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新會
利用互聯網,在熟悉的路上發(fā)現新的風景
文/李新會
“拿到一篇課文往往覺得沒什么可教給學生的,自己要教的又覺得學生已經會了。”這樣的話語聽得多了,不禁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熟悉的路上真的就沒有風景?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不妨利用網絡開闊一下視野,從原文、作者和作品寫作的時代特征等方面去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也許在熟悉的路上還會發(fā)現新的風景,新的發(fā)現必然會喚起沉睡的教學激情。
理解文本,如果只局限于課本和教學參考,久而久之教學內容就會在頭腦中固化,當然一些教學靈感也會隨之淹沒。有些課文是教材編者為了依據教材整體設計,或是突出某個學習重點改編的,雖然風采依舊,但是有些細節(jié)不免要做出犧牲。利用百度搜索,找到原文,品讀原文,比較原文,也許就能獲得新的教學啟迪,重新點燃教學激情。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以下課例均出自此版教材)第9冊有一篇文言文《學弈》,編者選編的內容為《孟子·告子上》中弈秋的故事。意圖學生通過讀文體會到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到本領。在課外閱讀鋪天蓋地的當下,有一部分學生都熟知這個故事,也明白這個道理。搜索原文就會發(fā)現,在文章的開始孟子就直接寫出了所要表達的中心“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結合11冊的《螳螂捕蟬》和12冊的《為學》就能得到“我們的先賢都善于通過小故事闡明大道理”這樣一個認識。那么上面的認識怎樣通過教學體現出來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還會覺得沒得教嗎?
再如9冊老舍先生的《貓》,通過搜索原文就會發(fā)現原文比課文長,事例更加具體。課文當中通過“老實——貪玩——盡職;高興時溫柔可親——不高興時一聲也不出;膽小——勇敢”三方面相互矛盾的特點說明貓性格的古怪。為了達到引導學生理解的目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教師都會引導學生舉例。沒有接觸過貓這種動物的孩子只能在課堂上聽!這部分學生此時就失去了參與的機會。其實原文當中的例子能給所有學生啟發(fā):“看吧,大馬戲團里什么獅子、老虎、大象、狗熊、甚至于笨驢,都能表演一些玩意兒,可是誰見過耍貓呢?(昨天才聽說:蘇聯的某馬戲團里確有耍貓的,我當然還沒親眼見過。)”這就是一個所有學生都能聽懂的例子!從中獲取的提示不是也能豐富教師的教學嗎?
網絡的便捷為教師品讀原文,獲取新的教學靈感提供了便利,在這其中教材編者的思路也不能棄之一旁。
文以達意是說作者的寫作并不是漫無目的的,要想更好地理解文本,對作者本身的了解也必不可少?,F在“360百科”為了解作者提供了便捷,輸入姓名,生平簡歷等相關信息就會馬上呈現出來。同時“中國知網”提供的高校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讓對作者的了解變得輕而易舉。對作者的深入了解能讓教師更深入理解甚至重新審視課文內容。
如11冊有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參108頁這樣表述“據說這首詩是王安石第一次被免去宰相職務回家途中寫的”。深信這句話的教師會認為這是一首描寫江南春景的詩,表現的是作者回家的急切心情。而恰恰“據說”一詞就有不確定性的含義。通過“360百科”能了解到王安石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在官場上是幾經沉浮。但從簡介中并不能看到他何年何月寫了這首詩。從作者所經地域考查能發(fā)現蛛絲馬跡,但大量的古今地名的比對又太煩瑣了。通過“中國知網”查一下此詩的寫作時間,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就會為解讀提供幫助。如張建營曾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上發(fā)表過一篇《王安石〈泊船瓜洲〉寫作時間辨》,在文中根據史料及作品詳細梳理了王安石官場沉浮過程所經地點,最后得出此詩寫于1075年的赴任途中,和他第一次辭去宰相的1047年相差28年。根據史料記載作者是1021年出生,那么教參的“據說”就是此詩寫于作者36歲,考證的結論是寫于作者54歲。結合著張建營考證的作者寫詩的年齡及官場命運解讀這首詩,在寫景的同時寄托更多的應該是思鄉(xiāng)?!熬┛诠现抟凰g,鐘山只隔數重山。”三個地名:京口、瓜洲、鐘山,鐘山就是作者的家鄉(xiāng)。把“鐘山”換成家鄉(xiāng)就是“家鄉(xiāng)只隔數重山”,家鄉(xiāng)有作者的親人、朋友、往事、一草一木……家鄉(xiāng)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只隔著那么幾座山的感嘆對于一個54歲的老人來說更合情境。山隔著的是思念!“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背霈F了明月,通過李白的《靜夜思》和蘇軾的《水調歌頭》不難理解到寫的還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及急切回家的心境。重新審視這首詩,就會得到這樣的認識:年過半百、對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已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罷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為相,他的赴任是勉強的、違心的,詩人心中只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愁?,F在詩人只有將愁緒藏于詩中,藏于心中。如果不了解作家,那對這首詩的理解能到如此深度么?
網絡的便捷讓語文教師與選文的作者變得能夠零距離接觸,讓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含義成為可能。當然并不是完全要把教師的理解深度傳授給所教的學生,但是教師的高站位能使教學不偏離方向是不變的。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不乏名家經典,對這些文章的解讀如果想更深刻些,了解作家作品寫作的時代特征就很有必要了。有些先期探秘者的探秘成果通過搜索,立刻就能分享。
如11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教參當中這樣解讀并概括:“課文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貧苦兒童的深切同情?!边@種概括沒有引起部分教師的重視,因為他們就是認為安徒生的作品就是童話作品。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定位,想象的成分與表達方式成了課堂的主流,現實的成分大部分被忽視。最后走出課堂的學生心底剩下的只能是同情。網上搜索寫作背景及時代特征能夠發(fā)現以下幾條信息:一是創(chuàng)作時間正好是丹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候,丹麥人民正承受著本國統(tǒng)治者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二是安徒生的媽媽小時候要過飯,而且還露宿過街頭;三是小時候的安徒生受到過奶奶的疼愛,和慈愛的奶奶相依為命。綜合幾條信息看,作者是在借童話的形式,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和對廣大貧苦兒童的同情表達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憎恨。這一情感在文章最后是通過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表現出來的,是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來的。到此不禁讓人想起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講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什么那么打動人(具體教學過程可參見網上竇桂梅《賣火柴的小女孩》課堂教學實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竇校長不但從童話的角度把握了課文,而且還能從一個現實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這是一個不幸的故事。
在資源共享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來源有時不夠權威,或者是在傳播的過程中造成信息的缺失,需要教師首先搜索更多的信息,其次整合這些信息,加以比較和甄別,最終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俗話說,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溫度。我覺得:“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不僅決定教學的高度,而且還有教學的準確度?!弊鳛檎Z文教師,可能沒有深厚的語文功底,但可以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利用擺在身邊的信息技術成果彌補自身缺憾,為做好教學工作開辟一條方便快捷的有效路徑。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qū)教育研修中心)