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華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白俊華
一場秋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個下午。傍晚時分,雨終于停了。在屋里憋了半天的人們,紛紛走到樓下,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秋天的微涼。
路面上還存留著一些積水,顯得有些濕滑。一位年輕的母親用手緊緊地牽著五歲的兒子,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路面上,生怕一時不慎,摔了兒子。
但意外還是發(fā)生了。母親慌忙去扶兒子,嘴里不住地禱告:“沒事的,沒事的?!?/p>
然而,她卻發(fā)現(xiàn)兒子的膝蓋摔破了一點兒皮,滲出了少許的血。母親的眼睛頓時潮濕了,急急地掏出紙巾,輕輕擦拭著兒子的傷口。
“怎么樣,兒子?痛嗎?”母親滿懷歉疚地問。
“不痛,媽媽,摔跤真好玩兒,讓我們再摔一次,好嗎?”兒子的回答讓母親一下愣住了。她怔怔地望著兒子,好半天沒有醒過神來。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摔跤只是一種很好玩兒很刺激的游戲,盡管他已經(jīng)體驗到了由此帶來的痛苦和所付出的代價,但他不在乎。流點血算什么,摔倒了站起來就行了。
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很多時候,卻變成了左右子女獨立行走的拐杖,時時刻刻以自己的方式,控制著孩子的思維,蒙蔽著孩子的眼睛,唯恐稍有疏忽,孩子就會跌倒、再也爬不起來一樣。
其實,我們在甘當(dāng)拐杖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和前行的權(quán)力。這樣,日子久了,我們手中的拐杖,就會演繹成一個小小的囚籠,圈住了孩子肆意奔跑的天空。
在這方面,美國前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有一次,父親趕著馬車,帶著肯尼迪出去游玩。
在一個拐彎處,由于馬車速度很快,猛地把肯尼迪甩了出去。當(dāng)馬車停穩(wěn)之后,肯尼迪滿以為父親會下來扶他起來??墒牵赣H卻坐在馬車上,悠閑地吸起煙來。
肯尼迪喊到:“爸爸,快來扶我?!?/p>
“你摔痛了嗎?”父親問。
“是的,我感覺自己站不起來了?!笨夏岬蠋е耷徽f。
“那也要堅持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父親面無表情地說。
肯尼迪見父親不幫他,便掙扎著自己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近馬車,然后艱難地爬上車去。
父親揮舞著鞭子,問:“你知道為什么讓你這么做嗎?”
肯尼迪搖了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只能靠自己,沒人會去扶你的?!?/p>
從那時起,父親更加注重對肯尼迪的培養(yǎng),經(jīng)常帶他參加一些大的社交活動,教他如何向客人打招呼、道別,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交談,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氣質(zhì)和風(fēng)度,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等等。
有人問他的父親:“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會有耐心教兒子做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誰料,肯尼迪的父親一語驚人:“我是在訓(xùn)練他做總統(tǒng)。”
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總統(tǒng)”,那就松開你的手,讓孩子獨立行走,即使摔倒了,也要讓他自己爬起來!
(責(zé)編 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