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 胡誠智
?
高中語文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探討
——以《師說》為例
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 胡誠智
【摘 要】
對于高中語文來說,閱讀是必不可少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個性化閱讀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對新時期老師和學生的一個新的要求,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個性化閱讀 《師說》
個性化閱讀與普通的閱讀不同,它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學生在閱讀中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已有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體驗和知識的引導下,在自身情感以及意向的支持下,對閱讀對象進行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并把握其所要表達的真實的情感和意義,在此基礎上達到閱讀的目的,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效率和成效。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一直堅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老師是課堂的主導,一言堂是高中語文教育的普遍情況,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被打擊,在課堂上沒有機會去嘗試,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在閱讀教育中同樣如此,老師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從而缺乏給學生公平誠懇的意見,更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沒有生機,處于一種死氣沉沉的氣氛中,枯燥而呆板的模式打消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掩蓋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以及思想性。正是在這種具有弊端的模式下,學生的自我意識被打磨,在學習中缺乏自主性,從而導致其語文學習能力低下。
閱讀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是一項高度個性化的活動,不僅需要學生調動自身的知識,還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感情,在此基礎上才能對文本進行初步地具有個性化的解讀,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了解和認識。個性化的閱讀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自主地對文章進行感悟。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有不一樣的情感經(jīng)歷,語文知識的沉淀不同,所以他們在對同一篇文章進行感悟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體驗,這種差異性的體驗體現(xiàn)在對作品的解讀上。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打破由于應試教育造成的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一言堂的現(xiàn)象,淡化老師的主角地位,使閱讀從功利性的閱讀中擺脫出來,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使其不再是為了學習而對課文的背景、結構、層次、主旨和寫作特點進行簡單的分析,在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下,每一篇課文都被分解開來,變得支離破碎,特別是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高中語文教師往往將理解課文變成了對課文的字句的翻譯,字字句句的翻譯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任何益處。
《師說》是一篇經(jīng)典的文言文,包含著簡單的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以及理解能力,鍛煉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1)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因此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對《師說》進行自主、專心地閱讀,在閱讀中學生會積極調動自己的語文知識以及情感思維等來幫助自己對文章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老師在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引導,為學生的經(jīng)驗和文本之間建構起鏈接的橋梁。學生的經(jīng)驗直接來自于生活,而文章中所反映的卻是一種間接的經(jīng)驗,很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將間接的經(jīng)驗與自己的人生閱歷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老師就要通過引導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接,從而促進其理解文本內容。
比如,在理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則群聚而笑之”這句話的時候,老師可以先給學生進行簡單的背景介紹,然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作出理解。高中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建立在已經(jīng)具備的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和常識的基礎上,當然還需要學生結合具體的文章進行仔細地思考。不同的學生對于“巫醫(yī)”、“樂師”、“百工”這幾個詞語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學生會想到巫師,還有一些學生會聯(lián)想到游戲中的人物,一般情況下,老師講解文言文的重點都在一些重點字詞和句式結構上,對此不會有過深的講解往往一筆帶過,因此對于這些名詞的理解就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閱歷和知識了。
(2)正確看待師生關系
個性化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平等的關系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
《師說》中有一個經(jīng)典的句子,即“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為了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和理解,老師可以采取講述之外的小活動,比如說就這句話的論點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正方支持這一觀點,反方反對這一觀點,在具有新意的課堂活動中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還能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促進學生之間觀點和理解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相互學習,同時這也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預設情境、正確引導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為了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模式。通過相應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老師在課程準備的過程中,要設想學生可能會問道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比如說,《師說》中“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這句話,通過學生的閱讀老師可以先聽取學生的解釋、看法和觀點,對于不正確的認識給予糾正,此外學生對于句子中的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等人肯定會有疑問,老師要預先準備好這些人物的相關事跡,以便在講課的過程中將其傳授給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結 語】
閱讀能力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在普通閱讀的基礎上,老師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何永峰. 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之我見——以《師說》為例【J】. 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 (11)
【2】黃佳聲.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08)
【3】劉文玲.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析【J】.高考(綜合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