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
1925年,李金發(fā)的 《微雨》 出版,標志著象征詩派的誕生。象征派詩人多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人們內心的“另一個世界”才是美的,詩歌應表現(xiàn)自我的“內心夢幻”,而不是再現(xiàn)現(xiàn)實。象征派詩人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是互相感應契合的,可以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微妙的內心世界。他們崇尚朦朧晦澀,認為“詩必須有謎”“寫出來原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 李金發(fā)的 《微雨》 《為幸福而歌》 《食客與兇年》,是中國早期象征詩派的代表作。其他象征派詩人有創(chuàng)造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前期新月派詩人于賡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象征詩派沒有統(tǒng)一的社團組織,也沒有共同的刊物作為陣地,而是以藝術審美觀點的近似,共同匯成一股象征派詩歌的創(chuàng)作潮流。象征派詩歌拉近了中國詩歌和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距離,在促進民族新詩走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和價值。
有“喜劇之父”之稱的阿里斯托芬(約前446 — 前385),是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生于阿提卡的庫達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雅典度過,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有交往。阿里斯托芬說,他寫喜劇的目的是為了弘揚真理,支持正義,給人民指出教訓,把他們引上幸福之路。阿里斯托芬總共創(chuàng)作了44部喜劇,其中,《阿卡奈人》《騎士》 《和平》 《鳥》 《蛙》 等11部,是現(xiàn)存于世最早的希臘喜劇。阿里斯托芬的喜劇尖銳、深刻,觸及了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屬政治諷刺劇。他的作品不僅在其當代受到歡迎,而且對后世作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歐洲的政治幽默(尤其是英國文學)也有影響。1960年,一顆小行星被以阿里斯托芬之名命名。
先秦文學有兩源,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
詩經分為風雅頌,反映現(xiàn)實三百篇;
手法牢記賦比興,名篇碩鼠與伐檀。
浪漫主義是楚辭,離騷作者為屈原。
先秦散文有兩派,諸子史書要記全:
儒墨道法屬諸子,各有著作傳世間;
儒家論語及孟子,墨家墨子見一斑;
道家老子與莊子,法家韓非著名篇。
歷史散文有兩體,分為國別和編年;
前者國語戰(zhàn)國策,后者春秋與左傳。
黃色是紅色和綠色的混合色,給人輕快、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感覺。在古代中國,黃色被視為至尊之色,象征著“君權神授”,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周代以黃鉞為天子權力的象征,隋代以后皇帝都穿黃龍袍,黃色以此成為君主獨占的顏色。那么,中華民族為什么如此崇尚黃色呢?
一說以中國人的膚色為解,認為中國人“悉為黃種”,因此崇奉黃色,而“黃帝者猶言黃民所奉之帝王耳”。反對此說的學者則以為,上古時期,對外交流極其困難,在沒有比較、無法鑒別的情況下,人們很難意識到自己是黃種人。
另一說認為,古代以青、黃、赤、白、黑五色為正色,黃色介于黑、白、赤、青之間,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央之色。正如《 白虎通.號篇》 所載:“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边@種解釋,倒是貼合中華民族崇尚中正平和的性格。
第三種說法從華夏民族的農耕經濟出發(fā)找原因。華夏民族世代棲居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肥沃保證了莊稼的豐盛和人畜的興旺。黃字“從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苑也”。對供給他們衣食住行的黃土大地,人們有一種特別崇仰而依戀的感情,并由此對黃土之色產生了一種景仰、崇尚的心理。
還有一種說法以古代文化“核心區(qū)域”理論來解釋,指出每一種強大而有影響力的文化,確實存在著客觀與主觀相對立統(tǒng)一的中心,“客觀”是形勢的必然和周圍的承認,“主觀”則是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自覺和自尊。我國遠古文化核心區(qū)域之一是以炎黃族為代表的西北黃土高原,其居民自以為身居天地的中央,一切都“以我為中心,以我為最佳”。這種文化中心的觀念,使得炎黃族把自己居住的土地視為中央之土,把中央之土的顏色視為中央之色。
(責任編輯 張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