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頤
文不必如其人
◎何嘉頤
“文如其人”源自于《詩言志》這一中國詩學的開山綱領。這一觀念秉承詩人和其所寫的詩作應當融合為一體,所謂“知人論事”,即是在賞析一篇文章、一首詩篇時,應當結合作者的生平、性格,以此來更好地理解作品。不能否認,一個人的語言文字可以在一程度上體現(xiàn)人的性情修養(yǎng),但將以文見人或者文如其人當作賞析作品或者認識作者的手段,其實是不合適的。
文如其人 知人論事 圓形人物
“文如其人”源自于《詩言志》這一中國詩學的開山綱領,然而不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人物,更多的是“圓形人物”,而類似于罪大惡極或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絕世良人的“扁平人物”已經(jīng)越來越少。由此可以看出,每個人身上都具備不同的特質,有些特質相輔相成,而另一些特質相互矛盾,但都并存于同一個靈魂,在思想中不停地斗爭。可以說,人本就是各類矛盾的集合體,因此詩文所表現(xiàn)的只能是一個人某一時間針對某一事件的所思所感,而不能將一個人完全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
荒淫無道如隋煬帝楊廣,卻也曾寫下“蕭蕭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的豪邁詩句;在被殺前也說出“好頭顱,由誰來砍”的語句。光讀他的詩文,絕不會將他與一個荒淫的帝王聯(lián)系在一起,就連魏征等人在著《隋史》時也不得不承認,楊廣之詩“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淫蕩”。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因言廢人?!笨梢姟叭恕钡膬群?,遠大于“文”的內涵,文字僅是表達人內在思想的諸多手段之一,人的復雜性在于多元多維思想的結合與創(chuàng)新。因此,文所能見的只是人通過文字載體所表達的那部分想法和情感;人思想中的大部分也許是難以用文字表達的。而人作為一個整體,是不能將自己部分想法抽離于整體而存在。
拿民國四大美女之首林徽因來談,從她詩文之間,讀出的無不是對愛情的褒贊,她懷揣著一顆濃濃的少女心,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起來讓人覺得這個女子是為了愛情甘愿放棄一切的,哪怕愛情是一杯毒酒,她也情愿飲下;這讓人覺得,愛情在林徽因的心中應當是分量極重的。但反觀她的人生,游走于三個優(yōu)秀男人身邊,卻將自己保護周全,全然沒有詩中那份對于愛情的珍重和執(zhí)拗。作為我國第一位女建筑師,她的性情里有著不同于稚嫩小女生的性格,受得住苦悶,成得了氣候。她性情中對待愛情所有的那份謹慎小心或者更甚而言之的算計,是從她的詩文之中無法讀出的。林徽因的心中一定含有對于愛情的奔放與熱情,但是僅拿這一點來概括的她的人生,未免有失偏頗。
“相由心生,文如其人”,其實都是將人的內在思想和外在表現(xiàn)聯(lián)系在了一起,要斷這兩句話的虛實,需要將上述二者的關系厘清。許多關于偉大人物的認識,其實都是通過“人”與“文”的反差成就的。
人皆有向往美好的情愫,都渴望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的富裕,然而現(xiàn)實中的各類困苦都會使美好的向往變得不堪一擊,無法在現(xiàn)實中得到的東西便寄情于文,如此才有“發(fā)奮著書”四字。就如海子,在不知作者的情況下讀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想象著這該是個怎樣樂觀豁達之人。卻不曾想,原來海子早把自己陷在了今日,再難等到明天。其實就連生物規(guī)律其實也是如此。具有堅硬外殼的動物,往往最柔軟,比如貝殼;而貌似體軟的,往往最毒,比如蛇。
再者,詩詞語句、文風思想是可以錘煉、沿襲和模仿的。古來早有“煉字”的說法,為求表達的精煉,詩詞的每字每句都浸滿詩人的心血。大文豪蘇軾就曾用“郊寒島瘦”來形容孟郊、賈島這兩位著名的苦吟詩人。傳說賈島在創(chuàng)作“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兩句的時候,更是“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在感嘆于詩人“煉字”辛苦的同時,我們也該認識到,為人所知的各類詩詞歌賦都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錘煉的結果。而在這錘煉的過程中,難免損傷詩人作詩時所持的“初心”。就如羲之所作的《蘭亭集序》,只有醉酒時所寫的那幅最佳,最富真性情;而當他清醒過來,開始琢磨一筆一劃時,反倒失了靈巧。
“文如其人”原本應當是對寫出優(yōu)秀詩作的詩人的贊譽,贊頌詩人的品行就如同他所作的詩句,或瑰麗大氣,或清新典雅,或歸隱田園,或志向遠大。然而,正是這樣將詩作與詩人的性格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評價手法,使得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會受到一種若有若無的禁錮,需要考慮這樣的詩作一經(jīng)在自己的筆下產(chǎn)生,將在自己的人格認定上添上怎樣的一筆。因此,對待“文如其人”這一說法,我們必須抱有辯證的態(tài)度,不能將詩人的一生用簡單的幾句詩詞就概括了。
[1]蔣寅.文如其人?——一個古典命題的合理內涵與適用限度[J].求是學刊,2001(06).
[2]李璐.作家與作品之關系論——“文如其人”及其反題再辨[J].求索,2010(12).
[3]任遂虎.分層析理與價值認定——“文如其人”理論命題新論[J].文學評論,2010(02).
[4]戴瑩瑩.“文學的自覺”與“文如其人”內涵的演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2).
(責任編輯 劉冬楊)
何嘉頤,女,寧波大學法學院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