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王浩小學 湯春霞
?
小學生情感共鳴于古詩文策略談
江蘇省海門市王浩小學湯春霞
【摘要】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詩文,對小學生而言,古詩文也是他們學習閱讀所喜聞樂見的。讓小學生真正獲取閱讀效果,不至于在閱讀中囫圇吞棗,是廣大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本文從形成小學生情感共鳴于古詩文所做的策略思考,值得人們借鑒。
【關鍵詞】
情感共鳴古詩文選策略思考
平時的古詩文教學,人們總以為解決背誦、感悟出作者在詩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即萬事大吉。而對于小學生通過怎樣的渠道獲取,總是在做著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事兒,很少能夠讓小學生與古詩文進行情感共鳴。竊以為,這是對小學生閱讀古詩文的不負責任,作為教師,必須在形成小學生情感共鳴于古詩文上做好文章,尤其必須做實文章。
也許廣大同仁對此提法懷有異議,現(xiàn)在的小學生閱讀古詩文,有誰不在做實學生充分意義上的讀?孩子們每學一則古詩文,已經(jīng)都在一定的時段里背得滾瓜爛熟的了。記性好的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即已背熟,一些記憶力有問題的學生,也已經(jīng)在古詩文教學中和教學后背熟了。但竊以為,這里所說的學生背熟不可看作真正意義上的讀。從平時的古詩文教學看,小學生對古詩文的讀,應當是學生頗具實際意義上的朗讀,甚至就是有可能意義上的一些誦讀。應當說相關專家也認為小學生的讀,不需要學生“搖頭晃腦”。實際教學中,讓小學生也開始進行朗讀和誦讀,對學生而言,既可以增進朗讀和誦讀的興趣,又可以增進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感悟。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之古詩文的篇目,都朗朗上口。稍加指點和引讀,學生會馬上進入朗讀和誦讀的藝術境界。學生如果比較真實地進行著充分意義上的讀,也就比較容易能夠形成與古詩文作者的共鳴。譬如,和學生一起閱讀詩圣杜甫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重點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和誦讀上做文章,對于學生的朗讀和誦讀,先讓學生去比較自由性地讀,然后再播放一些可引導學生進行理想的朗讀的音像,在學生能夠比較理想地進行朗讀時,再進行相關的誦讀示范,讓學生近乎比較理想地與杜甫那種欣喜若狂的神態(tài)比較近距離地接觸,獲取著比較理想的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共鳴。
做實小學生情感共鳴于古詩文的文章需學生能夠充分意義上知,這里的核心和關鍵是學生的“知”,知什么?不是簡單知道其古詩文的詞句,或者就是一些段落方面的意思,而是要讓小學生也知道一些作者的信息。知道作者的什么?就是知道一些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一生的際遇,尤其是作者創(chuàng)作古詩文作品時所逢的際遇,作者的個性特征乃至于作者的語言風格。也許人們會這樣理解,小學生去閱讀古詩文,讓小學生的情感共鳴于古詩文,就需要其能夠獲取如此之多的東西,有這樣的可能嗎?應當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必須讓小學生知曉點滴與古詩文具有必然聯(lián)系的東西,或者學生必需了解的東西。這就從一些意義上講,讓小學生也去做點不可能中的可能性事情來也是頗具實在意義的。譬如教學陸游的《示兒》,陸游是何許人也?小學生可能從以往所學的古詩文知曉一點,但作者寫作此詩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從一定意義上講,讓學生知道一些此時的陸游,尤其讓學生知道一些陸游所創(chuàng)作的其他古詩,讓學生知道陸游離開人世與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間距離,讓學生知道陸游創(chuàng)作此詩時國家還未曾統(tǒng)一的實際,那學生就可以在閱讀《示兒》時與作品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事實上,教學前讓學生做如此的前置性學習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比較理想的互動交流后,學習時,學生就比較現(xiàn)實而又頗為理想地與《示兒》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強烈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之情感形成了共鳴。
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于古詩文,是需要去悟的。這悟不是我們教師去強灌導致學生的悟,應當是小學生自主性的悟,是小學生有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意義上的悟。教育教學之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不是學生自主乃至創(chuàng)新的感悟,其共鳴之情感不會那么強烈。因此,所謂的做實小學生情感共鳴于古詩文的文章著實需要學生能夠充分意義上的悟。對于古詩文的教學,讓學生充分意義上的悟,教學時,教師首先得信任學生,信任學生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和努力悟出古詩文之意境的;其次得尊重學生,我們千萬不能以為小學生能夠悟得像我們的成人乃至專家一樣,更不要去求得學生能夠這樣,尤其不要在學生的所悟與我們的所悟有著一定區(qū)別時就予以否定或者全盤意義上的否定;再其次當要去努力呵護和引導學生,像保護荷葉上的露珠去保護學生的閱讀成果,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之端倪時,善于抓住他們的感悟去予以發(fā)揮,去觸發(fā)學生的靈感,引起學生感悟。譬如教學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這是一首借半畝方塘清澈明凈的形象來譬喻讀書體會的,但在學生進行閱讀時,卻不是那么容易產(chǎn)生這樣的感悟來。雖然,其感悟不是那樣的理想,但已經(jīng)近乎靠著邊兒了。在這樣的前提下,再進行相關意義上的引導后,學生便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千古名句中感悟到讀書的意義。教育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生對古詩文的自主創(chuàng)新閱讀感悟,來不得半點教師的越俎代庖,更需要我們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去綻放學生自主感悟古詩文之亮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3
【2】瞿葆奎.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曹津源.曹津源文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