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琦
?
中國美學史對我生活的啟示
◎米佳琦
“美”在我看來,最根本的意義就是讓人活得快樂、幸福。而中國美學能使人以審美的、超脫的態(tài)度去面對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煩惱,使乏味的瑣事也變得生動活潑、意趣盎然。美讓人陶醉之時可以抵制外物的誘惑,可以培養(yǎng)起一種對自然和生命“愛”與“敬”的感情,從而可以起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拓展胸襟、提升境界的作用。無論一個人是否了解“美”,它對于現(xiàn)實生活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美學 生活 啟示
兒時寫的第一幅字是篆書的真善美,畫的第一幅國畫是竹子。雖然不知道其中的奧妙,但看著那字就覺得美,覺得字里面藏著玄機;畫雖也不是那么好看,但就是認為畫里的竹子會開花。臥室的墻上貼滿了我的畫,看著就覺得開心。為何開心?那時的我不知道緣由。
少年時再看國畫覺得很粗糙,不懂那叫寫意,更不明白寫的什么意,只是從畫里隱約能看出畫者的心情。后來發(fā)現(xiàn)有一種國畫叫工筆,或細膩柔美,或剛勁有力,從此開始觀摩,開始思索,開始迷戀畫里的花鳥魚蟲、人物走獸。陶醉于其中時,也曾廢寢忘食。似乎也是從那時起喜歡將美的東西裝入腦海,任憑它們隨我的血液流淌。不知不覺,我把美丑劃清了界限,討厭一切破壞了美感的東西,討厭一切污染了美的言語,開始和柴米油鹽的生活格格不入,并且漸漸為此而覺得苦惱。那種矛盾的心情也曾嘗試著用課本上的物質決定意識思想來開脫,只當是自己還沒有物質基礎,所以精神上得不到滿足。
步入青年時期的我,在喧囂的城市里,想找回一份寧靜的時候,能做的便是游覽山川,體驗民俗,暢游書海,或是提筆繪畫。我開始感慨這片刻寧靜中的美妙,覺得翰墨清香沁人心脾。美已然從畫中躍出,我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心中難解的情緒在體會美的瞬間便已消失。當我再次看畫時,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寫意,也似乎發(fā)現(xiàn)了那隱約藏于書畫中的奧妙。
讀完中國美學史,我明白了古人言辭中的美,明白了現(xiàn)代人文明后的失落,明白了為什么生命的感悟在這個時代被瘋傳于網絡空間。就連深奧的佛語也似乎在某個瞬間可以被人們頓悟,檀香木的佛珠手串也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裝扮,因為它串聯(lián)的不只是一根線,還有那珠與珠的對話,訴說的是恒久不變的美。
中國人講的美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和超越,尋求的是一種生命的感悟。所以,在中國美學中,人們感興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識,也不是由于外在對象審美所產生的心理現(xiàn)實,它所重視的是知識滌蕩后對萬物的體驗以及靈魂所獲得的適意。這是一種生命的安頓,而非一時的視覺快感。
中國美學強調悟性和在悟中游。不似云鳥游于天,不似魚兒游于水,而是在山水阻隔之中,讓心靈自在飄動,讓自己獲得主宰自己的權利。
中國藝術表現(xiàn)美時常以“隱”為要則,強調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韻外之致,景外之景。這種隱藏的美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含蓄之美。
人生無處不審美。美遍布生活的各處?,F(xiàn)代人眼中璀璨耀眼的電影明星,閃亮奪目的水晶燈,賞心悅目的繪畫,時尚個性的服飾,精致且美味的點心,山花爛漫、海天相接的旅游美景等都是美麗的,都會吸引生活中忙碌的人們駐足停留,欣賞玩味。我想,無論是恒久的靈魂感悟,還是瞬間的感官刺激,美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單調和千篇一律,它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美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生存在現(xiàn)實社會中,生活的范圍涉及生產、科學、藝術、教育、社交、政治和倫理等范疇,在這么廣闊多樣的生活活動中都可以感受到美的現(xiàn)象,乃至看出美的根源,那么美的現(xiàn)象和感受呈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然也就更尋常不過了。生活中的美和美的生活化都已經將藝術的活動場所遠遠脫離了高雅的藝術場館,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我們要培養(yǎng)一顆愛美的心,捧著這顆心去體會生命。只有當我們真的這樣去做了,才會更加熱愛美,熱愛生命。
中國美學重視生命,重視體驗的真實。審美就是超越有限的人生而達致生命的飛躍。我們不應執(zhí)著于用審美的眼光去辨別美丑,而是用一顆心從容地感受世界本該有的和諧。不要以為井水干涸只是水源減少的表現(xiàn),因為蘇軾曾用“君看古井水,萬象自往還”的詩句來形容在這回還往復的境界中看地下花開花落,天上云卷云舒。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曾斷絕的文化傳承。今天,我們總能從現(xiàn)代文化中找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春節(jié)與中秋節(jié)的團圓飯,端午節(jié)吃粽子,飄逸灑脫的書法墨畫,淡雅脫俗的園林建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一些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也漸漸被人們淡忘,漸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更多的現(xiàn)代文化觀念悄悄誕生,繼續(xù)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雖是不同時代的美,但同樣讓人們從中體會著快樂與幸福。而且,同樣的東西,不同個體的認識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給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生機蓬勃的自然界,在熱烈沸騰的社會生活中,在絢麗多姿的藝術領域里,無處不存在著美,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美,深刻地感受美。這是由于各人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藝術修養(yǎng)、興趣愛好、性格情緒等的制約,美感肯定會出現(xiàn)個性差異。
進入當代社會,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隱而顯。由于過多地關注人生快樂與輕松,又表現(xiàn)得缺乏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理想,使美成為點綴、成為裝飾、成為廣告、成為大眾情人,美就這樣被污染了。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環(huán)境下,我們的審美意識要發(fā)展,但又要與時俱進,保持清醒的頭腦,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國美學發(fā)展的審美意識。同時,我們還應該融入到這個全球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受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眼于融合與創(chuàng)造,將精英審美和大眾審美結合起來,在兩者共存的前提下共同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
另外,某些具有超前觀念的藝術家把種種“現(xiàn)成物”當作藝術品,他們是在從事一種非常嚴肅的事業(yè)。擴大或重新創(chuàng)造人們的審美觀念,現(xiàn)成物品轉換為藝術品的奧秘在于審美態(tài)度。在這些藝術家眼里,任何對象,無論它是人工制品還是自然物,只要采取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它就成為一個審美對象。然而,當什么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的時候,藝術也就不稱其為藝術了,藝術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說與生活融為一體了。過去是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現(xiàn)在卻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過“生活的美學化”來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時,人人都開始從美學角度發(fā)現(xiàn)自己、裝扮自己。無論服飾打扮、居室裝修、城市綠化,還是藝術創(chuàng)想、廢物改造,其結果都導致了生活成為一門藝術,或者說被提高為藝術。
審美是一種精神需要,它是人的主觀狀態(tài),是對美的事物的期望和追求。只有那些熱愛生活、熱愛美、渴望美的人,才會從心理上產生驅動性,行為上以滿腔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去追求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并強烈地去感受美。所以說,對美的欲求是審美活動的源泉和動因。
在紛繁復雜、無限多樣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既存在千姿百態(tài)的美,也存在形形色色的丑。很多時候美丑總是交織在一起,甚至丑的事物以美的面目出現(xiàn)。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慧眼,能準確地識別真假、美丑,不斷地提高審美能力。因此,不斷加強審美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至關重要,而美學恰恰能夠賜予我們正確和健康的審美觀,幫助我們提高鑒別美丑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將生活中歪曲的美丑價值觀擺正,摒棄丑惡,追求美善和更高的理想與人生價值;應該充分地、熱情地尋找美,讓美點綴我們的生活,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都暗藏著美。我們更應該用知識完善生活中的美,提高美的層次,提高我們生活的層次。不要讓信仰的缺失,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力,浮躁與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商業(yè)化的氣氛,理想或片面化的學校教育剝奪了靈魂安定頤養(yǎng)的權利。
主觀的美學意識甚至讓人們進一步看到個人思想中的大海,色彩是紅色的,天空也可以是另一種色彩的概念。而同一件藝術品,也會有人覺得美,有人覺得不美,這是由于人們的鑒賞能力和評價作品角度不同所致。然而欣賞美的所謂正統(tǒng)的標準又給欣賞美加上了多種尺度和視角,比如說對稱美、技法美、比例美等。對一件事物,不管是從主觀上判斷,還是從客觀上進行欣賞評價,最重要的是這件事物本身是否能夠讓人們喜愛與接受,是否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情感的共鳴,是否能夠在精神上給予人們以愉悅的享受。
美和美感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美的世界,也在用客觀和主觀的雙重標準去欣賞著美、感受著美。每一時代的美都是而且也應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的,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時代美的要求,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失的時候,再下一代就將會有自己的美、新的美,誰也不會有所抱怨的……這就說明時代變了,審美觀念也將發(fā)生變化,否則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我們不應該再拿古人的標準衡量現(xiàn)代的美。
我們應該具備敏感的視覺和聽覺。因為有些美是短暫的,轉瞬即逝,就像流星劃落天際,落葉隨風而逝,曇花驚艷一現(xiàn),而且審美感覺與一般感覺不同,帶有感情、情緒的成分,會將個人主觀情感融入其中,所以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對生活熱忱而敏感的心去觀察、體味生活,并通過一些記錄或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將瞬間的美化為永恒。
文學、影視、攝影、繪畫及舞蹈等作品常是表現(xiàn)美的形式。有些作品描繪的美,讓人回味無窮,而有些作品畫面反映的美呆板生硬。受到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影響,我更喜歡婉約的流露與表達。以前自己摸索繪畫技巧多以再現(xiàn)實物為目的,現(xiàn)在知道了要用“生動氣韻”來強調藝術活潑的生命感。
無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都要開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賦、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培養(yǎng)洞察生活的能力,減少對感情的抑制,體驗更多的生活情趣。既然生命的頤養(yǎng)常借著藝術的技藝來表現(xiàn)人的心靈境界,襯托人的品格,那么就讓我們將這種生命的品位流露在書畫之間。
[1]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2.
[2]朱光潛.美學散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17.
[3]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12.
[4]隆岷.博大的網與多緒的結——美學范疇系統(tǒng)探[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4) .
[5]王小寧.中國美學范疇研究的意義[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米佳琦,女,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