索各個群體、不同層次存在各種的心理需求,為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提供指導,同時也為建構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依據。
(一)對象
對重慶市各個區(qū)縣常住人口中的居民,采用分層(按地區(qū)、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職業(yè))、整群(根據分層,抽取某居委會或村)、隨機取樣方法,實際取樣570例,回收率87.6%,有效樣本462例,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二)方法
運用自編的《重慶區(qū)縣居民心理服務需求問卷》進行調查,根據需要理論的構想與重慶區(qū)縣居民的特點,在參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部分居民的訪談,廣泛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篩選項目。由專業(yè)調查員進行調查,以保證資料可靠性。自編重慶區(qū)縣居民心理服務需求原始問卷,含37個題目,內容包括社會交往11項、家庭關系6項、生理需求1項、夫妻關系6項、自身發(fā)展9項、行為問題1項、職業(yè)發(fā)展3項。通過這幾方面,對心理需求加以評定。依據需求的程度采用5級評分制(極不需要、不需要、不確定、需要、非常需要,記分標準為1-5分),得分越高,表示需求越強烈。
(一)不同性別居民心理服務需求狀況差異
女性的行為問題得分均顯著低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不同婚姻狀況居民心理服務需求狀況差異
未婚組居民的社會交往(P<0.01)、自身發(fā)展(P<0.01)、職業(yè)發(fā)展(P<0.05)得分高于已婚組居民。
(三)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心理服務需求狀況差異
在家庭關系方面,碩士組的居民的需求得分均低于其他組別的居民(P<0.01);大學組的居民的得分低于初中和高中組的居民。在夫妻關系方面,不同文化程度需求的得分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是:碩士、大學、高中、小學、初中;其中,碩士組的居民與其他組別存在顯著差異(P<0.01)。在行為問題方面,碩士組的居民的需求得分低于初中組和大學組(P<0.05);大學組的需求得分與高中組初中組存在差異(P<0.05)。在自身發(fā)展方面,初中組的居民需求得分高于碩士的組(P<0.05)。
(四)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心理服務需求狀況差異
總體情況來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各個維度的心理服務需求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職業(yè)發(fā)展方面,收入在1000元/月以下的居民的得分顯著低于收入在1000-3000元/月的居民(P<0.05)。
(五)不同年齡階段居民心理服務需求狀況差異
因為重慶區(qū)縣居民的年齡跨度較大,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心理需要可能不一致,因此把被調查的重慶區(qū)縣居民劃分為3個年齡段(<30歲,31-50歲,>50歲),并對他們的心理需要狀況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表明,>50歲年齡段居民的社會交往、自身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得分均顯著低于另外兩個年齡組的居民(P<0.01),<30歲在家庭關系方面顯著低于31-50歲和>50歲兩年齡組(P<0.01)。
(一)不同婚姻狀況居民的心理需求差異
未婚組居民的社會交往、自身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得分高于已婚組居民。這是因為未婚的居民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參加社會交往,關注自身發(fā)展和職業(yè)發(fā)展,家庭的形成或多或少會給人們增加一定的負擔。
(二)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差異
總體來講,碩士文化程度的居民心理服務需求程度較低,而且隨著文化程度的降低而需求程度增強,這與吳振云的結論相似。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遇到事情之后,能夠很好的進行自我調節(jié),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
(三)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差異
總體情況看來,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各個維度的心理服務需求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心理健康意識達到了一定程度。
(四)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心理服務需求差異
大于50歲年齡段居民的社會交往、自身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得分均顯著低于另外兩個年齡組的居民,小于50歲的居民更關注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這與何進軍的結論相近,那是因為在50歲的時候社會關系、自身發(fā)展和工作各個方面相對來說已經穩(wěn)定,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大。小于30歲在家庭關系方面顯著低于31-50歲和大于50歲兩年齡組,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年齡超過30的居民工作基本穩(wěn)定,開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之中,這一結論與吳均林的調查結果一致,而小于30歲的居民還在建立自己的事業(yè),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家庭中的各種事情。
[1]胡理毅.教育與青少年的心理需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
[2]仇劍崟,王祖承,謝斌.上海社區(qū)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6
[3]馬輝,張寧,孫越異.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
[4]鐘文娟,方嬌榮,明新貴.武漢市社區(qū)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
[5]王永,李軍,趙慧勇,張靈芝.亳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
[6]肖涼,伍毅,季建林.上海市楊浦區(qū)居民心理健康認知度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臨床康復.2004
[7]陳傳鋒,何心展,宋修竹等.社區(qū)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務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
鐘興泉(1985—),女,漢族,重慶巫溪人,講師,心理學碩士,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社會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