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朝文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廣東佛山528000)
?
“功夫之王”李小龍的佛山文化基因
姚朝文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廣東佛山528000)
摘要:功夫之王李小龍早年在佛山生活過。他除了自幼學習父親教授的功夫外,也拜父親的好友邵漢生學習過精武會系統(tǒng)的太極拳、查拳、彈腿、節(jié)拳等。尤其是節(jié)拳對他的影響比較明顯。李小龍是在佛山籍貫的同學張卓慶的介紹下,投師從佛山逃亡香港的葉問學習詠春拳。父親雖是李小龍的啟蒙老師,但他真正在武術上學有所成,則歸功于一代宗師葉問。詠春拳是李小龍學習最有系統(tǒng),研究最深,而且影響一生的拳術。李小龍的祖籍地順德均安,現(xiàn)在均安公園已改建為李小龍紀念館。
關鍵詞:“功夫之王”;李小龍;佛山;文化基因
李小龍(Bruce Jun Fan Lee,1940年11月27 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美籍華人,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均安鎮(zhèn),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雙節(jié)棍之父,著名的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世界武道改革先驅者,截拳道武道哲學的創(chuàng)立人。父親在他出生前攜家眷到美國舊金山巡演粵劇。他出生于美國加州舊金山市(San Francisco,我國舊稱三藩市)唐人街的中華醫(yī)院。依據(jù)美國法律,不論任何種族、民族,只要在美國出生,即為美國公民。所以,李小龍法律上屬美國人。但從他日后事業(yè)發(fā)展來看,他是美國和香港雙棲的一代巨星,香港給他的發(fā)展空間更集中,美國給的空間更廣大。從民族認同角度來看,無論是李小龍本人,李小龍的家屬,還是當時的美國人,都認定李小龍為華人、中國人。
李小龍早年在佛山生活過。他拜葉問為師學詠春拳也多次中斷[1]。他除了自幼學習父親教授的功夫外,也拜父親的好友邵漢生學習過精武會系統(tǒng)的太極拳、查拳、彈腿、節(jié)拳等。尤其是節(jié)拳對他的影響比較明顯[2]。精武會是一代大俠霍元甲及同仁們與1909年在上海閘北建立的第一個破除門派陳見,融合各派中華武學的武術組織,在全國各地開設了數(shù)十家分會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體育和武術組織。精武會內(nèi)設少林門、武當門等,兼容南北派[3]。當他們南傳至廣東的時候,按照廣東人的地理概念,凡是五嶺以北的都稱為北方(這與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認為以長江為界或者以氣候上的淮河、銅柏山、武當山、秦嶺為界劃分南北方的習慣不同)。因此,精武會的武功系統(tǒng)在廣東武林看來是以北方拳種為主的。李小龍在美國,將詠春拳、上述各類拳術、西洋拳、泰拳、空手道、柔道、跆拳道融合起來,創(chuàng)立截拳道的時候,命名中的“截”字雖然更多采用了詠春拳的功法原理,但卻與“節(jié)拳”相近,這絕非名字發(fā)音的相近,內(nèi)在精髓上也有師承和吸收的關系。
李小龍之父為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母為何東爵士之弟何甘堂之女何愛瑜。1955年夏天拜詠春宗師葉問門下習武,與武術結下一生緣分。1967年成名后的李小龍接受北美著名的武術雜志《黑帶》采訪時坦承:“在香港的時候,我是一名不良少年,總愛四處找事打架”[4],甚至打傷一位爵士之子。學校受到高層的壓力,開除了李小龍的學籍。為了避禍,也為了繼續(xù)完成學業(yè),大陸故鄉(xiāng)回不去。香港各個學校都不愿或不敢接收一位惹了大禍而被開除學籍的“問題少年”。于是,李小龍被父親送往美國讀書。1961年秋季,李小龍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放棄了醫(yī)科、法律、商科等熱門專業(yè),選擇了哲學專業(yè),這為他以后撰寫武術思想著作奠定了基礎。不久,李小龍開設了第一間“振藩國術館”。1966年6月參演福斯公司的電視劇《青峰俠》,扮演助手加藤一角,一舉成名。因為配角的武打格斗表演遠比主角要出色,他開始私人教授好來塢名人如史提夫,麥昆及羅曼-波蘭斯基等人的生涯。此后,在洛杉磯唐人街,他開設了第四間“振藩國術館”。1971年回香港,為香港嘉禾電影公司主演《唐山大兄》,票房收入破香港紀錄,達到310萬港幣。主演《精武門》,以及自編、自導、自演《猛龍過江》等,接連刷新香港票房紀錄。11月被國際武術權威雜志《黑帶》列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5]。1972年2月停拍《死亡游戲》,接拍嘉禾與華納公司合資的《龍爭虎斗》,并于1973年7月20日晚在影星丁佩家中的睡床上昏睡片刻卻突發(fā)癥狀。他醒來,呼叫止痛藥。叫來救護車送到醫(yī)院,經(jīng)過緊急搶救,不治身亡,享年32歲零8個月。
李小龍的祖籍地順德均安,現(xiàn)在均安公園已改建為李小龍紀念館。祖父李震彪為佛山一家鏢局的著名鏢師。父親李海泉很小的時候就隨祖父定居佛山,住在佛山鎮(zhèn)山紫村(現(xiàn)在的佛山市禪城區(qū)山紫市場一帶),其舊居至今依然保存著[6]。李海泉先在笑塵寰大酒樓做“企堂”(即提茶倒水),后來結識了常來喝早茶的粵劇大佬館,拜師學藝,數(shù)年大成,用當?shù)鼗泟』浾Z的行話來說,很快就“扎”了起來。相當于現(xiàn)在風行的話叫“揚名立萬”了。
李小龍后來再拜從佛山精武會到香港謀求發(fā)展的名師邵漢生學到精武套路“功力拳”、“截拳(亦名節(jié)拳)”、八卦門的“八卦刀”與“五虎槍”、螳螂門的“蹦步拳”,又學習了少林拳、白鶴拳、洪拳、西洋拳,等等。獲得香港中學校際拳擊冠軍的成就,成為他終身以武術為事業(yè)的巨大動力。他癡迷到凡目擊道存,均為假想的練靶對象。1959年赴美國后,先進入西雅圖愛迪生職業(yè)學校學習,勤工儉學、文武并進,英文與專業(yè)課都陸陸續(xù)續(xù)跟了上來。真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三年后他考入同城的名校華盛頓大學哲學系。一邊研究抽象的哲學思想,一邊在實踐武術各種技能的基礎上上升為東方哲學中“道”的武學境界。由練武到表演,到接受挑戰(zhàn),再到成立武術隊。大學畢業(yè)后,他開設武館“振藩國術院”正式授徒。
李小龍不是生來的練武奇才,很大原因是受到其父親學自佛山的粵劇藝術和太極拳之影響才與功夫結緣。同樣的,又是受到其父親的作用影響而走上電影之路,并且從此與電影結下一生的緣分。李小龍對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開創(chuàng)了功夫電影,是首位打入好萊塢的華人,他將中國電影帶向了世界。
1960年上映的《人海孤鴻》是李小龍赴美求學的最后一部粵語片。至于他后來震撼全球的功夫電影巨作《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游戲》和《龍爭虎斗》,那已經(jīng)不再是他對佛山的影響,而是他對全世界的巨大影響了。他不僅實現(xiàn)了當年愿望,成功打入好萊塢出演大片主角,更成為與華納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在70年代,只有李小龍,只有他才是真正的華語電影功夫之王。
小時候,李小龍的身體十分瘦弱,他的父親為了強壯自己兒子的體魄便教其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洪拳、少林拳等等拳種。李小龍是在佛山籍貫的同學張卓慶的介紹下,投師從佛山逃亡香港的葉問學習詠春拳[7]。拜師葉問的,葉問并不在意李小龍學過多種拳法,相反地他特別注重實戰(zhàn)訓練,因為他知道一個拳派想要生存下去靠的是自己的實力,習武者只有在實戰(zhàn)中才能夠不斷地完善與強大自己。后來李小龍移民美國,更加發(fā)展了實戰(zhàn)性的格斗技術。他是一個典型的中華武功的大雜家,集大成者。
李小龍的拳法以“勾漏手”、“沉拳”、“李三腳”聞名天下,器械里獨創(chuàng)的“二節(jié)棍”更使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后來通過他主演的一系列創(chuàng)造最高票房紀錄的功夫電影,馳譽世界、無人不曉。他在演武表演中可以連環(huán)三腳快如閃電、迅雷不及掩耳,比黃飛鴻當年的無影腳還要出神入化[8],被譽為“李三腳”。加拿大拳擊王協(xié)會請他現(xiàn)場表演,通過拳力測量器測量他打西洋“沉拳”的威力。他體重為145磅,竟然打出350磅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體重與力量比的世界紀錄!他又應美國紐約拳擊協(xié)會之邀,展示腿功。他竟然平地一躍而起,踢碎距離地面8米多高的大廈吊燈,著地后又能倏然飛身彈出數(shù)米之外,成功避免玻璃碎片劃傷他的身體。這些本領都與源自佛山的太極拳、詠春拳、節(jié)拳、蔡李佛拳有著莫大的關系。李小龍的太極拳法是其父李海泉在青少年時期在佛山學粵劇時學到的武藝,父親是李小龍成長中的第一位武功師傅。前文已經(jīng)提及,從來自佛山精武會的邵漢生師傅傳授給他的節(jié)拳、蔡李佛拳里,李小龍獲得了日后創(chuàng)立截拳道時“節(jié)拳”與“截拳”的關聯(lián)與深刻啟發(fā)。至于詠春拳對李小龍的影響,現(xiàn)在則成了全香港、全佛山、甚至全美國公認的事實。但是,事實上,是李小龍成名后,人們才注意到他曾學藝于詠春拳“現(xiàn)代宗師”葉問(筆者以為,現(xiàn)在的傳媒與電影里籠統(tǒng)地稱葉問為“詠春宗師”是不準確的)。事實上,葉問只傳授了李小龍最基本的功架,初級工夫“小念頭”還是由師兄黃淳樑代師傳藝的。李小龍曾要求以一幢樓房加一輛洋房車的出價,請求葉問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遭到葉問拒絕。筆者查找到這一幕的歷史見證人李志剛,證明實有其事[9]。李小龍轉他求葉問在香港的首徒梁相才學到詠春拳中級功夫“尋橋”、“標指”。當李小龍進一步要向大師兄學習八斬刀、六點半棍法、木人樁、醫(yī)術的時候,梁相得知師傅的本來愿望,于是,不肯再教他了。這些功夫都源自佛山近現(xiàn)代武林,是無可爭議的。
(一)對葉問詠春拳的繼承與超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局勢動蕩,內(nèi)陸很多武藝精湛的武術大師為了躲避戰(zhàn)爭和饑荒紛紛移居香港,這使香港的武術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李小龍自幼癡迷武術,跟隨戲班里的師傅學會了打“半邊月”。6歲時,他跟隨父親學習太極拳。父親雖是李小龍的啟蒙老師,但他真正在武術上學有所成,則歸功于一代宗師葉問。詠春拳是李小龍學習最有系統(tǒng),研究最深,而且影響一生的拳術。另外,他還學習了中國傳統(tǒng)南派和北派十多種武術。
我們來看一下李小龍學習中國武術各個時段便可以看出李小龍武術之“雜”了。李小龍7歲開始便由父親傳授太極拳來強身健體;在港期間曾以教授名拳師邵漢生恰恰舞,來換取對方教他中國拳法;1954年,李小龍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并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節(jié)拳、白鶴拳等拳種,為后來自創(chuàng)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小龍擅長拳術,但是他的拳術卻博采了眾家之長,他的“截拳道”便集合了詠春、太極、泰拳、空手道、柔道、跆拳道、菲律賓武術以及法國拳術等26種世界武道精華。李小龍現(xiàn)象的形成絕不是偶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逐漸明顯的現(xiàn)代,具有極大包容性的“振藩國術”順應了潮流?!袄钚↓垺爆F(xiàn)象的傳播便呈現(xiàn)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它的路徑并不是單向的,也非純粹的雙向,而是以中美兩國的雙向傳遞為主線,分出許多條線向世界各地輻射。
(二)超越門派觀念的限制
李小龍雖出生在美國舊金山,但成長于香港。50年代的香港,無異于一個中國武術的大熔爐,為躲避戰(zhàn)爭和饑荒,不少武術大師移居于此,在內(nèi)陸武術逐漸萎縮的情況下,香港武術界出現(xiàn)了繁榮的現(xiàn)狀,這時的香港幾乎囊括了各種中國武術。李小龍在這樣肥沃的武術土壤里成長起來,但他也看出失去了地域根基的各派武術實際上固守著自己的所謂“絕學”,卻都露不了頭角,自己在香港一時間是無法讓自己的武學獨領風騷影響巨大的,所以他選擇了美國。初到美國,李小龍便被日本空手道大行其道而中國國術館無人問津的現(xiàn)象所觸動,并萌發(fā)了創(chuàng)立自己的國術館改變國術館門可羅雀的狀況的打算。李小龍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后,才回到香港。在一定程度上說,李小龍現(xiàn)象始于美國,盛于美國,再盛于香港及內(nèi)地,在盛行期間在世界廣泛傳播。
李小龍首先是一位武術家,然后才是一位演員。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武術家,中華武術始終貫穿于電影之中,其精神與思想憑借電影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揚,他所參演的電影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認可,而且中國功夫也透過電影這種媒介得到了傳承。
(三)中外武學的交流與比武活動
說到“李小龍”現(xiàn)象的傳播路徑,我們不得不還原到李小龍個人本身的武學交流活動。李小龍有很多武術界的好友,比如有“美國跆拳道之父”之美稱的李峻九,在美國武壇被稱為“美國空手道之父”的艾得·帕克,在美國武壇號稱“柔術之父肯尼·拉貝爾,美籍菲律賓棍術名家丹·伊諾山度等等,這些亦師亦徒亦友的武壇人物,為李小龍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也促進了李小龍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除了建立友誼后的武藝切磋,李小龍還經(jīng)常到各地去參加武術比賽,借以提高自己和中國武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1964年初冬,加州長堤舉辦的世界空手道大賽上,李小龍應邀表演了自己獨創(chuàng)拳法截拳道,且獲得了極大成功,這也是他功夫事業(yè)的一次飛躍。1970年8月,李小龍與一位泰國退役拳王進行了一次友誼性較量,戰(zhàn)而勝之。隨著李小龍的武術成就越來越突出,世界上許多武打明星,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等都爭著拜他為師,好萊塢的著名影星如史提夫都是他的門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jīng)驗。
李小龍在武學上的這種海納百川精神甚至到了“饑不擇食、寒不擇衣”的地步。這種雜家品格,與他急于求成的個性有關,與他面臨著成千上百的挑戰(zhàn)者無法退避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也與香港華洋雜呈的地理位置有關,更與佛山水鄉(xiāng)與中國近代“南派武術之鄉(xiāng)”的地域性格有著不可磨滅的血肉聯(lián)系。一個人童年的成長、家族的背景將影響到他的一生。
(四)武館的作用
佛山在近代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上百家武館,武林人士多達數(shù)十萬之眾。僅僅是黃飛鴻四代門徒招教師傅的門下,現(xiàn)在的徒眾都有28萬[10]。而詠春拳梁挺一系,在世界各地開設武館60余家,生徒逾兩百萬[11]。比他們出道更早的李小龍自然也知道自己想要讓自己的武學受到公認,就必須擁有自己的門人弟子。在西雅圖讀大學期間,李小龍便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作為武館,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輟學后先后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李小龍開設武館這一舉動,讓中國武術在文化“大雜燴”的美國有了一席之地,讓中國武術逐漸和日本空手道一樣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武術的風靡程度在一定時間內(nèi)超過了空手道。李小龍改變了國術館門可羅雀的狀況,他的武館在他的經(jīng)營下門徒日益增多。李小龍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不僅靠他“打”出來的名氣,也靠他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李小龍的授學造成了多大的影響至今無法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真功夫”讓外國人對中國功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油然的贊嘆。美國作為一個移民比較多的國家,是面向國際的,許多外國人在美國逗留或者定居,在他們回國的時候,也把“李小龍”這個名字帶到了祖國。
20世紀六十年代,李小龍主要是通過開武館、招收學徒來傳播他的武術。1962年4月,李小龍在華盛頓大學附近的唐人街開了一間以其本名命名的武館:振藩國術館,以武會友,公開招收外國人為學徒,并公開教授“振藩拳法”。這一做法在當時遭受到了當?shù)厝A人武術界的聯(lián)合警告。因為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傳內(nèi)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陋習。在這些人看來,李小龍要將中國功夫教授給外國人,實在是“大逆不道”的做法。但李小龍不屈撓,就是要向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挑戰(zhàn),還要公開招收非華人為學徒,向世界傳播他的武術思想。
就在這位天王巨星星光璀璨奪目之際,卻突然暴卒,留給后世七部未及整理出版的武學研究筆記和四部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行的武學經(jīng)典著作。
相對而言,李小龍的文字著作并不如他的電影作品那樣受歡迎,但至今不少武術愛好者及專業(yè)研究者還在研究他專著中的武學。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六本著作手稿,至今仍不斷出版和再版,深受武術迷的歡迎。隨著李小龍著作在世界各地的流傳,“李小龍”現(xiàn)象并沒有因為李小龍的去世而消失,反而由于人們對他的懷念而繼續(xù)存在著,傳播著。
李小龍在讀大學期間,他把中國武術同道家哲學和西方哲學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武學思想。1963年,在義父嚴鏡海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出版了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完全由自己撰寫和親自演示的專著《基本中國拳法》。書中,李小龍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基本原理以及技法,這為后來其截拳道的基本原理、技法做了理論上的鋪墊。
李小龍是眾多杰出武術家中少數(shù)能文能武的人,他每當練功之余,就會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jié)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給世界各國的武術愛好者研究、學習,1975年,根據(jù)李小龍武學和哲學遺稿《武道釋義》編輯整理而成的《截拳道之道》一書由美國奧哈拉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出版后,很快被譯成9種文字暢銷全球,被歐美武術界奉為“武道圣經(jīng)”。截止1999年,前后重印40余次。世界各國技擊雜志仍在不斷地研究、介紹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們依然崇拜和懷念著他。至今為止,全世界的人們就像軍事學家們尊崇偉大的一代兵圣孫武的《孫子兵法》那樣,習武練拳者都將《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紀錄》、《二節(jié)棍法》奉為經(jīng)典,與中國大陸武學界公認的自然門宗師萬籟聲著《武術匯宗》相表里。
筆者檢索過佛山市圖書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圖書館、佛山市順德區(qū)圖書館館藏中有關李小龍寫的著作和別人研究李小龍的著作,發(fā)現(xiàn)前面提到中國書籍基本齊備,但是繁體字版本極少,前述英文版著作尚付之闕如。表現(xiàn)李小龍與截拳道的電視片有《李小龍傳奇》、《截拳道》、《我的兄弟李小龍》等,描寫李小龍的書有張建廣著《李小龍傳奇》、何真等編著《李小龍》、關文明著《一代英杰李小龍》、博希著《一代宗師》、李秋勤、黃德超著《永恒的巨星李小龍》、魏峰著《李小龍全書》、廖錦華編著《寫真李小龍》、張解民著《李小龍生平述略》等。雖然不能說佛山這李小龍的故鄉(xiāng),有關介紹李小龍的著作很全面,但是與北京圖書館之外的其他城市的圖書館相比,佛山地區(qū)對介紹李小龍的著作的收藏還是比較充實的。雖然我們可以說,在李小龍的故鄉(xiāng),研究李小龍的人尚大有人在;但是,研究李小龍的學者可真的并不多,筆者身在其中,能列舉出十位曾寫出李小龍生平傳記的專家,都頗為困難。
上世紀70年代初,李小龍在接受加拿大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伯頓的采訪時提到,“中國一旦開放,一個美好的時代即將來臨”。這句話表明李小龍也具有哲人的深遠思想。當全世界把李小龍視為功夫巨星看待,我們也要把他當作哲人對待。也希望他的故鄉(xiāng)、故國能實踐其“一個美好的時代即將來臨”的生前愿景。
參考文獻:
[1]關文明.一代英杰李小龍[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12.
[2]姚朝文.佛山功夫名人影視傳播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48.
[3]張雪蓮.佛山精武體育會[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45.
[4]何真,張喜平,林瑞青,等.李小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4.
[5]博希.一代宗師[M].香港:生活書房,2010:9.
[6]馬梓能.佛山武術文化[M].佛山:禪印準字第0006號(內(nèi)部交流本),2001:157.
[7]李振輝.李振輝回憶錄[M].香港:正戲制作有限公司,2010:109.
[8]姚朝文.黃飛鴻功夫電影海外傳播路線及文化影響力分析[J].文藝研究,2010(7):100.
[9]葉準,盧德安,彭耀鈞.葉問詠春2[M].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157.
[10]姚朝文.黃飛鴻敘事的民俗電影詩學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89.
[11]梁挺.詠春傳正統(tǒng)[M].香港:良仕出版社,2000:129.
(責任編輯:劉嶺峰2572756826@qq.com)
Cultural Genes of Foshan Region About “King of Fung Fu”Bruce Lee
YAO Chao-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xiàn)oshan University,F(xiàn)oshan 528000,China)
Abstract:Bruce Lee,the“King of Fung Fu”,had lived in Foshan City in his early years. He studied Tai-Ji,Zha-Quan,Tan-Tui,Jie-Quan in Jingwu Sociaty system from his father’s good friend,Master Hanshen Shao. Besides learning Gong Fu from his father,The Jie -Quan give him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especially. According to his classmate Zhuoqing Zhang(Foshan town fellow),Bruce Lee studied Gong Fu Yong Chun Quan by Great Master Yep-man,who escaped to Hong Kong from Foshan at Canton Province in China. His real great master is Yep-man,who leads him make gaint success and famous for the world in Gong Fu field,although his father is his enlightening teacher. The Yong Chun Quan is the most systemic and deepest Gong Fu for Bruce Lee,it had effected all of his life. Bruce Lee’s ancestry nationality is Junan town,Shunde District,F(xiàn)o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 China,where the government builds the Bruce Lee’s memorial hall from an old Park.
Key words:“King of Fung Fu”;Bruce Lee;Foshan;cultural gene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18X(2016)03-0021-06
收稿日期:2015-11-19
基金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批準號:10WYXM006);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2014年度招標課題(項目編號:14lnwh13);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創(chuàng)新強校”工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綜合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姚朝文(1966-),男,山東成武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