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雪燕
愛他,如他所是
文/劉雪燕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不能讓一個西紅柿苗子結出一個蘋果,西紅柿就讓它結西紅柿,蘋果就讓它結蘋果,每個成果都富含營養(yǎng)價值?!币痪滟|樸的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只有認識差異,尊重個性才能造就真正的英才。
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的差異,一味地按我們的標準和方式去要求孩子,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不但達不到我們的標準,還把孩子的自信心給打擊沒了,一個自卑的孩子,怎能發(fā)揮出自己的特長?
當不斷地強化孩子的缺點,而忽略孩子的優(yōu)勢時,他們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我們需要去看孩子獨到的方面,然后欣賞和鼓勵他們,讓孩子得到信心,也會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和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孩子也是一樣。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使你們是母子、父子,孩子也不可能完全是你的翻版和復制。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更容易理解,人類的基因既可以遺傳,也有一部分會因從父母雙方各自繼承一份而發(fā)生變異,從而變成不同于父母任何一方的獨立個體,從最簡單的指紋來看就很容易知道了。
一位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精辟說法:“你要設法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顆沒有標簽的種子。你的工作是為種子提供環(huán)境和養(yǎng)料,并拔除雜草。你沒辦法決定種子會開出什么花或是讓它在哪個季節(jié)開花?!碑斘覀兂ㄩ_胸懷,正視子女身上的差異性時,便能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土壤來開花結果。如果違背了他自己的生命本質,就會發(fā)生力不從心的扭曲結果。
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看到孩子的差異,然后就是承認孩子的差異,接著就是接納孩子的差異,最后才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去想辦法讓孩子長成最好的他自己,這才是一條培養(yǎng)優(yōu)秀孩子的正確之路。承認了孩子的差異,就是發(fā)自內心的愛孩子,而不是僅僅愛那些漂亮的、乖巧的、聰明的、有特長的孩子。而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愛孩子當前的樣子,有一種“不管孩子現(xiàn)在是啥樣,將來變成啥樣我都喜歡,我都愛,我都接納”的心態(tài),這才是真正的愛,也是一種成熟的愛。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都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閃光。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以社會的標準、以我們個人的標準來要求著孩子,我們總認為別人開花你也得開花,別人結果你也得結果,別人長高你也應該高大。就這樣,我們用各種的“應該”為借口,傷害了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痛苦,也讓自己焦慮。真正接納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的差異需要一種勇氣,而正確對待孩子的差異更需要一種智慧。說到底,這是一個心態(tài)的問題。
“根據(jù)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這條原則不只是對老師說的,更多的是說給家長聽的。然而,很多家長的做法卻是,孩子已經擁有的優(yōu)點,我們往往會忽略不計,而是把缺點揪出來說說,結果把孩子的自信全打擊沒了。尊重并承認差異,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讓孩子的長處發(fā)揮到極致,短處也就不再那么明顯了。假如你非要揪住他短的方面去發(fā)展,結果可能是長處沒發(fā)展失去了優(yōu)勢,短處沒發(fā)展起來,反而讓孩子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受挫中失去了信心。要知道,“個性之于人就像香味之于花。一個沒有自己個性的孩子,就像一朵沒有香味的花?!比绻f良好的智力就像花鮮艷的色彩,那么良好的個性則是獨特的花香,教育的真正作用,在于協(xié)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獨特性。
蘿卜和西紅柿是沒有什么優(yōu)劣之分的,區(qū)別只是在于人們的心理。所以,別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我們的任務只是思考如何讓西紅柿長得好,如何使蘿卜長得優(yōu),而不是朝著我們心目中的樣子塑造孩子,那樣只能讓蘿卜不像蘿卜,更成不了最好的西紅柿。
愛他,如他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原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