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旭 李金祥
經濟全球化致使世界各國結合成一個緊密相關的大市場,一國的政治經濟問題可能對其它國家產生嚴重影響。在這個高度相互依賴的時代里求生存,謀發(fā)展,必須時刻關注世界經濟動態(tài),了解國際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國際經濟組織的運作規(guī)律,才能正確判斷全球經濟形勢,合理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在此背景下,不少高校開設了國際經濟類課程。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雖然具有完整性,系統(tǒng)性,重點突出等特點,但應用于國際經濟關系這類理論性強,多學科綜合,內容宏觀豐富的課程上,往往陷入老師累死,學生閑死,老師慷慨陳詞,學生走神睡覺的狀態(tài)中。案例教學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對鮮活案例進行討論、辯論、剖析等互動模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興致而克服傳統(tǒng)教學法的不足,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宏觀理論和拓展視野,達成國際經濟關系類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國際視野課選用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1.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宏觀層面的理論
國際經濟關系類課程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分析國際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發(fā)展演變掌握國際關系的和國際治理的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甚或人類利益。它所涉及的內容遠離學生的日常生活,超出大眾的關注范圍,學生通過傳統(tǒng)講授課堂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課程理論。受時代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又不能親臨現(xiàn)場調研學習。案例教學法則能較好地拉近微觀與宏觀的距離,克服時代和教學條件的局限,虛擬國際情景,效仿國際組織,參與國際治理。通過案例教學法,使學生成為國際行為主體的參與者和決策者,身臨其境地解決國際關系問題,治理國際社會,從而深刻領會國際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與國家利益的結合規(guī)律。
2.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國際經濟關系類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習當代國際經濟秩序的形成與發(fā)展,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國際經濟組織的形成與功能發(fā)揮、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中國與主要大國之間的經濟關系發(fā)展趨勢等,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上國際經濟關系類課,通常是老師在課堂上“滿堂灌”,介紹國際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同時期的特征和問題,國際經濟組織的功能和作用,國際治理的趨勢等。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的聽者,對于遠離生活而鮮有涉及的內容,猶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對于理解都很困難的理論和內容,何談掌握、消化,外化于行,改變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素質就更無可能。
案例教學法打破傳統(tǒng)教學法“老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局面,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案例準備、互動討論、解決問題、撰寫報告等活動中,讓學生在真正掌握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治理規(guī)律的同時,改變學生觀察問題的視野,增強學生客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yǎng),增強自信心,提高溝通能力,發(fā)揚團隊合作精神。國際經濟關系與經濟組織課程中絕大部分是關于國際經濟組織(包括國際貿易組織、國際金融組織、區(qū)域一體化經濟組織)作為重要國際經濟關系的行為體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內容。這些經濟組織是具體存在的,但要選課學生都去這些組織調研或實踐,根本不具可操作性。如果只采用傳統(tǒng)講授教學法,老師分別介紹各組織的建立、發(fā)展、機制運作、功能作用等,學生無法真正認知到這些經濟組織的作用,甚至連這些組織的存在也很快淡忘。如果采取案例教學法,選擇各經濟組織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推進國際經濟治理的實例,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利弊,就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實施的關鍵步驟
案例教學法要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有一定的教學步驟,每一步都必須認真設計和操作。下面將以世界銀行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為例來講解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金融組織這一章的內容。
1.課前準備
實施案例教學,課前準備要全面周到。只有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案例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首先要將班級學生分組。國際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是門基礎性選修課,通常選修的學生都比較多。要將每位學生都調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學習,最好將學生按人數平均分成幾個小組,這也有利于課堂的分組討論或分組辯論等活動。每一小組織委任或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和督促小組的學習工作。
其次是案例的選擇。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選擇案例時,要先確定該章節(jié)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選擇案例和組織教學。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金融組織這一章所涉及的經濟組織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和其它地區(qū)性開發(fā)銀行。案例教學法需要較多的課時,因此不宜將每個國際金融組織都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講解,可從中選擇一個功能作用比較典型的組織采用案例教學。然后再根據歸納演繹總結出所有國際金融組織參與國際治理的規(guī)律和存在的問題。世界銀行就是當今很典型的國際金融組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其會員國,業(yè)務范圍十分廣泛。世界銀行最初成立的目的是幫助二戰(zhàn)后的西方國家快速重建和恢復發(fā)展。這一目標很快完成。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發(fā)展,世界銀行的宗旨也逐漸轉變成減少貧困,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繁榮。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自1981年恢復在世行的代表權以來,總計授受了世行560多億美元的貸款,額度居世行債務國前列。中國與世行的合作也非常成功。另外,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的國家了解最多,也最為關注。因此,選擇世界銀行對中國貸款、援助案例比較合適。
中國自1981年恢復在世界銀行的代表權,認購的股金占總投票權的2.71%,這一數字經2010年世行通過的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后提升為4.42%,中國也隨之成為居美國和日本之后的世行第三大股東。
世行與中國的合作主要分成貸款合作和知識合作兩大類。到2010年為止,世行對中國的貸款承諾有470多億美元,支持了300多個項目。項目涉及的區(qū)域覆蓋了除西藏的所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主要集中在交通、農業(yè)、城建和環(huán)境、能源、工業(yè)、教育和衛(wèi)生等領域。世行的貸款不僅幫助了我國的經濟建設,還在體制、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比如工程方面的競爭性招標機制、工 程師監(jiān)理機制、業(yè)主負責制,水資源保護方面的供水、污水收費制度,衛(wèi)生體制方面的區(qū)域衛(wèi)生資源規(guī)劃、醫(yī)療扶貧基金等。世行與中國的知識合作主要包括技術援助、經濟分析、政策咨詢等,對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推進作用。另外,世界銀行對我國的環(huán)保、能源、財政金融、交通、社會保障、教育、企業(yè)改革等諸多領域進行的專門調研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和行業(yè)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當然,中國與世行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風順,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強權政治的影響。如 1989 年到 1992 年間,世界銀行對我國的貸款明顯下降,1990 財年僅為5.9 億美元,而1989 財年是 13.5 億美元。
案例編寫好后,提前發(fā)放給學生,讓他們熟悉案例,以案例為基礎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解答。這也是開啟學生主動學習,拓展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法非常重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討論可以分為自由討論和主題討論兩步。
先讓同學們按小組自由討論,綜合小組觀點和問題,并按組陳述。通過學生的發(fā)言不僅能夠了解學生對世界銀行參與國際治理的規(guī)律是否有所洞察,老師還能掌握學生的認知程度,偏好,觀察問題的視野和立場等。對于學生的發(fā)言,老師要進行記錄,便于后面歸納總結。
主題討論是老師圍繞教學內容結合案例提出一些能體現(xiàn)世行參與國際經濟治理規(guī)律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并進行回答。比如就上面世行與中國的合作案例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第一,為什么1981年前世行沒有與中國合作?(針對世行的成立與其揮之不去的西方中心主義)
第二,世行為什么會給中國大量貸款?(針對世行的宗旨)
第三,中國為什么盡量爭取向世行貸款?(針對世行貸款的優(yōu)勢及援助性質)
第四,中國與世行項目合作中的得與失?(可以推導出世行參與國際治理的功能和它自身存在問題)
第五,世行對中國的貸款在1989-1992年間為什么會大幅下降?(針對世行作為政府間國際組織難以擺脫主導國家的影響)
討論結束后,老師要進行歸納總結。將本章的重要理論觀點結合案例清晰地提出并加以強調。同時,對學生們的努力要給予充分肯定,并糾正學生持有的不正確立場和觀點。最后老師要給學生留下相關的課后練習,以鞏固所學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三、應用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法的使用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哪些內容適合案例教學法,如何才能保證案例教學的順利進行及達到教學的目的,案例教學法不等于講授教學法中“事例教學”等。
1.課前準備要充分
案例教學法要求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大學里每次課通常兩節(jié)課,不可能將案例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放在課堂上來進行,就算是課堂上的討論、辯論、自主發(fā)言等都需要老師給予引導,不讓話題跑得太遠太偏。
上課時間有限,那就要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尤其是案例的選擇要深思熟慮,能步步為營地推導出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觀點和知識。要做到這一點,要求任課老師對主題的掌握不僅要有深度,還得有廣度并關注時勢,為捕捉恰當信息,編撰案例打基礎。另外,案例的編寫最好還應生動有趣,以吸引學生。這要求老師還應有較高的寫作技能和巧妙的構思,并能靈活運用學生們喜愛的表達方式和展現(xiàn)方式。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還需要學生也做好充分地課前準備。課前詳讀案例,并能圍繞案例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查閱資料尋求解答。只有這樣,課堂討論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在了解甚少的情況下,學生不是信口開河,就是沉默寡言,老師很難將學生引導到理論認知上來。這樣的案例教學也就是失敗的。
2.角色定位要清楚
案例教學法的角色定位上與傳統(tǒng)講授法有巨大差異。傳統(tǒng)教學法是老師主動,學生被動,整堂課都是老師在講授,學生坐在教室聽老師講,偶爾會有提問。案例教學法遵循的是“學生主體,老師主導”原則。老師主導,是指整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居于掌控全局的地位。學生主體,是指在課堂上主要由學生討論,發(fā)言,講解,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推導出案例背后的理論,或者根據所學的理論來分析案例,而不是老師“滿堂灌”。
3.教學方法要靈活
案例教學法在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牢固掌握知識方面雖然效果很好,但它也有耗時長,傳授的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等不足。如果老師和學生水平不夠的話,還有可能無法順利進行,或跑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最好是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彌補案例教學法的不足。
4.案例教學和事例教學要區(qū)分
案例教學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事例教學,它們是兩種教學方法,事例教學屬于講授教學法,是老師在課堂講授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舉的一個例子。案例教學法不僅要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討論,協(xié)助學生從多元的觀點,發(fā)展出分析問題的技能,并連結理論與實際,產生問題解決方案”,是圍繞案例展開的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是一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
參考文獻
[1]趙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1(3):228
[2]何曼青,馬仁真.世界銀行集團[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0)
[3]蘇瑩.世界銀行對華援助及績效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
[4]張民杰.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M].九州出版社,2006(10):6
作者簡介:陳柯旭,女,1972—,四川達州人,上海金融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講師。李金祥,男,1976—,江蘇鹽城人,上海金融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